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汽車50年來首度大改Logo,全力朝電動車發展!如何與特斯拉搶老大地位?
通用汽車50年來首度大改Logo,全力朝電動車發展!如何與特斯拉搶老大地位?

邁入2021年不到半個月,電動車領域已經成為趨勢焦點。蘋果計畫推出Apple Car的消息甚囂塵上,特斯拉市值也一飛沖天超越Facebook,使得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成為全球首富,而身為特斯拉北美市場最大競爭者的通用汽車,也宣佈變更Logo表明未來加速投入電動車的方針。

就在2021年消費性電子展CES揭幕前夕,通用汽車於週末公佈了全新的Logo設計,是這間汽車巨頭成立百年來第五次變更Logo,也是自1964年來首度對Logo設計做出大幅度的更改,期望藉此昭示發展電動車業務決心。

50年來首度大改Logo,通用汽車朝電動車全力邁進

這次通用汽車的Logo首度從大寫改為小寫,通用汽車行銷長德波拉.華爾(Deborah Wahl)表示,gm中小寫的m象徵著電源插頭的形狀,代表著將使用在旗下新電動車款的Ultium電池組。樣式變得更簡約的這個Logo,取代了目前有著藍色背景的銀白色大寫GM字樣的設計。

gm logo evolution2
通用汽車的新Logo設計中,小寫的m代表著電源插頭。
圖/ 數位時代製作

「這個Logo很正向,且充滿能量與活力,代表我們對未來的看法。」華爾指出,新Logo是由內部的設計團隊主導,它代表了通用汽車逾16萬名員工,期望藉此讓公司變得更人性化。

汽車研究機構iseecars.com分析師卡爾.布勞爾(Karl Brauer)認為,通用汽車正處於邁往新方向的關鍵點上,用一個顯眼、有明確形象的東西來標誌這次轉折,是一個相當明智的作法。

去年通用汽車曾被華爾街建議拆分電動車業務,但總裁馬克.瑞斯(Mark Reuss)出面否定了這項提議,宣稱他們在電動車領域具有競爭優勢,將與電動車業務一同成長。

不甘做電動車第二把交椅,通用汽車要與特斯拉拚誰是第一

通用汽車一直是電動車領域的領導企業之一,早從近10年前開始便推出混和動力車,雖然在特斯拉崛起後節節敗退,近年仍是美國第二大的電動車廠商,與特斯拉是唯二用完美國政府20萬輛電動車補貼額度的車廠。

根據外媒《EVAdoption》的統計,2018年通用汽車旗下品牌雪佛蘭於美國銷售約3.6萬輛電動車,市占率約10%,僅次於特斯拉約54%的市占率。

儘管與特斯拉有相當大的差距,通用汽車執行長瑪莉.巴拉(Mary Barra)去年11月表示,通用汽車會持續爭奪電動車市場的佔有率,直到成為北美市場的第一名,雖未提及特斯拉,卻揭示了與特斯拉奮戰到底的信心。

tesla
特斯拉目前是北美最大的電動車廠,擁有超過50%市占率。
圖/ 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6大車廠改用扁平化LOGO,連品牌名都捨棄!3D變2D的風潮從何而來?

隨著更改Logo同步發起的「Everybody In」行銷活動中,通用汽車重申未來5年內他們將在電動車及自駕技術領域投資270億美元,並於2025年底前推出總計30款電動新車,並銷售超過100萬輛電動車

「我相信我們正處於電動車的轉折點。」華爾表示,他們在產品、軟體及服務上持續邁進,致力讓電動車更加普及。

價格不夠親民,通用汽車要攻佔市場還有路要走

不過,多家媒體也紛紛指出,在通用汽車高喊普及電動車的同時,即將在年內推出、基於Ultium電池組打造的電動車GMC Hummer EV,售價達11.2萬美元(約新台幣315萬元)以上,顯然距離普及還有段距離。

儘管通用汽車曾暗示,未來幾年推出的30款新電動車內,將含有價格在3.5萬美元以下的親民款式,外界仍認為特斯拉在價格方面略勝一籌。英國市場研究公司IDTechEX資深科技分析師路克.吉爾(Luke Gear)指出,價格將決定誰是市場上的領導者,而目前特斯拉看起來未來更有望在這方面勝出。

實際上,特斯拉在去年的電池日活動上,已預告將推出只要2.5萬美元的新車款。

延伸閱讀:馬斯克「電池日」大會上揭重磅消息,特斯拉有望推出台幣80萬有找新車

另外,通用汽車宣稱的2025年銷售100萬輛電動車目標,也被指出較競爭對手慢上許多,福斯汽車已宣稱2022年要在全球銷出100萬輛電動車,2020下半年推出的ID.3、ID.4在歐洲取得佳績,甚至讓特斯拉丟掉銷售龍頭。

在各家車廠極力轉型電動車的此刻,通用汽車藉由更換Logo展現他們企圖心,但最終能否從眾多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目前恐怕還不好說。

資料來源:CNBCInsideEVsGMFinancial PostDetroit News
責任編輯:錢玉紘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突破摩爾定律極限!台灣奈微光用矽光子技術打造「會聞的晶片」,開創感測新藍海
突破摩爾定律極限!台灣奈微光用矽光子技術打造「會聞的晶片」,開創感測新藍海

在後摩爾定律時代,台灣奈微光不僅是開發出一款新晶片,更在於證明了創新不必只沿著摩爾定律持續追求製程極限,採取橫向發展同樣能找到市場著力點,台灣奈微光正運用 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製程,打造出全球少見、能「嗅聞」世界的感測平台,這場從臺大實驗室技術啟程的冒險,正讓臺灣半導體產業看見另一條通往未來的道路。

跨足大健康與車用,奈微光用矽光子打造感測新藍圖

台灣奈微光所研發的矽光子感測晶片樣品,針對多波段應用所設計的多樣化解決方案。
台灣奈微光所研發的矽光子感測晶片樣品,針對多波段應用所設計的多樣化解決方案。
圖/ 數位時代

正當全球半導體產業競相投入奈米級製程競賽,追求更小、更快的晶片時,台灣奈微光卻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我們的核心技術就在於光子 IC 設計。」台灣奈微光董事邱俊榮說明,他們所做的是「光的晶片」,與傳統專注於電子電路的 IC 完全不同。

長久以來,市場上若要製造中長波紅外光的光源,普遍會採用化合物半導體。然而,化合物半導體不僅成本高、良率較低,且在光譜調控上存在不少挑戰,台灣奈微光則突破性地利用 CMOS製程,直接從矽基底打造出中長波紅外光光源,顛覆了以往的作法。

邱俊榮強調,這都要歸功於臺灣半導體 CMOS 製程的高度成熟與優異良率,讓台灣奈微光能在成本上取得絕對競爭力,打破中長波紅外光技術高昂的門檻。「我們是透過 CMOS的半導體製程設備,把晶片延伸到矽光子光源與矽光子感測器。」他指出,「這就是台灣奈微光最核心的差異化。」台灣奈微光的矽光子技術,也催生出最具顛覆性的應用──微量氣體的連續偵測。傳統上,偵測微量氣體多依賴大型設備,或是藉由薄膜與電化學感測器,體積龐大、造價不菲,且難以持續監測,必須等待薄膜變化才能得到數據,台灣奈微光則運用中長波紅外光,透過氣體吸收特定波長時產生的能量變化,實現即時且連續的濃度偵測。

在應用面,台灣奈微光鎖定「大健康」與「汽車」兩大領域:希望未來能將這項技術導入智慧衣等穿戴裝置,持續監控呼吸與體內氣體變化,也可應用於電動車市場,偵測鋰電池異常釋放的氣體,為車輛安全嚴格把關。

挑戰摩爾定律侷限橫向創新,打開感測市場新局

台灣奈微光持續以矽光子技術挑戰摩爾定律的侷限,開創感測市場新局,展現臺灣半導體橫向創新的實力與決心。
台灣奈微光持續以矽光子技術挑戰摩爾定律的侷限,開創感測市場新局,展現臺灣半導體橫向創新的實力與決心。
圖/ 數位時代

這項突破性的感測能力,也展現出台灣奈微光對半導體產業發展脈絡的深刻洞察,傳統的半導體產業長期依循摩爾定律,追求單位面積內電晶體數量的極大化,也就是線寬持續縮小、功能不斷堆疊,屬於典型的「縱深式」發展,然而,隨著製程推進至1奈米世代,單台曝光機設備高達4億美元,資本支出急遽膨脹,物理極限與成本效益成為產業面臨的重大挑戰。

台灣奈微光選擇另闢蹊徑,他們將半導體製程的應用「橫向」擴展。邱俊榮指出,即便在傳統 IC 領域中,微米級製程線寬早已鮮少被提及,但在感測器等應用領域依然蘊藏廣大潛力,台灣奈微光正是運用這些「尚未被徹底開發」的微米級製程,結合自家的矽光子技術,開發出光源與感測器晶片,創造全新的應用價值,這意味著,臺灣半導體產業不只在奈米級製程領域具備領先地位,還能進一步將既有資產延伸至更多元的應用場景,而不必一味追逐最先進的製程節點。

「我們不是照著摩爾定律的方向往下挖掘,而是打開另一種可能,只要做一些物理上的調整,就能產生中長波的光源,還能偵測中長波紅外光,甚至在同一顆晶片上就可同時偵測到紫外光。」邱俊榮強調,這正是對半導體生命週期的延伸。他也提到,台灣奈微光的目標並非爭奪市場,而是藉由技術替換,協助既有產品升級、實現價值加值(value-add)。

不過,若要讓這項劃時代的光感測技術真正落地並普及至廣大市場,仍需面對商業化與規模量產的多重挑戰。為了推動晶片功能從單一走向多元,並提升其多波段的精確調控能力,台灣奈微光申請了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所推動的「驅動國內 IC 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稱晶創IC補助計畫),期望加速技術成熟與市場部署。

AI時代新戰局,台灣奈微光技術應用的無限可能

此計畫的核心目標,是讓單一晶片實現「多波段(multi-band)有效控制的微分辨識」。過去,台灣奈微光所開發的晶片多以單一功能為主,而透過晶創 IC 補助計畫的資源,將協助他們推進晶片功能的多元化。

這項技術的挑戰,在於如何精準控制多個光譜的發射。邱俊榮形容,以前的設計就像一次將所有光譜全部釋放,現在則能做到「要A動、BC不動」或「C動、AB不動」等更細膩的調控,要達成這種「誰要動、誰不動」的精準控制,必須增添新的光罩設計與更複雜的驅動機制,雖然這意味著更高的開發成本,但能顯著簡化後端機構,加速產品量產與推向市場的進程。

台灣奈微光預計在2026年6月前完成這項技術開發進入投片階段。儘管從投片到實際市場落地仍需時間,但他們已開始與紡織、電動車鋰電池、半導體廠房氣體偵測等產業客戶溝通布局,力求縮短市場開發週期。同時,在迎接AI的時代,數據品質與廣度更是關鍵。邱俊榮認為,台灣奈微光的矽光子感測技術,能為AI提供更精確、即時與連續的數據。透過晶片同時測量多種身體參數並實現每秒連續偵測,將提供豐富且精準的「身體密碼」數據,不僅能協助AI進行更深入的演算找出過去未能捕捉的變化規律,更將賦能AI在大健康等領域做出巨大貢獻。

目前,台灣奈微光正積極與半導體廠房氣體偵測廠商、大健康品牌客戶及跨產業夥伴合作。展望未來,台灣奈微光不僅要透過晶創IC補助計畫將晶片功能多元化,更將持續深化技術,證明台灣半導體產業不只在極限製程上領先,更能橫向開拓無限的市場潛力,為全球帶來前所未有的感測應用突破。

|企業小檔案|
● 企業名稱:台灣奈微光
● 董事長:張坤昱
● 核心技術:CMOS製程的先進矽光子光源晶片模組與感測晶片模組
● 資本額:新臺幣4.5億元

|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介|
在行政院「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政策架構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透過推動「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實質政策補助,引導業者往AI、高效能運算、車用或新興應用等高值化領域之「16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或「具國際高度信任之優勢、特殊領域」布局,以避開中國大陸在成熟製程之低價競爭,並提升我國IC設計產業價值與國際競爭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