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絕不只是張信用卡!否則1624萬個成年人(20歲以上)的台灣,怎會擁有3159萬張信用卡?但是--你先別緊張,台灣「每個人有1.94張」的數字其實並不算太高,韓國平均國民所得比我們少,但每個韓國人卻持有4.6張信用卡。
如果信用卡只具有「代替現金」的功能,不可能全民皆「雙」卡(或韓式的「五」卡);信用卡的普及和迅速成長,一定有更深刻的理由。
信用卡的發明,是二十世紀的新鮮事,比汽車晚、但比波音噴射客機早,1920年代,美國石油公司首先想到用這種薄如羽翼的卡片來提供老顧客縱橫全國的加油需要。1958年美國運通(American Express)首創以金融機構身分來發行信用卡(也不僅是「買油」了),次年加州的美國商業銀行(Bank of America, BOA)跟進,並把發行範圍擴大到全國,此卡後來(1966~7年)更名為「威士卡」(Visa)。如今,信用卡、汽車和噴射機這三者已成為全球化經濟的新印記,三者的廣告也常常彼此提攜,宛彿系出同門。
**信用卡的社會學意義
**回憶這段歷史,可以得見:信用卡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先頭部隊,由美國到全世界、由財富階級到尋常百姓,它魅倒眾生的能力,來自社會學的意義要比來自經濟學的多得多。信用卡的第一個社會學涵義,是作為世界資本主義社會公民(citizen)的護照,是你獲得自我意義、他人認可的來源。擁有一張信用卡代表你有一份職業,而這正是個體在資本主義社會裡被信任的起碼門檻,如果你成年而卻沒有一張信用卡,你會覺得和失業者一樣是這社會「多餘」出來的一份子,是個被全社會排除的人,你連起碼的尊嚴都沒有。
信用卡的第二個社會學意義,是置身在地社群的身分認同。在發行初期,信用卡自己就是「身分標籤」,「有沒有卡」就象徵你是不是個成功的人,但一旦卡一變多(感謝銀行業的激烈競爭),信用卡就變成各種「身分標籤」的「載體」(carrier),在持卡人秀出卡片時,用各種不同延伸意義「榮耀」持卡人,它變成一種「雙元符號」--「Visa」、「Master」、「American Express」代表「全球化公民聯盟」,而「玫瑰卡」、「台灣之子卡」、「台灣大學卡」和各種聯名卡,則代表你屬於(belong to)那種群體,或者你不屬於(not belong to)哪種團體(譬如「透明卡」、「迷你卡」,表示著不屬於成年人,也不屬於一般年輕人)的「在地認同聯盟」。
換言之,信用卡讓你感覺「屬於」一個遙遠的全球化社會,而且又能「區別」身邊在地社會裡的他人,它攸關現代人的存在和認同,難怪每個人拼了命要擁有它。由信用卡的故事反推:只要社會所得愈來愈高,這種「既包容又排除」的社會心裡機制,將成為所有商品爭取認同型顧客的律則。
信用卡,說的是「社會分類」的故事,很赤裸、很古典;也很實在與現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