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百貨攻佔獲利王、日本7-11稱霸30年!一張圖解析台日零售、電商企業獲利能力
地方百貨攻佔獲利王、日本7-11稱霸30年!一張圖解析台日零售、電商企業獲利能力

零售通路做為社會重要基礎設施,其營運表現的優劣程度,連帶影響民眾生活水準與滿意度。在亞洲,台灣與日本零售業的細緻化經營與創新能力具有指標性意義,也成為服務業輸出的主要箭頭。

在台灣疫情後消費回暖的此時,觀察零售各業態獲利能力分布,不但可做為判斷各業態復甦的依據,也對長期投資價值布局具有參考意義。

要比較跨國同產業之間的獲利能力,「營業利益率」是企業經營最直接的獲利能力指標,除了直接銷售成本之外,更涵蓋了管銷費用、員工薪資等營業費用,在評估服務業獲利能力時,是比毛利率更合適的比較數據。此外,「營業利益率」反映的是本業的經營能力,對於業外損益、不同國別的資金成本水準以及槓桿操作程度等皆不涉入,因此更能聚焦在跨國同產業之間經營成效的比較。

傳統零售業以實體店面為營業基礎,獲利能力被限制在營業時間、客單價及來客數等經營條件,且在成本結構方面,從租金、人事水電、進貨成本等,皆存在難以突破的上限,並非應用一般管理能力、專利研發投入或品牌價值等經營手段所能克服,導致在獲利能力上面臨著天生屏障。

因此,能夠持續創造出顯著優於同業獲利能力的零售企業,無一不是打造出極為獨特的商業模式,才能夠衝破整體產業的獲利天花板,在商業模式創新的思維脈絡上特別值得觀察。

台灣、日本零售電商產業獲利能力PK.jpg
圖/ 未來流通研究所

台灣零售業獲利之王:「地方霸主型」區域百貨

令人意外的,台灣零售業普遍獲利能力最強的族群,既非資本雄厚的大型連鎖集團,也非經營卓越的國際連鎖品牌,而是與消費能力強的在地生活圈緊密結合的「地方霸主型」區域百貨。這類型的百貨企業高度掌握區域生活脈動,能夠靈活調整商品結構與服務內容以貼合在地偏好,囊括當地食衣住行各項消費需求,成為區域人潮與消費聚集中心。

例如漢神巨蛋購物中心成為高雄時尚指標,營利率高達26.2%;統一時代百貨與京站時尚廣場,為台灣最早佈局軌道交通經濟的百貨企業,營利率皆超過20%。

而重整策略後的老牌統領百貨、以及與日本博多運河城營運合作的大江購物中心,則鎖定人口快速成長的大桃園生活圈,成功蛻變成為當地消費地標。

中壢大江國際購物中心_維基百科.jpg
中壢大江國際購物中心。
圖/ 維基百科

此外,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區域型百貨以周邊內需生活圈消費為營業主力,對於觀光客依賴度相對較低,意外成為今年疫情衝擊下最快恢復元氣的百貨業別。

日本零售業獲利之王:「30年不敗的王者」7-11

日本伊藤洋華堂自1991年取得美國7-11南方公司過半股權後,正式成為日本最強零售集團,30年來擴大成為7&i控股,旗下日本7-11超商營利率高達28.6%,傲視全球同業競爭者。而業態相近的日本全家及LAWSON超商、成城石井超市營利率亦分別有13.3%、9.7%以及8.6%的水準,在連鎖零售業中均屬表現優異。

僅供刊物使用_shutterstock_403872319_7-11.jpg
圖/ Takashi Images via 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7-11「全年無休」走入歷史?日本公平會:超商強迫「24小時不打烊」違法

台灣超商營收基礎為全店營收,與日本超商以加盟總部收益為營收基礎的計算方式不同,台日認列基礎差異造成營收差距甚大,導致營利率表現存在較大差異。但是台灣超商、超市、量販等生活支援型連鎖零售業營利率常年均落在5%以下,僅統一超商(7-11)達5.1%最高。推估主因之一在於台灣都會區高租金與房價的沉重壓力,對於需要在人口稠密區大量集中佈點的生活通路企業來說,構成了在獲利能力上的普遍影響。

特色電商成為獲利新貴:保健、運動、職人電商

觀察台灣與日本電商產業,近年有一批特色電商正快速崛起,緊扣主題性消費或主打職人專業通路,在巨型電商平台雄踞的市場中殺出血路,獲利表現一路成長,成為台日零售產業中的獲利新貴族群。例如日本C2C二手交易電商Mercari、女性時尚專業電商ZOZO、以專業手工具銷售為特色的職人電商MonotaRo、以及深耕電視購物族群的J:COM頻道等,營利率均在10%以上,Mercari與ZOZO甚至超過20%,相當引人注目;台灣方面,則有保健食品直銷領導業者葡眾、橫跨高爾夫球用品專賣電商及實體零售的邁達康,以及台灣第一大線上書店博客來。

mercari
圖/ mercari

綜合性大型電商平台近年深陷「最低價戰爭」,加上大量資本投入物流軍備競賽與不斷攀升的流量成本,導致獲利能力低迷。相對於此,主題型與專業型電商則成功地緊抓住利基領域中消費需求強烈、且擁有中高消費力道的族群,培養出對於平台/品牌具有高黏著度的消費社群基礎,營造出能夠創造高獲利的經營體質,這樣的模式十分值得關注。

責任編輯:文潔琳
本文授權轉載自:未來流通研究所

關鍵字: #零售業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突破摩爾定律極限!台灣奈微光用矽光子技術打造「會聞的晶片」,開創感測新藍海
突破摩爾定律極限!台灣奈微光用矽光子技術打造「會聞的晶片」,開創感測新藍海

在後摩爾定律時代,台灣奈微光不僅是開發出一款新晶片,更在於證明了創新不必只沿著摩爾定律持續追求製程極限,採取橫向發展同樣能找到市場著力點,台灣奈微光正運用 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製程,打造出全球少見、能「嗅聞」世界的感測平台,這場從臺大實驗室技術啟程的冒險,正讓臺灣半導體產業看見另一條通往未來的道路。

跨足大健康與車用,奈微光用矽光子打造感測新藍圖

台灣奈微光所研發的矽光子感測晶片樣品,針對多波段應用所設計的多樣化解決方案。
台灣奈微光所研發的矽光子感測晶片樣品,針對多波段應用所設計的多樣化解決方案。
圖/ 數位時代

正當全球半導體產業競相投入奈米級製程競賽,追求更小、更快的晶片時,台灣奈微光卻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我們的核心技術就在於光子 IC 設計。」台灣奈微光董事邱俊榮說明,他們所做的是「光的晶片」,與傳統專注於電子電路的 IC 完全不同。

長久以來,市場上若要製造中長波紅外光的光源,普遍會採用化合物半導體。然而,化合物半導體不僅成本高、良率較低,且在光譜調控上存在不少挑戰,台灣奈微光則突破性地利用 CMOS製程,直接從矽基底打造出中長波紅外光光源,顛覆了以往的作法。

邱俊榮強調,這都要歸功於臺灣半導體 CMOS 製程的高度成熟與優異良率,讓台灣奈微光能在成本上取得絕對競爭力,打破中長波紅外光技術高昂的門檻。「我們是透過 CMOS的半導體製程設備,把晶片延伸到矽光子光源與矽光子感測器。」他指出,「這就是台灣奈微光最核心的差異化。」台灣奈微光的矽光子技術,也催生出最具顛覆性的應用──微量氣體的連續偵測。傳統上,偵測微量氣體多依賴大型設備,或是藉由薄膜與電化學感測器,體積龐大、造價不菲,且難以持續監測,必須等待薄膜變化才能得到數據,台灣奈微光則運用中長波紅外光,透過氣體吸收特定波長時產生的能量變化,實現即時且連續的濃度偵測。

在應用面,台灣奈微光鎖定「大健康」與「汽車」兩大領域:希望未來能將這項技術導入智慧衣等穿戴裝置,持續監控呼吸與體內氣體變化,也可應用於電動車市場,偵測鋰電池異常釋放的氣體,為車輛安全嚴格把關。

挑戰摩爾定律侷限橫向創新,打開感測市場新局

台灣奈微光持續以矽光子技術挑戰摩爾定律的侷限,開創感測市場新局,展現臺灣半導體橫向創新的實力與決心。
台灣奈微光持續以矽光子技術挑戰摩爾定律的侷限,開創感測市場新局,展現臺灣半導體橫向創新的實力與決心。
圖/ 數位時代

這項突破性的感測能力,也展現出台灣奈微光對半導體產業發展脈絡的深刻洞察,傳統的半導體產業長期依循摩爾定律,追求單位面積內電晶體數量的極大化,也就是線寬持續縮小、功能不斷堆疊,屬於典型的「縱深式」發展,然而,隨著製程推進至1奈米世代,單台曝光機設備高達4億美元,資本支出急遽膨脹,物理極限與成本效益成為產業面臨的重大挑戰。

台灣奈微光選擇另闢蹊徑,他們將半導體製程的應用「橫向」擴展。邱俊榮指出,即便在傳統 IC 領域中,微米級製程線寬早已鮮少被提及,但在感測器等應用領域依然蘊藏廣大潛力,台灣奈微光正是運用這些「尚未被徹底開發」的微米級製程,結合自家的矽光子技術,開發出光源與感測器晶片,創造全新的應用價值,這意味著,臺灣半導體產業不只在奈米級製程領域具備領先地位,還能進一步將既有資產延伸至更多元的應用場景,而不必一味追逐最先進的製程節點。

「我們不是照著摩爾定律的方向往下挖掘,而是打開另一種可能,只要做一些物理上的調整,就能產生中長波的光源,還能偵測中長波紅外光,甚至在同一顆晶片上就可同時偵測到紫外光。」邱俊榮強調,這正是對半導體生命週期的延伸。他也提到,台灣奈微光的目標並非爭奪市場,而是藉由技術替換,協助既有產品升級、實現價值加值(value-add)。

不過,若要讓這項劃時代的光感測技術真正落地並普及至廣大市場,仍需面對商業化與規模量產的多重挑戰。為了推動晶片功能從單一走向多元,並提升其多波段的精確調控能力,台灣奈微光申請了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所推動的「驅動國內 IC 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稱晶創IC補助計畫),期望加速技術成熟與市場部署。

AI時代新戰局,台灣奈微光技術應用的無限可能

此計畫的核心目標,是讓單一晶片實現「多波段(multi-band)有效控制的微分辨識」。過去,台灣奈微光所開發的晶片多以單一功能為主,而透過晶創 IC 補助計畫的資源,將協助他們推進晶片功能的多元化。

這項技術的挑戰,在於如何精準控制多個光譜的發射。邱俊榮形容,以前的設計就像一次將所有光譜全部釋放,現在則能做到「要A動、BC不動」或「C動、AB不動」等更細膩的調控,要達成這種「誰要動、誰不動」的精準控制,必須增添新的光罩設計與更複雜的驅動機制,雖然這意味著更高的開發成本,但能顯著簡化後端機構,加速產品量產與推向市場的進程。

台灣奈微光預計在2026年6月前完成這項技術開發進入投片階段。儘管從投片到實際市場落地仍需時間,但他們已開始與紡織、電動車鋰電池、半導體廠房氣體偵測等產業客戶溝通布局,力求縮短市場開發週期。同時,在迎接AI的時代,數據品質與廣度更是關鍵。邱俊榮認為,台灣奈微光的矽光子感測技術,能為AI提供更精確、即時與連續的數據。透過晶片同時測量多種身體參數並實現每秒連續偵測,將提供豐富且精準的「身體密碼」數據,不僅能協助AI進行更深入的演算找出過去未能捕捉的變化規律,更將賦能AI在大健康等領域做出巨大貢獻。

目前,台灣奈微光正積極與半導體廠房氣體偵測廠商、大健康品牌客戶及跨產業夥伴合作。展望未來,台灣奈微光不僅要透過晶創IC補助計畫將晶片功能多元化,更將持續深化技術,證明台灣半導體產業不只在極限製程上領先,更能橫向開拓無限的市場潛力,為全球帶來前所未有的感測應用突破。

|企業小檔案|
● 企業名稱:台灣奈微光
● 董事長:張坤昱
● 核心技術:CMOS製程的先進矽光子光源晶片模組與感測晶片模組
● 資本額:新臺幣4.5億元

|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介|
在行政院「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政策架構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透過推動「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實質政策補助,引導業者往AI、高效能運算、車用或新興應用等高值化領域之「16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或「具國際高度信任之優勢、特殊領域」布局,以避開中國大陸在成熟製程之低價競爭,並提升我國IC設計產業價值與國際競爭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