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總值24兆美金的零售產業正遭遇著劇烈的變化,外商公司紛紛撤出中國零售業,在全球零售業遭受重創的同時,國際零售商開始紛紛退出中國,但卻逆勢在台灣加碼,他們到底看見甚麼?中國的零售業在COVID-19之下顯得不平靜,但京東和拼多多都不約而同對國美電器出手,這些電商巨頭又看到甚麼?
第一.拼多多和京東攜手國美?兩間競爭對手為何合作?
2020年4月拼多多宣布戰略投資國美電器,接著,5月京東也宣布以1億美金投資國美電器;讓拼多多和京東都投資的國美到底是誰?
台灣民眾現今對於國美電器並不熟悉,國美電器是在33年前所成立的老牌公司,其銷售商店在2010年時覆蓋中國大陸達95%的地區,更曾是中國實體連鎖龍頭,相當於從前燦坤在台灣的榮景。而國美集團董事局主席暨創辦人的黃光裕更是當年「富比士」列名的中國首富,可見那時國美在中國大陸的影響力。
在中國,原本的電子商務產業格局已定,像是淘寶、天貓和京東已經穩占中國電子商務83%份額(雲觀,2017)。然而2015年拼多多卻橫空出世,讓第二名的京東經常會被媒體問及,如何看待這個晚了京東11年的市場後進者?
從敵人變成盟友?供應鏈整合是主因
京東和拼多多互為競爭對手,但卻不約而同在相近的時間點投資國美電器,這代表甚麼策略意涵?是否曾經的對手也能變成盟友?或是從競爭走向合作?然而任何的合作案或併購案,必定有彼此看中和需要的利益在其中。
拼多多的商業模式是以拼團,訴求商品低價,客單價低,但拼多多難以讓消費者在買電器上建立起拼多多的品牌形象,且拼多多存在客單價偏低的問題,電器是可以助力於拼多多拉抬整體客單價,但拼多多在電器方面相對於其他電商巨頭不容易具有價格優勢;因此,對國美而言,則是可以借力於拼多多強大流量端的優勢,但拼多多入主國美,也不免令人好奇 為何國美這盤最適合京東的菜,差點被拼多多整盤端走?
果然,京東也不是省油的燈,拼多多4月宣布,京東也在5月宣布其戰略投資,因為相對於拼多多,京東若能攜手國美,對京東來說更是供應鏈上完美的組合,其次C2M(Customer-to-Manufacturer)零售模式,消費者直接向廠家購物,省掉經銷、分銷、品牌零售商等的重重收費,消費者還可買到所謂「反向訂製」的產品,這個戰略投資案能幫助京東未來在C2M的市場份額上,擁有更大的想像空間,現今京東反向訂製的「京品家電」已占家電總成交額的4分之1,不管是阿里巴巴、京東,拼多多、網易考拉都在積極滲透這塊C2M市場。
2020年中國的新零售再現?疫情下的實體通路成功轉型
不管在中國或是美國的互聯網零售與電子商務產業,我們都可以看到「新零售」的原型是「線上投資線下」,而拼多多和京東對國美的戰略投資,對已經和蘇寧聯手的阿里巴巴也是未來的一個威脅,拼多多和京東對國美電器的戰略投資,也是過去馬雲所謂「新零售」的又一代表作,電子商務再次改變產業遊戲規則,筆者深信在疫情下零售業將會有更多併購案出現,因為從台灣、美國都已經正在發生版圖變化。
第二.外商紛紛撤資中國零售業,卻大舉加碼台灣?
外商公司看好台灣零售業前景,超市成為必爭之地
過去台灣零售業多半是日商投資,在今年6月2日家樂福宣布以32億收購頂好和Jasons超市。家樂福目前在台灣有137間分店(量販68家、便利購超市69家),在台灣是以統一和法商聯合投資的,其中法國家樂福占股6成,也就是說家樂福是歐商;而家樂福原本是量販業,但卻買下超市業的頂好,我認為 這證明外商公司看好台灣的零售前景,同時家樂福企圖透過併購案成為台灣超市業的第二名。
相對於外商逆勢加碼台灣零售業,在中國大陸卻是兩樣情,德商麥德龍賣給北京物美商業集團,歐商家樂福賣給大陸蘇寧,英商Tesco也出售,為何外資紛紛撤出中國零售業?中國零售業的市場相對更大,但外資紛紛棄守?我認為主要原因有水土不服、電商崛起和大陸三線及以下的城市、鄉鎮或農村地區下沉市場興起等有關。在中國大陸阿里巴巴的GMV逐年增長,顯而可見網路平台已成關鍵的消費通路,如果說中美的電子商務產業發展領先全球,那全球未來各地的零售暨電子商務樣貌也將逐漸走向電商成為關鍵主要通路的發展趨勢。
即使電商來勢洶洶,儘管過了十幾年的發展,實體店面仍然占了全球84.7%的營業額,顯見實體通路仍然有其重要性和地位,而台灣的超商、超市、量販和電子商務更在疫情下,持續供貨穩定物價,成為安定社會的一股力量。台灣政府對於疫情的控制和資訊的傳遞享譽全球,在台灣生活的我們相對健康安全有保障,不管線上線下的零售版圖如何加速轉移,對於各行各業來說,在疫情面臨極大挑戰的同時,能適應變化存活下來,光是能「好好活著」就是一個很值得肯定的事情。
責任編輯:陳建鈞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