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線架是晶片與印刷電路板(PCB)線路之間的連接媒介,具導電功能,是封裝過程的必備材料。全球IC(積體電路)導線架年產值約35億美元,其中長華科技市占17%,以營收來看,是世界第二大供應商。
憑藉著2013年開始洽談的一次關鍵併購案,使得曾面臨「再虧下去就要收掉」的長華科技,在半導體的產業鏈上,自此站穩導線架的領先地位。
「再虧就要收掉」,一步走出LED市場低谷
長華科技的母公司長華集團成立於1989年,主要業務是代理半導體封裝材料、設備。在台灣半導體發展史上,長華集團也起了重要作用。1995年,「日月光第一次營收破百億,那一年,日月光足足付了28億的材料費給長華。」長華集團董事長黃嘉能回憶。
當年,導線架一度大缺貨,由於長華代理日本住友的導線架,手中握有全球4~6成的料源,便在激烈競爭中勝出。
2010年,長華集團思考在代理業務之外另尋出路,加上看好LED市場,旗下便成立長華科技,投入LED導線架的生產製造。
然而,時隔兩年,韓國LED產業崛起、中國過度擴充LED磊晶機台,造成全球市場供過於求,相關零組件價格被愈壓愈低。「公司成立不久,LED市場就掛了,我們買了2億多元的設備,還沒開封就報廢,幾乎全賠光了。」
眼看前景黯淡,黃嘉能心想:如果連虧3年,就收掉長華科技。沒想到2013年出現轉折,日本半導體產業開始走下坡,「住友的大老闆來找我,問我導線架(產線)想不想買?我就說,光想就流口水了!」
於是,長華集團和長華科技共同出資,併購住友旗下IC導線廠,長華科技自此正式由LED轉進IC領域,IC導線架市占直接空降世界第四大,廠區也開展至日本、中國、馬來西亞,橫跨4國。
2016年,曾在存亡之間掙扎的長華科技順利上櫃;如今,IC導線架的業務占比更已高達90%。
另外兩大導線架廠商分別為三井高科技與新光電器,皆為日商。由於日本製造人力成本較高,加上三井高科技與新光電器皆有其他半導體封裝材料產品,因此在導線架的技術優化工作上著墨較少。
但長華科技把導線架生產視為主力,花更多心力提升製程效率與工廠管理,努力降低成本、提升獲利,去年成功把市占衝到全球第二。
展望IC未來30年,「需求只會更多」
5G、AI(人工智慧)時代來臨,科技產品的選項愈來愈多元,IC需求也會隨之增加。而只要IC封裝基本架構不變,無論終端應用的流行如何變動,對於導線架的需求就不會減少、只會增加。
「我們不是賣咖啡、也不是賣茶,我們賣的是杯子!」黃嘉能解釋,無論是記憶體IC、邏輯IC還是電源管理IC,都會需要導線架來做為導電媒介。「至少30年內絕對用得到,100%死不掉。」
以小放大來看,「如果導線架可以往前看到30年,台灣半導體就可以看到未來60年。」談及台灣整體半導體產業未來的發展,黃嘉能認為,台灣掌握了重要的晶圓代工產業,若不談韓國的記憶體產能,台灣的半導體生態鏈幾乎是全球最強。
至於長華科技下一步還要往哪裡布局?
黃嘉能透露,當年併購住友時,並沒有買下生產車用高功率導線架廠;而這一塊市場,預估年產值高達500萬美元。
不過,自從2013年併購住友部分產線至今,長華科技透過往來合作的IDM(垂直整合製造)廠商,觀察到市場對於高功率導線架的需求,「我們現在要想辦法把它買過來。」
「其實我也可以自己蓋(產線),只是買進來會更快。」看好未來車用IC的需求將不斷成長,長華科技試圖再度透過併購,迅速補足高功率導線架的產品缺口。
「以營業額來看,快則2021年、慢則2022年,我們就會是全世界做最大的;2024年,我們就要達到世界市占30%。」黃嘉能期許。
長華科技
成立時間:2010年
董事長:黃嘉能
總經理:洪全成
近期財報:2020年第3季營收24億元,年減3%。
關鍵技術:掌握aQFN導線架的獨家技術。
本文出自數位時代319期12月號《解析台灣半導體奇蹟!》封面故事
✅加入會員免費收藏|半導體產業鏈圖解專刊,立即註冊>>
責任編輯:郭昱彣、張庭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