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自駕車年複合成長率18.3%,這2項需求跟著大爆炸!晶圓代工業還能多熱?
03

電動自駕車年複合成長率18.3%,這2項需求跟著大爆炸!晶圓代工業還能多熱?

電動車與自駕系統紛紛登場,對功率半導體及控制器的需求也劇增,在已經面臨晶片荒的現下,對全球半導體的產能更是「雪上加霜」。

車用半導體晶片大缺貨,主要是因為2020年疫情讓汽車業者擔心市場發展,因此在當下砍單,造成如今「要不到貨」。事實上,車用半導體市場的大量需求來自「電動車」和「自動駕駛」,商機大爆炸還在後頭。

研究機構IHS Markit指出,2020年全球車用半導體營收為380億美元,受疫情影響訂單與生產狀況,比起前一年少了20%,但預估市場將持續成長,2026年營收可望達676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為7%(2019-2026)。

當未來車輛動力從燃油轉成電池,且車上搭載自駕車系統,這兩大現象能帶來哪些車用半導體變革?

需求一:電力驅動取代燃油,帶動「功率半導體」起飛

先來看電動車發展。台灣喊出2040年全面禁售燃油車,國外則跑得更早,如荷蘭、挪威要在2025年達標;英國、瑞典宣布2030年禁售汽、柴油新車,就連美國加州也宣布簽署行政命令,將自2035年禁售燃油新車。

有了政策幫忙,即便2020年全球電動車銷量約在240萬輛左右,但勤業眾信2020年9月發布的《2030電動汽車趨勢展望報告》中預測,全球電動車屆時會突破3,000萬輛,遠比當前多出10倍。

electric car_電動車_shutterstock_385333912.jpg
根據勤業眾信在《2030電動汽車趨勢展望報告》中的預測,全球電動車屆時會突破3000萬輛,相比2020所預估的240萬輛多出10倍。
圖/ Shutterstock

當電動車起飛,最被看好帶動的車用半導體類型就是「功率半導體」。

功率半導體是電子裝置中轉換電能、控制電路的核心,常被暱稱為功率變流裝置裡的「CPU」,主要用於改變電壓和頻率等功能。由於電動車追求「續航力」,車內需有多個動力電池模組,而這些模組需使用大量含有功率半導體的電力設備,因此比起一般燃油車的用量高出許多。

IGBT_3300V_1200A_Mitsubishi
特斯拉與BMW i3使用的功率半導體IGBT(絕緣柵雙極電晶體;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每台車約120~150個,是過去車用的7~10倍。
圖/ 維基百科

拓墣產業研究院舉例,像是特斯拉(Tesla)與BMW i3使用的一種功率半導體(功率離散元件)──IGBT(絕緣柵雙極電晶體;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每台車約120~150個,是過去車用的7~10倍之多。

需求二:自動駕駛普及,「感測元件」數量大增

另一方面,自動駕駛系統的逐年普及,進一步推升了車用半導體需求。IDC《全球自動駕駛汽車預測報告(2020-2024)》指出,2020-2024年L1-L5等級自動駕駛汽車的年複合成長率將達到18.3%,其中L1在2024年的全球出貨量達3,495萬輛、L2的出貨量則將達到1,843萬輛。

L1至L2級的自動駕駛程度,雖然是現行部分燃油車也有配備的ADAS(先進駕駛輔助系統),不過因為要做到自動停車、自動變化車道等功能,使得CMOS影像感測器(CIS)需求大增。

L1~L5自駕車分級
圖/ 數位時代

如工研院(IEK)曾在報告中點出,當自動駕駛車輛的自動化等級愈高,所需要的感測元件將會愈多,如L2等級自動駕駛,基本需求4個以上的感測元件,若達到最高第5等級自動駕駛(在任何條件下,車輛都能達到完全自駕的程度),將需要高達19個以上的感測元件。

車用半導體元件成本將成長3倍

整體來看,當電池模組的數量倍增時,使用的功率半導體數量將比過去增加3~5倍;搭配的自動駕駛等級若是從目前的L2提升至L4,將使用更多的MCU(微控制器)、PMIC(電源管理IC)、記憶體,其半導體元件成本將成長3倍。

晶圓代工廠世界先進董事長方略日前公開表示,過去每輛汽車的半導體元件金額約為523美元(約15,690元新台幣),但在電動車、自駕系統等應用驅動下,預估今年每輛車的半導體元件金額將達到607美元(約18,210元新台幣),這當中包括了電源管理、影像感測、車窗或座椅等控制晶片等,而且多數是8吋晶圓產能支援。

世界先進董事長 方略
方略曾在公開場合表示,在電動車、自駕系統等應用的驅動下,預估今年每部車的半導體元件金額將達到607美元(約合18210新台幣),配合今年整體車廠的出貨量,車用半導體元件將有24%的成長幅度。
圖/ 簡永昌攝影

若是以今年車市的預估總出貨量,將從去年的7,200萬輛成長至7,700萬輛來看,今年車用半導體元件也將有24%的成長幅度。只不過當車用半導體需求大躍進,原先就已產能吃緊的晶圓代工廠應付得來嗎?

應用需求依賴8吋產能,建置成本與停產成供給阻力

「晶圓產能吃緊已經到了無法想像的地步,」力積電董事長黃崇仁先前如此表示。

自去年起,8吋晶圓的產能就不斷有「產能吃緊」、「漲價」等新聞傳出,原因無他,因為8吋晶圓主要提供類比IC、感測器、離散元件等以物聯網或車用為主的應用,加上指紋辨識感測器、面板驅動IC等大量導入手機、筆電跟平板的應用,其實只需要8吋晶圓代工就能滿足生產。

需求面有所成長,但8吋晶圓的「供給」卻沒有跟上腳步,正是造成全球產能吃緊、車用晶片荒的主因。

黃崇仁:2022年以前都無法解決產能吃緊問題

據了解,一座8吋晶圓的工廠需要投資需要至少400億新台幣,IC設計廠義隆董事長葉儀皓也表示,若現在建8吋晶圓廠、以每年攤提5%的成本來看,即便10年後都還不一定會回本,是目前晶圓代工業者不願再出手設廠的考量。此外,全球主流目前都是往12吋晶圓廠邁進,不少設備業者也早已不再生產8吋機台,也是8吋晶圓無法擴產的另一個因素。

力晶董事長 黃崇仁
黃崇仁表示晶圓產能吃緊已經到了無法想像的地步,他也預估這個狀況可能到2022年都無法解決。
圖/ 簡永昌攝影

根據《數位時代》側面了解,目前全球主要的8吋晶圓廠約有105座,台灣就有17座,包括台積電4座、聯電6座、世界先進3座等,資策會統計台灣的8吋產能約占全球16%;然而8吋產能比重最大宗的其實正是車用半導體的大本營歐洲及中東地區,約占全球8吋產能的17.9%,在沒有擴增產能的前提下,企業要提升8吋晶圓的產能目前僅能靠「非有機」的併購方式,也因此去年世界先進才收購了格羅方德在新加坡的8吋廠。

依照方略先前說法,世界先進觀察未來5年8吋晶圓廠產能的年複合成長率僅有3%,但車用市場的復甦、車用半導體含量增加,以及受疫情驅動的遠距商機、5G布局等應用端需求湧現下,晶圓產能的吃緊將持續下去,黃崇仁更直指這個狀況可能到2022年都無法解決。

分析師:車用半導體業者將密切與台代工廠合作

至於至少會持續好一陣子的車用半導體「晶片荒」,會不會改變車用半導體廠跟晶圓代工業者之間的關係?拓墣產業研究院資深分析師姚嘉洋認為:「會有更高的依賴性」。

他指出,在「 產能不擴充 」、「 技術研發成本提高 」及「 自駕等級朝L5邁進 」這三種情況下,會需要更強大的運算力與先進製程的技術,這也讓恩智浦(NXP)、英飛凌(infineon)這些車用半導體廠不能僅以單純外包(Outsourcing)方式與晶圓代工廠互動,「車用半導體業者跟台灣的合作將更密切。」

責任編輯:林美欣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電商終局戰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