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關政府的綠能政策,經濟部預計年底公布離岸風電第三階段的區塊開發規則,目標2026年到2035年10年10GW目標,丹麥開發商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今(4日)正式宣布投入第三階段區塊開發,並先公佈自選的6處風場,包括渢汎、渢成、渢利、渢妙、渢佑及福芳,分別位在新竹、苗栗、台中及彰化,6處場址合併裝置容量上看6.3GW,特別的是,CIP還倡議2021年推浮動式離岸風機作為示範計畫,讓台灣在2025年迎來首座浮動式示範風場商轉。
離岸風電區塊開發,開放業者自行選址
台灣自2012年發展離岸風電示範計畫,截至目前,台灣僅有一座具商業規模的離岸風場商轉,位在苗栗外海的海洋風電(Formosa1)、裝置容量128MW,其他包括台電一期示範離岸風場、達德允能風場都因疫情的因素,延後到明年併網商轉,但國外開發商並未停下腳步投入風場開發。
隨著第三階段區塊開發規則出爐前,CIP率先開第一槍,宣告選出6處場址,參戰第三階段區塊開發,根據能源局最新公布「離岸風力發電區塊開發場址規劃申請作業」草案,訂定區塊開發不再限制由經濟部所選出潛力場址,由業者自行選擇及評估風場開發區域,並取得包括飛航、雷達、保育、船舶、軍事等八項主管機關同意,加上環評、地方及籌設許可,等於要先過11關,意味開發商之間很可能選到重疊的場址。
CIP台灣區計畫執行長侯奕愷表示,新的風場有重複,苗栗、新竹有部分重複,但已盡可能排除航道、軍事演練區與環境敏感區域,未來也會持續跟利害關係人溝通。
近岸開發趨近飽和,浮動式風機成國際趨勢
細看這6個場址,水深超過60米包括渢汎、渢成、渢利,渢利則是最大容量達1,800MW,侯奕凱表示,水深超過60米,都會使用浮動式風機。
由於主流的固定式離岸風機有水深限制(水深50至60米以內),加上近岸開發趨近飽和,勢必得朝遠岸、深水區開發浮動式離岸風機。
浮動式風機已成為國際趨勢,根據英國碳信託公司Carbon Trust預測2040年浮動式風電總裝置容量將達70GW,其中亞洲將佔大宗,超過30GW。
不過目前國際浮動式風機尚未成熟,歐洲投入浮動式開發頂多50MW,數量還不到20支,規模相當少。CIP台灣區董事總經理區許乃文觀察,台灣風場都是從小到大規模,希望政府能夠主導第三階段2到3座,每座各100MW浮動式風場作為示範計畫,並給予躉購電費作為誘因支持。
實際上,政府本來就沒有設限業者要投入固定或浮動式風機,為何需要用「示範風場」的方式來推動?侯奕凱解釋,歐洲的浮動式風機也是從小規模示範風場測試,一步步嘗試錯誤,「 當全球浮動式都尚未成熟,台灣更應該要由政府帶頭主導示範 」提前佈局。
其次,現在所有計畫審核、環評,都拿到各主管機關的意見同意函,目前還看不清楚有多少計劃被核可,風場計畫是在淺海或深海仍未明。
而CIP針對台灣開發浮動式風機做了哪些準備?侯奕凱提到,浮動式解決方案起源於石油、天然氣產業,近期CIP在蘇格蘭開設浮動相關研發中心,該國是石油、天然氣重鎮,並密切與當地鋼構產業鏈合作,做產官學研整合;另外在韓國、英國也有相關合作,盼把國外經驗帶回台灣。
邁向零元競標風場,CIP拋:台灣還有下一個台積電嗎?
由於2020年是氣候治理的關鍵年,巴黎協議將在今年底生效,各國設定零碳排期限已成國際趨勢,CIP也呼籲台灣設定2050年零碳排明確的目標,進一步催生國內綠電市場,以提升台灣供應鏈的國際競爭力。
目前台積電已與沃旭能源購買2座離岸風場所有發電量,CIP也對外擁抱有興趣的買主。
外界預期,是否台灣有機會出現零元競標風場,也就是說業者自己找到購買綠電需求的企業,等於政府不用補貼風場。侯奕凱認為,現階段27項供應鏈國產化要求,是很高的成本,若要成就零元競標,必須得先找到企業買主,但台灣是否還會有下一個台積電?是值得關注的議題。
責任編輯:蕭閔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