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德聖打造《台灣三部曲》,攜手LnB信用市集!靠群眾募資能圓電影夢嗎?
魏德聖打造《台灣三部曲》,攜手LnB信用市集!靠群眾募資能圓電影夢嗎?
2021.01.26 | 金融科技

「多可笑的計畫,這麼愚蠢的題材!」、「為了實現他一個人的台獨電影夢搞到上百億元?」、「他是瘋了還是傻了?這計畫對台灣電影產業只有百害一利!」魏德聖,台灣華語電影票房紀錄的締造者,執導監製的6部作品中有4部票房破億元,這樣的成績至今台灣無人能破;但影視圈對他卻有諸多批評,為什麼?

打造史詩鉅作《台灣三部曲》,電影場景將變實體園區

2020年12月下旬的陰雨天,《財訊》採訪團隊一行,隨魏德聖來到屏東大鵬灣勘景。眼前的荒地,是魏德聖的新片《豐盛之城:台灣三部曲》拍攝地點之一。日本電影金像獎最佳美術獎得主,代表作為《追殺比爾》等的花谷秀文團隊,這次負責《台灣三部曲》美術指導,在剛整平的泥地上拉出10幾個大小框線,並以吊車吊起數個竹製框架,與魏德聖透過鏡頭再三比對高低位置。在時大時小的風雨中,數10位工作人員討論了兩個小時才返回休息區。

這叫做放樣,做下去就不能後悔了。 」魏德聖比畫著解釋,除了高雄、花東等,大鵬灣也有三個景區,這裡將搭建熱蘭遮舊城和周遭市鎮。按史籍記載,城池是搭在三面環海的小丘上,考量過地景與成本後,團隊決定在此用鋼筋打結構,覆土做植被後再建城,光建造一個小山丘就要耗資近億元。

面對《財訊》記者難以置信的表情,魏德聖苦笑:「 對,現在對我來說是最難熬的時候,因為要不斷對外溝通解釋,挫折感很大,但其實我從頭到尾都沒有改變過。

為籌拍預算高達45億元台幣的「台灣400年系列電影」,是魏德聖近來在影視圈內飽受批評的主因。

魏德聖
日本電影美術大師花谷秀文(右)團隊如今常駐台灣,規畫搭設台灣400年系列電影實景。
圖/ 財訊提供

這個宏大的發心,魏德聖說過不下千百次:《台灣三部曲》的發想始於一本小說《倒風內海》,描述17世紀的荷蘭人、漢人、西拉雅人,因大航海時代東西方貿易往來開始密切,而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相遇的故事;他20多年前讀了大受啟發,開始深入研究台灣400年前的歷史。

以他早已獲獎的第一部曲《火焚之軀》劇本來看,主角為西拉雅麻豆社的年輕戰士,身上紋滿代表英勇的刺青,在遍地野鹿的山林沼澤間獵首、獵鹿,往返於荷蘭人修築的城堡與漢人市集,市集上有歐洲人帶來的黑奴、東南亞的香料、日本的銀飾及中國的絲綢,當中有少男少女的愛情與不同文化族群的衝突。第2、3部曲《鯨骨之海》與《應許之地》則是在重疊的時空中,分別從漢人與荷蘭人來看台灣對他們的意義。

對絕大多數人而言,對台灣的想像只能是「中國的台灣」或「日本的台灣」,完全無法想像400年前的台灣就是「世界的台灣」。魏德聖堅信,台灣人應該要更了解自己的土地,要有自己的史觀,成為他推動這部巨作的最大動力。為了實現影像,他也跨海到荷蘭、沖繩考據場景,跳脫導演層級,成為視覺藝術與造鎮工程的歷史研究者。

投資人不買單,群眾募資卻打響第一炮

在做好所有準備後,2017年他整頓身心,理好分鏡表,正式籌拍《台灣三部曲》;但由於資金太大、主題太特殊、投資圈對他財務控制能力感到緊張,還是讓他幾度捉襟見肘。這也難怪,畢竟《台灣三部曲》光土地開發就要135億元,電影製作45億元,規畫推出3部劇情片、1部動畫與1部紀錄片共5部電影,平均每片製作成本約9億元;雖然沒有比好萊塢《花木蘭》與《復仇者聯盟》單片成本約60億到80億元台幣來得高,但仍是大製作的規格,台灣從來沒人做過,大家都怕賠錢。

新創_創業_募資_股東_來源shutterstock_324189653拷貝.jpg
圖/ shutterstock

「不管銀行、創投、政府單位,都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可是我覺得是可能的啊!最後我體悟到, 唯一能說服他們的,就只有群眾 ;如果我可以直接向群眾說明,取得群眾信任,證明我能集合到那麼大的力量和資金,他們才會進來。」接受《財訊》採訪時,魏德聖坦言,不乏有「黑天使」捧著巨資找他,但要的條件是他給不起或不能給的,都只能拒絕。

結果,群眾對魏德聖的信心還真讓主流文化精英跌破眼鏡。2020年6月,米倉影業啟動《台灣三部曲》第一階段電影集資計畫,從200元起跳,原本目標只敢訂3,000萬元,但最後竟募得1.24億元, 獲得20,000多人的小額支持,令他大感振奮。

目標提高至2億元!金融科技力量擴大集資

1月上線的則是史無前例的群眾藝文投資計畫,這次魏德聖選擇與金融科技公司LnB信用市集合作, 讓民眾能夠直接透過金融科技平台(個人對個人的直接投資與借貸)投資電影產業 ,這次籌資目標提高到2億元。

LnB信用市集創辦人楊瑞芬指出, 金融科技的核心技術,就是過去對一般人遙不可及的高端金融服務去中介化、碎片化、降低成本與投資門檻 。魏德聖有大額資金需求,信用市集當然樂於幫忙。

魏德聖
為開放更多台灣人參與《台灣三部曲》計畫,LnB信用市集創辦人楊瑞芬(左)用金融科技平台助力。
圖/ 財訊提供

LnB信用市集投資發展部總監黃力平,接受《財訊》採訪時指出,這次信用市集預計推出兩套投資方案,分別為24萬元和36萬元的專案,返還方式不僅只有傳統的電影票或周邊商品,還包括體驗電影製作過程、戲服與道具,讓群眾能真實感受到他們是實際參與這部電影的製作。過程中,投資金額每達1,000萬元,就會抽出一席《火焚之軀》首映會的VIP席位。

「有人說魏德聖在擴張信用,但信用擴張指的是槓桿借貸乘數,魏德聖並沒有開槓桿,他要做的每一件事都很實在。」楊瑞芬從信用評級分析,魏德聖的人格與過去作品票房都很好,最大的違約風險是魏德聖消失,但仍有團隊可接續完成計畫。所以上架當然有亮點,只是金額高,回饋是未來性,因此給予利率最高的C評級,有不確定性,但投資方能獲得的收益價值也會遠高於一般商品。

將來銀行總經理劉奕成過去曾投資並協助魏德聖調度資金,也不諱言他的憂心。他說,45億元規模的藝文眾籌,相當於台灣1,000萬觀影人口都要投資他5,000元才能回本;不過,「 台灣已經太少願意做夢且願意用盡一切努力去實現的人了,無論如何都應該要支持他!

魏德聖
圖/ 財訊提供

魏德聖強調,至今全球影史上沒有一部電影是全民出資來完成它,創造一個可以感動自己的計畫,當然一定可以感動這個世界,如果《台灣三部曲》真的能以群眾募資的方式達標,那麼這部電影的出資人就寫「台灣人」,多帥!

延伸閱讀:
1. 拍《海角七號》曾被朋友說「你一定跑路」 魏德聖如何做大電影夢、再孵「百億計畫」
2. 塗翔文:《孤味》與《同學麥娜絲》同場輝映 金馬獎的人生況味

責任編輯:文潔琳
本文授權轉載自:財訊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用科技與創意改寫食農未來:好食好事加速器第八屆 Demo Day 登場
用科技與創意改寫食農未來:好食好事加速器第八屆 Demo Day 登場

在科技重塑萬物的時代,飲食與農業的創新也正悄然發酵。台灣唯一專注於食農科技創業輔導的「好食好事加速器」,將於10月30日舉辦第八屆Demo Day。活動將邀請13 家入選新創登台發表,聚焦食農科技、AI供應鏈和飲食創新三大面向,分享他們如何以科技、創意和永續理念,改寫食農產業的未來。現場亦同步規劃「未來食農展演區」,集結本屆共17 家新創團隊,展示最前沿的產品與服務,從飲食創新到食農產業的智慧應用,讓與會者一次看見未來食農的全景樣貌。

化身食農新創關鍵推手,創整體存活率95%佳蹟

好食好事加速器營運總監張正瑜指出,好食好事加速器自2018年啟動以來,至今已輔導 78 家食農新創團隊、累積總資本額達新台幣22.6億元,整體成長率達 114%,整體存活率達 92%。

好食好事3.jpg
圖/ 好食好事

這些成果不僅展現了台灣食農新創的韌性與潛力,更凸顯好食好事加速器在背後扮演的關鍵推手角色,透過系統化輔導、跨域資源鏈結與市場驗證,讓食農創業者能夠以更快的速度、更穩的步伐邁向成功。而因應食農產業的轉型趨勢與全球永續浪潮,今年加速器特別聚焦在以下兩大重點,一是運用科技和創新推動食農產業升級,二是加速飲食創新發展。

食農科技+AI供應鏈,以數位創新驅動食農產業升級

根據張正瑜的觀察,多數人對食農產業的想像皆停留在農作物生產階段,但這其實太過狹隘,「食農產業的真正範圍很廣,從『產地到餐桌』乃至『再循環』的整條供應鏈,都應該被納入其中,」張正瑜說,這當中包含生產、批發零售、物流、用餐場域、包裝材質的選用,甚至或廚餘與農業廢棄物的循環再利用等議題,這些都屬於食農產業的一環。

為了提升食農產業價值,今年入選團隊中,有許多聚焦於 AI、數位科技、永續再生等領域的新創,透過創新的解決方案去優化供應鏈各個節點,讓創新不只發生在農田,而能延伸至整個產業鏈。舉凡食農科技、AI 供應鏈等議題,其目的都是運用科技與創新思維推動食農產業升級。

其中,食農科技指的是,運用創新技術或數位科技改變傳統農作物的生長模式與管理方式,本屆入選團隊好食Agri Optech,便是以室內植物工廠為核心,自主開發高效植物照明技術與模組化系統,不僅大幅節省能源與水的耗用量,更能降低疏菜耗損量,與國際植物工廠解決方案相比,好食Agri Optech無論在價格或營運效能上都極具競爭力,如今更透過好食好事加速器的輔導與媒合,成功對接至連鎖早餐品牌,擴大產品通路與市場觸角。

好食股份.jpg
圖/ 好食好事

而AI供應鏈,則是運用人工智慧讓供應鏈更透明、暢通與高效。例如本次入選團隊——團薦科技開發出的AI零售選址平台,可以透過數據與 AI 模型分析人流熱點、預測未來3個月內的營收表現與展店成功率,協助企業找出最具潛力的展店地點。這項技術不僅提升選址決策的速度和精準度,也大幅優化展店流程與整體效率,同時在加速期間,透過業師牽線順利取得與大型連鎖手搖飲品牌合作的機會。

整合大拙匠人資源,加速推動飲食創新

至於本屆加速器的第二個特色——飲食創新,好食好事攜手新興食品品牌「大拙匠人」推出FMCG(快速消費品)加速項目,將具備台灣特色和在地風味的食品,結合新食材、新技術或新包裝,轉化成可在主流通路販售的商品,進一步走向更廣泛的國際市場。

舉例來說,本次入選團隊阿勇家餐飲,是一家擁有 60 年經驗的辦桌團隊,透過與大拙匠人合作開發新產品,使傳統的辦桌料理得以用全新的形式進入零售通路,從節慶餐桌延伸至日常家庭,甚至邁向海外市場,讓全球都能感受台灣獨有的辦桌文化。

另一家入選團隊日日好食,雖然與大拙匠人同樣主打麵類商品,但其強調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的健康取向,與大拙匠人的主要產品鵝油拌麵,各具不同特色、形成互補,雙方在加速期間不僅共同探索合作開發新商品的可能性,大拙匠人更分享自身進軍大型通路的實戰經驗,協助新創掌握通路策略與進入國際市場的運作節奏。

日日好食.jpg
圖/ 好食好事

不只如此,日日好食也透過好食好事加速器的引薦,接受曾任直銷企業高階主管的業師輔導,進一步優化經營策略、提升銷售表現,並對接大型食品公司洽談合作機會,同時也與海外加速器建立連結,為進軍北美市場做好準備。

「我們想做的不只是產品創新,更是『台灣味』的文化傳承與品牌輸出。」張正瑜強調,把餐飲料理轉化成標準化商品,不僅能擴大銷售通路和市場,更能縮短備菜的人力和時間,成為解決餐飲業人力短缺的有效途徑。

從在地出發,鏈結全球:好食好事推動食農新創國際化

張正瑜認為,台灣食農技術和食品產業都具有很強大的市場競爭力,新創團隊應該更具企圖心,在創業的第一天就放眼海外市場。正因如此,好食好事加速器不僅致力於培育在地新創,更積極推動國際鏈結,透過海外社群串聯日本、新加坡、印尼、北美等地的食農科技與創業生態圈,希望將台灣的新創力量推向全球舞台。

今年 5 月,加速器便帶領校友團隊前往日本參加 SusHi Tech Tokyo 2025(Susai Tech)展會,與日本當地的食農科技團隊與投資人交流;預計 11 月前往新加坡和印尼,透過新加坡知名的食農科技加速器 Innovate 360,接觸具潛力的投資與合作夥伴,並對接由印尼最大食品集團三林集團(Salim Group)成立的加速器 Innovation Factory,進一步串聯當地的大型零售與食品企業,為台灣食農新創開啟跨國合作與市場落地的新契機。

從在地創新到國際鏈結,好食好事加速器持續為台灣食農新創打造更廣闊的舞台。現在就報名 10 月 30 日第八屆 Demo Day,一同見證台灣食農創新的新篇章。

好食好事1.JPG
圖/ 好食好事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