果粉再等等!郭明錤估:今晚發表會沒有iPhone 12,新代Apple Watch、iPad Air亮相
果粉再等等!郭明錤估:今晚發表會沒有iPhone 12,新代Apple Watch、iPad Air亮相
2020.09.15 | 3C生活

蘋果秋季發表會即將在台灣時間9月16日凌晨一點登場,儘管許多果粉都引頸期盼iPhone 12的亮相,有「地表最強蘋果分析師」稱號的郭明錤卻預測,這次發表會上很可能見不到新一代iPhone。

郭明錤認為,目前iPhone 12的產量遠遠不足,因此不會於這次發表會中公佈。以往蘋果發布新產品後,便會在短時間內正式上架,但iPhone 12當前的產量恐怕不容許這麼做。

受到新冠狀病毒(COVID 19,俗稱武漢肺炎)影響,iPhone 12的研發過程波折不斷,先是中國疫情爆發封鎖,而後美國也因病毒肆虐緊閉國門,令研發人員難以往返兩地修改產品。

掌握最新AI、半導體、數位趨勢!訂閱《數位時代》日報及社群活動訊息

雖然這次發表會的時間,與往年安排新差無幾(2019年是9月10日),但iPhone生產排程卻大大落後。9月上旬時,《日經亞洲評論》曾披露,蘋果預計在9月中旬開始生產iPhone 12,並於9月底、10月初邁入量產,但往年是8月初就已經進入量產流程,足足慢了1個月以上。

且按照《日經》引述的消息來源估計,由於時程延宕,蘋果很可能無法達成今年的生產目標。蘋果已下單5,000萬支iPhone 12的零組件,不過實際產量可能落在7,300萬左右,剩餘部份必須延後至2021年處理。

沒有iPhone 12的發表會,郭明錤估新Apple Watch、iPad Air將登場

那沒有了iPhone 12,這次發表會還有什麼看頭?郭明錤預估,Apple Watch及iPad會是這場發表的重頭戲。

蘋果上週公佈發表會時間時,也一併揭露帶有「時光飛逝(Time Flies)」字樣的漸層藍主題,因此外界猜測Apple Watch可能是發表會主軸。郭明錤也預期他們將會端出Apple Watch 6,並附有血氧感測的新功能。

APPLE WATCH
郭明錤預估,蘋果將在這次發表會上,揭露附有血氧感測功能的新款Apple Watch。
圖/ shutterstock

Apple Watch是當前智慧手錶市場的領導者,根據調查機構Strategy Analytics的報告,2020年第一季時,Apple Watch擁有55%的市占率。且作為蘋果生態系的一環,Apple Watch必須與iPhone搭配使用,也助於留存使用者。

且在疫情導致民眾外出受限、避免造訪健身房的此刻,健身App也格外受到消費者仰賴。Apple Watch是蘋果打入健身市場的重要管道,現在發布新一代智慧手錶也是合適時機。

前陣子《彭博社》也揭露,蘋果正祕密規劃著一項新的影音健身課程訂閱服務,Apple Watch的銷售有機會從中受益,或者扮演推動新服務的角色。

除了Apple Watch之外,郭明錤還預估將有新的iPads Air登場,且電源鍵將搭載Touch ID功能,並聲稱從2021年開始,將有更多iPad產品配備Touch ID。

估10月還有一場發表會,屆時iPhone 12將亮相

由於趕不上這次發表會,蘋果可能會在10月安排另一場發表會,作為揭開iPhone 12神秘面紗的舞台。

僅供刊物用途_shutterstock_1511085815_iPhone11.jpg
iPhone 12的電池容量可能比iPhone 11更小,再加上耗電的5G網路,因此不會搭載120Hz刷新率以免影響用戶使用體驗。
圖/ ALDECAstock via shutterstock

郭明錤指出,今年登場的iPhone將有4種型號,且每種型號都有兩個版本,一個僅支援低於6GHz頻段的5G網路,另一個則支援高頻段的毫米波5G網路。

不過因為電池壽命問題,iPhone 12很可能不會配備120Hz的刷新率,2021年的款式才會搭載。iPhone 12的電池容量比iPhone 11更小,倘若將120Hz刷新率與更耗電的5G網路同時集合在一支手機上,會嚴重影響用戶體驗。

另外,郭明錤透露的iPhone量產時間與《日經》先前披露相仿,預計10月初開始進行,預計6GHz版本會先於毫米波版本邁入量產。

資料來源:Reuter9to5macCNBC
責任編輯:錢玉紘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化衝擊為推進力!電通攜手AWS,讓AI不僅提升工作效率,更成為創收新動能
化衝擊為推進力!電通攜手AWS,讓AI不僅提升工作效率,更成為創收新動能
2025.05.09 |

身處於全球經貿激烈重組的現下,企業面臨的不只是數位轉型壓力,更是全新商業秩序的挑戰,為化危機為轉機,許多知名企業積極透過人工智慧(AI)技術優化營運效率、提升員工生產力,甚至是創造嶄新營收獲利。

電通(dentsu)作為全球領先的整合成長與轉型專家,面對人工智慧技術帶來的巨大挑戰,以主動出擊取代被動回應,運用 AWS 將雲端服務與生成式 AI 轉換為轉型關鍵引擎,從組織內部流程重構、員工生產力優化,一路延伸至客戶體驗升級,成功以效率與創新兼具的方式開創全新局勢,並在日前圓滿落幕的「創新驅動未來,AWS 生成式 AI 與現代化應用解決方案研討會」不藏私分享寶貴經驗與實務成績。

電通台灣集團策略創新長邵懿文面帶微笑的說:「與其被衝擊,不如擁抱它、駕馭它,讓 AI 成為每一個員工、團隊與組織的最佳共創夥伴。」

AWS
電通行銷傳播集團資深總監陳介立表示:「電通自行研發的系列生成式 AI 工具,不僅成功縮減80%團隊專案準備時間,讓同仁聚焦核心事務、品牌客戶互動,也加快近50%的行銷方案優化時程,讓品牌客戶可以更即時的因應消費者與市場回饋彈性調整。」
圖/ 數位時代

以生成式AI化營運瓶頸為成長動能,讓業務服務如虎添翼

在以人為核心的行銷產業,創意與專業是最關鍵的核心,但當人力資源與技能成為業務擴展的限制,以 AI 等數位科技放大「人」的價值變得十分重要,而這也是台灣電通會於 2022 年建立 AI 團隊、推出一系列生成式 AI 工具,協助團隊同仁更好協助品牌客戶了解市場、認識顧客、接觸顧客以及持續優化的原因。

電通行銷傳播集團資深總監陳介立表示,對電通來說,生成式 AI 工具不僅能將同仁從繁瑣的事務中釋放出來、大幅節省專案準備時程,更重要的是,重新定義了人機協作流程與思考框架,讓生產力激增、營運效率倍增。「為確保服務的穩定性與安全性,我們不僅將數據服務搬遷到Amazon Elastic Compute Cloud (Amazon EC2) 平台,更透過 AWS 的 AI 模型加速電通生成式 AI 工具的研發腳步。」

例如,電通智能中心整合電通獨有的消費者調查(Consumer Connection System;CCS)資料庫、數位足跡(dentsu Audience Center;DAC)資料庫與 AI 模型推出「Personas人物誌生成器」服務,讓團隊同仁再也不用花費大量時間比對、製作消費者輪廓,只要短短幾小時就可以升成完整的消費者報告與圖表,以及透過電通經典案例(Golden Samples)的 SWOT 分析與BMC 分析等數據資料訓練生成式 AI 的思考框架,成功縮短市場研究與專案準備時間,讓團隊同仁可以將絕大多數的時間用來跟品牌客戶互動、創意發想以及執行方案。

除透過生成式 AI 加速消費者與市場研究,電通智能中心亦推出「原生廣告文案生成器」,讓團隊同仁一鍵生成符合各媒體平台語境的產品(行銷)原生廣告文案,以及推出「LEON 廣告法小幫手」服務讓電通同仁可以問答的方式了解食品、化妝品、藥品廣告規範,同時,由系統自動識別廣告文案是否有遭裁罰的風險與提供推薦文案,如將空氣清淨機廣告文案中的「殺菌」字句建議修改為「抑菌」以降低風險等。

邵懿文表示:「透過電通研發的系列生成式 AI 工具,我們不僅成功縮減 80% 專案準備時間,讓同仁聚焦核心事務、品牌客戶互動,也加快近 50% 的行銷方案優化時程,讓品牌客戶可以更即時的因應消費者與市場回饋調整行銷方案與互動機制。」

AWS
電通集團與AWS團隊攜手合作。電通台灣集團策略創新長邵懿文建議:「與其被衝擊,不如擁抱它、駕馭它,讓AI成為每 一個員工、團隊與組織的最佳共創夥伴。」,一個員工、團隊與組織的最佳共創夥伴。」
圖/ 數位時代

從提升效率到創造營收,電通持續優化 AI 綜效

生成式 AI 不僅是提升營運效率與生產力的關鍵引擎,對電通來說,也是開創新商機的起點:隨著品牌客戶對 AI 需求的提升,電通將 AI 實務經驗轉換成系列課程,協助品牌客戶與行銷人員認識、掌握與善用 AI 工具;其次,更因應客戶需求將「LEON 廣告法小幫手」這類原本為內部打造的 AI 應用對外開放,以軟體即服務(SaaS)的方式提供商業化服務,擴展電通的營收獲利模式。

邵懿文指出:「透過雲端與 AI 轉型引擎,我們正逐步從過往的 Project Manager 轉變為 Product Manager,讓大、中、小型企業可以自助式的 AI 平台工具打造與持續優化行銷傳播成效。」在轉型的過程中,電通除持續投入更多資金與資源於其中,也樂於跟 AWS 等夥伴合作,目標是將既有的生成式 AI 工具更好的整合在一起,同時,可以協助品牌客戶提供更個人化的行銷方案,極大化 AI 創新驅動未來的價值。

總的來說,在電通的商務版圖中,AI 不再只是提升效率的技術選項,而是可變現的成長引擎,透過跟 AWS 等生態夥伴的共創共好,電通將以穩健步伐從整合成長與轉型專家進化為可提供新世代行銷科技的平台供應商,極大化 AI 與數位科技的價值邊界。

追蹤我們
AI全球100+台灣50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