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tacart調升IPO價格!創辦人33歲成億萬富翁,回顧他在失敗20次後的四個領悟
Instacart調升IPO價格!創辦人33歲成億萬富翁,回顧他在失敗20次後的四個領悟

Instacart調高IPO目標價即將上市

新創生鮮雜貨配送平台Instacart即將掛牌上市!根據CNBC、華爾街日報等外媒報導,Instacart將以股份代號「CART」於9月19日在美掛牌上,IPO定價為30美元,以完全稀釋股數計算,估值最高達99億美元。

先前Instacart原本將IPO目標價區間設定在26至28美元,不過,搭上英國半導體大廠Arm上市首日股價飆漲,Instacart順勢調高IPO價格區間,上修為28至30美元,共計將發售2,200萬股股票。

Instacart成立於2012年,於2022年Q2開始即轉盈。其創辦人Apoorva Mehta在33歲那年成為億萬富翁,事實上他也歷經無數次創業失敗,在這些經歷中學到了哪些事?以下為2020年報導。

2020年6月中旬,美國《富比士》商業雜誌報導,現年33歲的Instacart創辦人兼執行長Apoorva Mehta正式成為億萬富翁。

Mehta在2012年從雜貨快遞業起家,曾入選富比士「30位30歲以下菁英榜」,2020年在新冠肺炎(COVID-19;武漢肺炎)流行之際,研究銀行Cowen Inc.指出,Instacart成為美加地區民眾生活雜貨類消費,在沃爾瑪、亞馬遜之後的第三個選擇。

能以新創之姿,與線上及實體零售巨頭並列消費者購物偏好名單,Mehta在2014年於Y Combinator演講時,曾提到他人生不同階段學到的課題。歸納可分三個階段:

Instacart.jpg
以低獲利實現快速成長的貨品配送公司Instacart。

延伸閱讀:抽不出時間買菜就靠它了!Instacart的生鮮代買服務讓亞馬遜很緊張

課堂一:走向創業之路

卸下亞馬遜工程師身份,走出舒適圈

Instacart是一家勞務提供商,讓消費者可以享受「在線上下單,採買者代為去雜貨店購物,並配送到家」服務的公司,其服務範圍已從舊金山擴及超過5,500個城市和北美地區約30,000間商店。

創辦人Mehta出生於印度、在加拿大長大,就讀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電機工程學系,是一個對科技運作富有好奇心的人。

畢業後,曾在黑莓和高通兩間公司擔任設計工程師,也待過鋼鐵廠,希望能藉由不同工作找出自己熱愛的事物;之後,他則搬到西雅圖,成為亞馬遜的供應鏈工程師,協助開發能將包裹從亞馬遜倉庫運送到客戶家門口的配送系統。

限編輯使用_Amazon亞馬遜_Ioan Panaite_shutterstock_10808293
圖/ Ioan Panaite via shutterstock

在業界闖蕩的這幾年,他學到兩件事,一是他喜歡開發軟體,二是他樂於接受挑戰,但在亞馬遜工作兩年後,他逐漸找不到鬥志,也沒有歸屬感。2010年,Mehta決定從亞馬遜辭職,搬離西雅圖,落腳於舊金山,並開啟全新的人生挑戰—— 成為一個企業家

課堂二:如何面對失敗

擁有滿腔熱血,卻換來20次創業失敗時怎麼辦?

在接下來的兩年裡,Mehta嘗試將畢生所學付諸實踐,例如食物團購優惠券、替社交遊戲公司建立廣告網絡,甚至花一整年的時間打造一款律師專用的社群軟體。

即使對這些產業一無所知,但他仍投入精力去鑽研,因為他喜歡讓自己處於「 勇於學習新知,並解決未知問題 」的狀態。

shutterstock_244451959_reading.jpg
圖/ file404 via shutterstock

在Instacart誕生前,Mehta至少創辦了20家公司,但卻沒有任何一次的創業成功、受到大眾喜愛。慶幸的是,這些失敗不但沒有擊倒他,反而讓他學了一課。

Mehta在2014年受邀回孵化器Y Combinator演講時,也以自己的經驗為例,提醒大家「 創業不止是創造一家新的公司而已,而是要能解決你非常在意的問題 」。

以律師社群軟體為例,他坦言:「我回家後根本不會使用它,因為我當時不在乎律師這個行業,更不關心律師的日常工作,所以我並不是找不到可行的創業,而是我對我的產品一點也不關心。」

課堂三:驗證創業思維

從自身生活經驗中選題,釐清概念再出發

用「 解決自己真正關心的問題 」這個概念去思考後,Mehta從自己的日常生活經驗下手,並梳理出幾個特點,包括「住在舊金山,但沒有自用車」、「喜歡下廚,但家隔壁的雜貨店買不到他要的商品」。他認為在多數商品都能透過線上購物方式獲得的年代,「每週都要去雜貨店購物」的行為,顯得非常過時。

因此,他想到可以編寫一個「按需求配送雜貨」的App。為督促自己,Mehta甚至要求自己在App還沒完成前,都不要踏入雜貨店。

Instacart
圖/ 截圖自Instacart臉書

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一個不是十分完美,但已可使用的App誕生,他自己測試下訂雜貨店商品,然後把商品運送給自己,也使他成為該App上的第一個消費者和採買兼運送者,而這款App最後也成為用戶使用的線上下訂平台。

2012年參加Y Combinator時,Mehta更利用這款自己編寫的App,送了六箱啤酒給在場的其他創業夥伴,並得到Y Combinator的投資,更在隔年入選富比士「30位30歲以下菁英榜」。

但在Instacart開始營運後,因還未聘請採買兼運送者,時常面臨人手不足的窘境,所以沒有車的Mehta也自己搭乘Uber,幫用戶運送下訂的商品。

課堂四:迎接各種挑戰

在雜貨快遞領域靈活應對、找到立足點

雖然線上下訂雜貨再運送到家,並非新穎的想法,Webvan這家在1996年創立的線上零售商,在20年前就已發想出這個經營模式,但Mehta並未因此退縮,他反而對自己的創業理念更加有信心,因為他認為「 一家成功的公司除了要有具創意性的理念,也需要時間的證明 」。

譬如Uber和Lyft就是用時間向世人展示它們的創業勝利,而Webvan則是未能通過時間考驗,在創立三年後就淪為破產。

Uber_shutterstock_1489253882拷貝.jpg
圖/ 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疫情反而是強心針!外送、自駕技術遍地開花,掀起IPO狂潮,矽谷要復活了嗎?

不過,Instacart雖能和Whole Foods、Target和Safeway這類大型賣場結為商業夥伴,但公司的經營也並非一帆風順。2015年Instacart因誤把負責購物和運送雜貨的工作者歸納為獨立承包商,而捲入一場集體訴訟風波,最後是讓這群勞務提供者以兼職者身份聘僱,享工作保險才結束這場官司。

2019年Instacart增加取件服務,讓採買者可以順道逛實體商店,並領取事先預訂且已包裝好的商品。2020年4月因應新冠肺炎疫情,Instacart也推出處方箋送藥快遞服務,協助將近200家的Costco配送藥品;同年6月的新一輪募資中,更獲得2.25億美元的投資,公司總市值從7.9億美元提高至13.7億美元,並陸續增加新的零售商合作夥伴,如Walmart、7-Eleven、Sephora。

Instacart
圖/ 截圖自Instacart臉書

我們常說科技之所以能夠不斷推陳出新,是來自於人性的需求;創業的成功與否也看重它能解決多少當代人的煩惱,更重要的是,能否增加生活的便利性。

Mehta在歷經20次的失敗後,以Instacart一掃從前創業陰霾,不僅成功挑戰自我,在面對疫情危機時,也能彈性調整經營策略,在競爭激烈的線上雜貨業,取得一席之地。

資料來源:CNBCWikipediaTechCrunchForbesQuartz24/7 Wall St.
責任編輯:文潔琳、錢玉紘

關鍵字: #零售業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台灣餐飲業正面臨「三高」壓力——店租高、物價高、人力成本高。疫情後商圈景氣逐漸回流,店面需求攀升帶動餐飲業租金持續上揚;與此同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食物類物價自2021年起連續四年上漲,累積漲幅達13.98%;儘管2025年基本工資調漲4%,仍難以紓解餐飲業缺工困境,勞動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住宿餐飲業人力缺口估計高達24萬人。

面對嚴峻挑戰,餐飲經營者必須追求單位產出極大化,方能在有限資源下維持營運效益。對此,全台最大外送平台 foodpanda 憑藉每日百萬活躍用戶的數據優勢,透過精細化分析平台數據金礦,提出「極效經營」新思維,協助餐飲業者投入極小資源、創造極大效益,開啟可持續的經營新常態。

foodpanda拋出新極效思維,以數據洞察助攻極效經營

餐飲經營效益的關鍵,或許不只在於菜好不好吃。許多店家面對業績不振時,直覺反應往往是延長營業時間、加碼廣告投放或更換菜單,卻不一定能看到改善效果。攸關經營效益的問題,難道只能憑感覺判斷?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foodpanda 商務總監簡紫涵指出,這些「憑感覺」的決策缺乏數據支持,所以適得其反。例如延長營業時間雖能多開放時段,但若缺乏消費需求,只是徒增人力與水電成本;顧客評價不佳,也未必完全與餐點味道相關,可能是包裝體驗造成印象扣分;為了衝業績而進行廣告投放,若沒有精準鎖定目標客群,流量依舊難以轉化為營收。

「工具不缺,缺的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問題意識與策略思維。」對此,foodpanda 率先提出「新極效思維」,將經營效益拆解為三個核心變數:人效、時段效、通路效,將平台累積的海量消費數據金礦轉換成深度洞察,以營運顧問的角色協助店家重新理解營收從哪裡來、何時來,以及如何放大,取代傳統的經驗式判斷。

集結產學資源,打造接地氣的數位轉型方案

從POS系統、訂單系統到報表介面,儘管數位工具普及,實際能將數據轉化為經營策略的餐飲業者卻少之又少。深耕台灣13年的 foodpanda,累積超過 10 億筆訂單,合作店家逾萬間,實地輔導過上千商家;平台所累積的數據不只包含訂單紀錄,也涵蓋消費者輪廓、消費頻率、地區飲食習慣、客群結構與品項偏好等,對多數中小餐飲業而言,都是難以自行蒐集的珍貴經營資產。

為了讓數據真正轉化為行動力,foodpanda 自2024年起組建百人商業顧問團隊,經過內部的商務學院專案分享、跨部門培訓與餐飲實戰演練,將平台 know-how 轉化為輔導實力。同時,foodpanda也攜手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以及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補強數位轉型方法論,針對不同餐飲業者量身打造成長方案,在台率先推出「餐飲錢力股計畫」,以「診斷-訓練-優化」三階段打造轉型模型:

  1. 數據認知期 :透過12題線上檢測,免費協助店家快速盤點經營現況,建立數據意識。
  2. 行為調整期 :針對檢測結果與平台分析,產出「客製化錢力數據報告」,內容涵蓋曝光數、轉換率、回購率、客群結構與市場趨勢,並由顧問解析機會點,制定行動方案,如新客優惠、廣告投放策略、商品組合優化等,並以月度、季度或半年度為單位持續追蹤與調整。
  3. 數據經營期 :透過「錢力股實戰坊」4小時濃縮課程與顧問小組,協助店家從認識數據、活用數據,到發展長期經營策略。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簡紫涵指出,推動數位轉型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心態」。許多商家老闆秉持「東西好吃就好」的傳統觀念,對於改變現狀抱持疑慮。因此,foodpanda 顧問的角色不僅是提供數據分析,更要與店家並肩作戰,明確告知投入成本、執行時間與預期成效,並透過同業成功案例創造「跟進效應。」

而顧問服務的核心,則是將數據洞察落地為行動——從菜單設計、商品攝影到促銷搭配,確保流量變現。例如:北部一間便當店,新客轉換率低,經雙軌策略(新客優惠+廣告曝光)半年營收翻倍並展店;一間早餐店則在調整商品組合並搭配廣告後,成功帶動業績與客數雙成長;還有一間滷味店透過菜單 A/B 測試,成功提升高客單價品項的銷售比例。

不只是外送平台,foodpanda也是專業餐飲轉型顧問

外界談到外送平台,往往聚焦於抽成比例與外送服務,卻鮮少注意到,它們同樣能成為餐飲業的成長推手,就像 foodpanda 發起的「餐飲錢力股計畫」,為合作商家全面賦能、提供全額免費的顧問服務,除了客製化潛力數據報告,非合作商家也可透過12題線上檢測進行數位轉型健檢,並免費參加實體工作坊。

首波實戰坊將於9月啟動,首批輔導50間潛力商家,目標逐步擴大至每年1,000間,協助業者翻倍成長。「我們與餐飲業是互利共生,商家成長,我們才有長期合作的基礎。」簡紫涵強調,只要有改變意願且具成長潛力,合作商家皆能獲得顧問服務。

據統計,創業後三個月是餐飲業的存活關鍵期,奠定能否進入長期成長循環的基礎。「數位轉型不是少數大型商家的專利,而是餐飲業的新常態。懂得善用數據的店家會不斷成長,不懂的則可能被淘汰。」

不侷限於外送平台的角色,foodpanda 更願意擔起專業餐飲轉型顧問的責任,發揮數據力與企業影響力,讓餐飲業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從存活走向壯大,更帶動餐飲產業發展更上層樓。

立即領取專屬錢力報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