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發科、凌陽、群聯加入鴻海MIH電動車聯盟,廣達投資新創Tier IV參與自駕車軟體開發
聯發科、凌陽、群聯加入鴻海MIH電動車聯盟,廣達投資新創Tier IV參與自駕車軟體開發

鴻海成立的電動車開放平台聯盟「MIH聯盟」迄今收到201家申請夥伴,鴻海20日公佈已完成簽約的MIH聯盟成員LOGO牆,總計有124家,赫見聯發科、凌陽、群聯等IC設計大廠,廣達投資的自駕車新創Tier IV也加入自駕車系統小組,負責定義軟體應用層功能需求。

鴻海登高一呼,廣招MIH電動車聯盟夥伴,短短2個月餘就號召到201家企業加入,期中124家已經完成簽約,20日集體刊登在LOGO牆面,其中大廠林立,顯示佈局電動車業者並不敢忽視鴻海MHI聯盟進度,而鴻海表示剩餘77家業者仍在洽談及簽約階段,未來會逐步更新。

MIH.jpg
MIH聯盟成員第一波名單出爐,此為鴻海打造的LOGO牆。
圖/ 鴻海
MIH-1.jpg
MIH聯盟成員第一波名單出爐,此為鴻海打造的LOGO牆。
圖/ 鴻海
MIH-2.jpg
MIH聯盟成員第一波名單出爐,此為鴻海打造的LOGO牆。
圖/ 鴻海

率先加入鴻海MHI聯盟的傳產汽車供應鏈業者不少,包括正新橡膠、富本橡膠、和大、六和機械、東陽事業、永彰機電、永仁工業,電子業方面,大廠包括聯發科、群聯、凌陽、台達電、光寶、M31都入列,外商以高通、意法半導體、德儀等公司為首,零件商包括友通、康舒、台虹、騰輝、佳能、立凱電子等等。

掌握最新AI、半導體、數位趨勢!訂閱《數位時代》日報及社群活動訊息

外商方面也有許多車廠界知名業者,如國際知名汽車傳動大廠DANA,在汽車傳動領域發展已有115年以上的歷史,客層涵蓋美國、歐洲與日本大廠,提供變速箱、低壓高壓電機、變頻器、控制器和熱管理等專業服務,鴻海指出,在DANA加入下,將為MIH開放平台帶來更先進的解決方案。

伊頓、寧德時代、DANA入陣,檢驗標準與認證規範制訂中

能源管理技術著名的國際大廠伊頓EATON也在成員中,鴻海表示,伊頓1911年成立迄今,EATON持續致力於動力運輸科技,據點遍佈175國,在雙方的合作下,將提供MIH平台使用者,更可靠、有效及安全的電力、液壓和機械動力管理。

測試檢驗標準與法規認證服務方面,台灣檢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GS-CCS)、德國萊因(TÜV Rheinland)將合作制定共同規範,並提供相關教育訓練及認證服務,MIH將可確保各零件及系統開發者達到國際級通用標準,包括IATF 16949及ISO 26262功能安全流程認證等。

軟體應用方面,MIH平台除有AWS雲網服務,鴻海指出也將結合CarOTA公司的領先運算技術,以降低封包大小,提供安全、可靠的㇐站式OTA升級和遠程診斷解決方案。

伊頓Eaton.JPG
伊頓是電力系統大廠。
圖/ 陳映璇攝

在先進的LEVEL 4以上自駕車技術研發,廣達投資的日本新創Tier IV、AutoCore、及凌華也組成自動駕駛系統合作團隊,在不同層面上進行分工。

鴻海指出,Tier IV會負責定義「軟體應用層」的功能需求,AutoCore提供計算平台設計方案,ADLINK則提供硬體和通訊模組。

鴻海表示,MIH平台的使命是以促進電動車領域的合作、實踐關鍵技術並建立相關的測試及認證標準,集合聯盟成員的專⾧來達到優勢互補、降低開發費用和加速開發時程。

MIH平台首款開發者「EV Kit」工具平台預計2021年1月正式對外釋出,揭露軟體溝通介面以及硬體系統架構,包括純電動車平台全速域線控、開放的通訊協議及CAN架構等,工具平台將在2月開放全球開發者預訂,4月底開始對外交貨。

作為實現MIH開放平台第一步,首款「EV Kit」預計於2021年1月正式對外揭露硬體規格及軟體介面,2月開放全球預訂,4月底開始交付。

未來將提供系統開發者包含Drive -by-wire、自動駕駛、IVI系統等,尖端先進架構的EV車輛功能確認與測試用載具,且同步支援整車、系統或單件技術服務,也可擴充及客製化的電子電機架構,包含自駕系統配套元件供使用者做選擇。

關鍵字: #聯發科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打開信任之門,強化品牌韌性! 證交所創新板2.0引領新創以三大支點躍向國際資本市場
打開信任之門,強化品牌韌性! 證交所創新板2.0引領新創以三大支點躍向國際資本市場

長期觀察臺灣新創生態,推動國內Meet創業小聚、AAMA搖籃計畫的巨思文化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她指出新創若要跨越成長瓶頸,必須穩固「品牌、信任、資本」三大支點,並形成動態的正向循環。

特別是今年迎來臺灣證券交易所「創新板」2.0新局,新創更應該善用資源,藉由透明化治理贏得市場信任,同時借助資本平台放大品牌能量,鍛鍊好企業體質後進軍國際市場。上市,從未是終點,而是企業累積第二成長曲線的底蘊,更是企業實踐社會責任、進入永續成長的起點。

從品牌認知到信任資本:新創企業的成長三支點

新創從零到一的過程,通常會經歷哪些關鍵的成長階段?陳素蘭直言,「新創是社會上的新面孔,必須要先被看見有知名度(Awareness),接著才能被市場認可(Acceptance),最終進而累積深厚的品牌信任感(Trust),這是一條每家新創企業的必經之路。」

不論是經營B2C或B2B市場,品牌信任感的建立,不能只依賴短期預算所帶來的瞬間行銷曝光。陳素蘭建議,新創進入市場前先清楚定位自身的獨特價值,持續落實言行合一的經營策略,向消費者與商業夥伴展現長期的價值承諾。換言之,品牌與信任的塑造並非一蹴可幾,背後往往需要資本的挹注支持。

由此觀之,新創要走得踏實、奠基穩固基礎,陳素蘭認為需要三個關鍵支點「品牌力、信任力、資本力」的構成,而且這三個支點環環相扣、彼此影響。陳素蘭解釋:「品牌力帶動信任力,信任力吸引資本力,然後再運用資本的投入,讓企業能持續深化技術研發與強化市場行銷;同時,也能推動組織管理優化,提升整體營運效率與品牌競爭力,三者之間形成正向循環,正是企業穩健成長、立足市場的關鍵。」

創新板2.0升級啟動,為新創點燃成長引擎之火

數位時代X臺灣證券交易所
圖/ 數位時代

相較於國際市場的創業環境,這三個支點之中,臺灣新創過去大多較忽略的,是善用「資本市場」以作為加速成長力道的槓桿資源。因為許多創業者花更多心力在技術打磨、產品開發,但當要拓展更大的營收版圖時,才赫然發現,資本市場的力量不可或缺。

正因如此,臺灣證券交易所推動的「創新板2.0」升級,即是賦能新創,強化品牌信任與營運體質的關鍵轉捩點。陳素蘭指出,觀察創新板2.0做了一系列革新,包含取消合格投資人限制、提供新創多階段上市輔導機制,以及上市後加強品牌曝光、媒合投資人互動等措施,藉此讓更多具潛力的新創有機會進入資本市場,也協助企業在募資、品牌信任與市場能見度更上層樓。

陳素蘭舉兩個登上創新板最有印象的企業,其一是首家進入創新板的錼創科技,一路看著他們透過資本市場的公開透明與品牌強化,不僅打開市場知名度,甚至受惠創新板2.0新制,股票流動性的提升,反映市場對其價值的信心,也進一步吸引更多國際訂單。另一家來自AAMA計畫第二期學員的Gogolook,在創新板的助力下穩健營運體質,近年有更多消費者認識他們的資安解決方案,甚至Gogolook順利進軍歐洲完成策略併購,並進一步擴大全球市場佈局。

從這兩個案例當中,陳素蘭提到:「創新板2.0的存在意義,不是單純協助新創企業掛牌上市而已,更是為企業打開信任之門、提升品牌能見度與資本能量的成長引擎。」加上證交所提供系統化、階段式的支持輔導機制,越來越多新創得以從市場的新面孔,蛻變成有競爭力與市場信任的長青企業。

立足臺灣,邁向全球:上市是新創永續經營的起點

面對全球競爭日益激烈,越來越多臺灣新創在立足本土市場後,下一階段將放眼國際商機。這時候,資本市場的支持,亦是新創邁向國際的重要推手。陳素蘭提到,她觀察創新板效法那斯達克(NASDAQ),是支持創新的首選籌資平台,幫助尚未獲利但有商業模式潛力的企業,獲得進入國際市場的關鍵資金。而且有創新板的背書,臺灣新創在進入海外市場的時候,對品牌信任更是加分元素。

陳素蘭就觀察到,證交所協助新創拓展海外市場時,持續投入資源並展現高度支持。她指出,「近期證交所與KPMG一起成立『東南亞創新資本平台』,就是扮演鏈結臺灣與東南亞創新生態系的橋樑,幫助更多新創在東協市場進行業務拓展、資金媒合與合作交流。」

不過陳素蘭也強調,新創在跨足國際市場時,更需要「負責任地」使用資本市場的資金。「對資本的負責態度,就是願意把自身的經營承諾、財務表現公開在陽光底下,接受各界的檢驗,不僅有助於建立企業的良好形象,更能贏得國際投資者與合作夥伴的信任,」她補充道。

因此,上市進入創新板,對新創企業而言,絕非是成功的終點,更是邁向國際化及永續經營的新起點。借助證交所創新板2.0的支持,相信有更多臺灣新創企業在資本市場穩健成長,持續深化「三大支點」實力,穩健立足在地、勇於挺進國際,展現臺灣新創追求永續發展與國際競爭力的堅實動能。

追蹤我們
AI全球100+台灣50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