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S(美國消費電子展)還在熱鬧地於虛擬世界展開中,前Google董事總經理簡立峰14日表示,最近世界有一件大事就是CES線上化,過去每一年有7萬人湧入拉斯維加斯(LAS VEGAS),但今年有1800~1900家廠商在線上展現創新,創造20~30億美元行銷商機,線上企業會議高達數萬個,這已經打破時間跟空間感覺,知識資訊交流的方式正改變,他提醒,若我們仍習慣在慣性裡採取行動,未來未必還能如此。
簡立峰14日出席緯育數位力年會演講,他指出人們必須關注如何「保值創新」,其實後疫情時代尚未到來,我們仍在疫情中,今年初開始,可以感受到大家跟去年初一樣茫然,不知道疫情何時結束,但其實,或許不需要思考疫情結束這件事,因為很可能永遠結束不了,但確定的是:世界會繼續下去。
他認為疫情下,世界將有三個重要變化:
1.現在是零接觸經濟: 台灣用口罩去零接觸,全球用虛擬接觸,數位經濟的下一步,台灣必須掌握關鍵字「remote(遠端)」,當世界發展零接觸經濟,當Google跟Facebook員工已經10個月不進辦公室,但企業營收持續創高,顯示未來不需要進辦公室了,帶來驚人震撼。
2.人類行為慣性改變: 簡立峰指出,台灣從雲端化累積大數據,現在發展AI,目的其實是做數位轉型,背後真正的意義是:當肚子餓的時候叫外賣,不下樓,連樓下店裡賣什麼都不關心了。
簡立峰指出,當慣性改變發生,全家及7-11便利商店開始做最大的改造,把每一家店變成發貨中心,目標不是讓客人來店裡,而是要做到當鄰居要買一瓶冰啤酒,當momo拚6小時到貨,全家可以拚10分鐘。
簡立峰反問:10分鐘這件事很重要嗎?其實不是,但是當餓了不下樓,這是慣性改變,人類使用的習慣將會改變,未來數位銀行不必走到銀行分行辦事,電影院將成為廟堂,類似圖書館角色。
3.企業的數位轉型, 包括A.產品的轉換:比方虛擬化銷,B.人才的轉換就:比方提昇自己以及員工能力,讓員工更強,C.優化流程 D.最重要是觸及你的客戶,比方中國撇除房地產與汽車等交易,零售線上銷售比已經達5成,南韓已經2成,顯示中國連買一把菜都在網路上買,如何觸及客戶,讓客戶找到你,如何建立虛擬銷售行為。
簡立峰指出,在數位經濟體中,台灣的數位國土其實比實際國土還要小!他解釋,過去實體競爭力是看GDP,這是以傳統製造角度出發,生產面非常強調實體,但數位經濟則強調虛擬,產值不好估算,計算方式是用台灣建置的網路內容被全球使用比例,若所產生的網路內容沒人看,沒人來,也沒用,因此台灣得在非中國地方講英文,台灣若不講英文將沒有未來。
2020年許多畢業生都透過網路舉行畢業典禮,簡立峰笑說,這群人或許是史上最有競爭力的人,因為他們不僅是網路原住民,還能多工運作,能在家裡做全世界的工作;他指出,現在教育正在做重大改變,場域改變,教室不見了,未來學習無所不在,人隨時可以教育自己。
次世代人需要具備三力
簡立峰指出,在新世代,人需要三種能力,1.是移動力(Mobility),除了實體的改變,還要能從同溫層(Facebook)往其他地方去看,這就是移動力,改變慣性。2.互動力(Proactive):他指出台灣人因為教育制度,讓聽得多的人考高分,講得多的低分,但國外教育是鼓勵多講,結果愈講愈有信心。3.多元化:他指出,辦公室設計未來應該讓軟體跟硬體人坐在一起,電機跟醫療人員坐在一起,讓中國跟英國人坐在一起,沒有多元性就沒有競爭力。
他指出,台灣軟體力在全球排名第九,其實跟印度相當,顯示台灣除硬體也會做軟體,但可惜的是,台灣軟體業從沒賺到錢,因為台灣都做工具性軟體。他也鼓勵台灣要有信心,台灣位居東亞中心,數位就是海洋,台灣該往向海洋,因為看不見海的島是最危險的,歡迎大家進入數位大航海時代。
簡立峰也分享,若時光倒流回到最初,他還是會選擇做硬體產品裡的軟體,類似台灣過去非常成功的導航機(GPS)服務一樣,在硬體載具上賣軟體服務,這也是矽谷難以複製的。但他覺得可惜的是,台灣年輕一代創業者欠缺傳產製造業思維,想的是矽谷或中國的B2C服務,這樣如何能成功?
他建議台灣創業者應該做B2B,在區域市場掌握客戶在哪裡,以東南亞跟東北亞當作腹地,藉助傳統製造優勢打造新商機。
緯創林憲銘:數位轉型有三關鍵
緯創董事長林憲銘則指出,企業數位化必須兼顧「數位科技」跟「人才賦能」兩件事,而緯創開始做數位轉型,完全是被前Google董事總經理簡立峰6~7年一場演說啟發。
緯創2010年前就展開轉型,初期先是導入六個標準差調整內部營運,把品質、管理、流程、觀念都做大翻轉,但翻轉之後,又過7~8年,「我覺得高科技產業能一直沿用同一個管理方法很久都不改變,是奇蹟,所以我尋找下一個管理方法,最後發現數位化就事我們要的。」
林憲銘坦言,緯創雖然是科技公司,但並不夠會用科技,經過深入體悟及思索,才開始向人請教展開數位轉型,過去5~6年之間,產業跟國際經濟局勢改變,競爭格局改變很多,很多事情是突發的,諸如去年疫情爆發,林憲銘說,深深感受到,跟過去十年相比,緯創需要有更好的方法去支撐改變,應付突發狀況。
林憲銘舉例,緯創成立之初全球製造據點僅5處,現在則擴大至22個廠區,若以現在的規模,拿5~10年前的能力來應付,會應付不過來,因為局勢變化太大,製造版圖太廣,也因此他體認到必須展開數位轉型,更深切知道,數位轉型之路不好走,真正轉成功也只有少數比率。
林憲銘分析,數位轉型有三大關鍵,第一個關鍵是技術科技。他提醒,數位轉型需要的科技,其實早已經存在,且夠成熟,端看使用者能否找到對的工具去運用。
第二個關鍵是組織。他補充,過去組織往往是階級制度,組織中影響力最大最廣的人,要改變的壓力也最大,但這個人或許會過度小心,或許會抗拒,根本不想改變,因為或許會認為:現在好好的,幹嘛要改變?林憲銘建議,組織也需因應改變成矩陣或專責單位,去推動布建平台。
第三個關鍵是人才。林憲銘指出,企業有技術跟組織調整,若無合適跟足夠人才,還是推不動數位轉型,或者是做得很辛苦,很可能無法達成想要的理想目標,所以台灣產業應該瞭解人才議題的重要性。由於中小企業常欠缺人才資源,所以緯創成立緯謙培育人才,要做中小企業的依靠,協助企業數位轉型。
林憲銘建議,國家社會的富裕程度,過去用GDP當指標,但這數字背後其實是製造業思維,未來增該用VDP探討附加價值,而數位轉型帶來的效果,就是展現在每一個人所帶來的附加價值生產力上,他也期望台灣在這一波數位轉型積蓄更多競爭力。
責任編輯:蕭閔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