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駕技術離商用不遠了?「最懂自駕車」的詹景堯:先學習接受科技不完美
自駕技術離商用不遠了?「最懂自駕車」的詹景堯:先學習接受科技不完美

自動駕駛系統是電動車龍頭特斯拉(Tesla)的一大特色,能夠分析汽車行駛的速度,以及周邊道路的狀況,偵測到有障礙物或碰撞風險時,會自動採下煞車,提升交通安全。

近期,傳出部分車主的自動駕駛系統出現誤判,明明車子旁邊都沒人,汽車螢幕上卻顯示有人在移動的「靈異」現象,引發一陣討論。

提到自駕車技術,不能不提到台灣出生的詹景堯博士,他目前擔任柏克萊DeepDrive人工智慧自動系統研究中心主任,堪稱「最懂自駕車的男人」。

詹景堯博士
出生台灣的詹景堯博士,他目前擔任克萊DeepDrive人工智慧自動系統研究中心主任,堪稱「最懂自駕車的男人」。
圖/ 攝影 / 蔡仁譯

畢業於台大機械系的他,赴美取得柏克萊大學博士後,就留在美國做自駕車技術技術研究,產業資歷超過30年。他所帶領的柏克萊DeepDrive(BDD)團隊,是美國一流的自動車系統人才,合作的企業成員,包括Google、三星、華為和百度等20多家國際企業。

《數位時代》專訪詹景堯博士,分享他對於自駕車技術的觀察。

電動車帶動自駕車風潮,L2等級預計每年成長10%

自駕技術在電動車熱潮的帶動下,比起過去受到更多的關注,詹景堯解釋,兩者是完全不同的技術,不需要結合在一起,也能夠各自運作。

各車廠之所以加速投入自駕技術研發,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特斯拉將電動車與自駕技術結合,某種程度上設立了產業標竿,其他車廠的電動車產品,如果沒有搭配自駕技術來提升車輛的安全與舒適度,恐怕將難以競爭。

另一個原因是,在世界大國陸續頒布「禁售燃油車」的大限後,幾乎可以確定電動車將逐步成為主流,像自駕技術這類最新的科技,很自然的就會結合在電動車上。

特斯拉
特斯拉將電動車與自駕技術結合,設立了產業標竿,帶動其他業者跟進。
圖/ 攝影 / 高敬原

那麼,自駕技術可以替人類生活,帶來哪些好處跟改變呢?

根據美國汽車工程師協會(SAE)標準,自動駕駛分為0~5級。等級0無自動化、等級1駕駛輔助、等級2部分自動,中等級0~2需要人類監控駕駛環境,至於等級3至5則交由系統監控,等級3是有條件自動,等級4高度自動、等級5完全自動。

詹景堯說,現在特斯拉配備的全自動輔助駕駛(FSD),大約是落在Level 2的程度,可以做到偵測道路狀況,協助矯正偏離車道、倒車等狀況,控制方向盤、煞車和油門等輔助駕駛功能。「雖然無法100%處理道路上所有狀況,但Level 2的市場穿透率會高一點。」

參考各界工業界預測或評估,詹景堯指出,現在市面上大約只有10%的車,配有Level 2等級的輔助駕駛系統,他預估:「在未來5~10年內,每年大概都可以有10%的成長。」

無人計程車隊,離商業化更近了

至於更高等級的自駕技術,要能夠商業化落地,詹景堯認為還有些距離,主要是仍有技術挑戰需要突破。以台北的交通來說,城市道路複雜,馬路上有汽車、公車、機車、腳踏車等多類車種,對於自駕車來說,要做出準確判斷,挑戰仍很高。

此外,現在Level 4以上等級的自駕車,為了怕危險,行駛速度偏慢,體驗並不好,詹景堯認為,要提高一般大眾的接受度,將自駕車用在機場航站、停車場接駁,這類固定路線的「封閉式接駁」,或是長途運輸的物流車隊,商業化的機會比較大。舉例來說,具備Level 4等級自駕技術的Google Waymo,從2019年起在美國鳳凰城展開自駕車測試,並以無人計程車的方式,開放一般民眾透過手機預約搭乘,培養大眾對自駕車的信任與熟悉。

Waymo
具備Level 4等級自駕技術的Google Waymo,從2019年起在美國鳳凰城展開自駕車測試,並以無人計程車的方式,開放一般民眾透過手機預約搭乘。

詹景堯預估,未來五年內,也許會看到具備Level 4等級的小規模無人計程車隊,開始慢慢蓬勃發展。

不過背後也有不少挑戰,詹景堯認為,除了政府的政策需要夠開放外,也需要願意投資的企業,當這兩項因素都達成時,商業無人計程車隊的構想,才有可能成真。駕駛約佔計程車隊成本的6成,雖然少了這筆支出,但詹景堯說,無人車軟硬體投資成本較高,至少比一般車子貴2倍以上,維修成本也會偏高。

自駕技術要落地,先學習接受科技的不完美

然而更重要的,是我們是否能接受「科技的不完美」。

為了評估自駕車的技術能力,加州監理站每年都會發表「脫離報告」(Disengagement Report)」,標準是統計當自駕車遇到無法處理的狀況,需要脫離自動駕駛,須改由人類駕駛接手的次數。

詹景堯說,統計自駕車平均行駛每2萬公里,需要人為介入一次,「2萬公里是什麼概念呢?一般人一年平均開2~3萬公里,等於是一年才接手一次,說起來是很厲害啦!」

此外,Google也在2020年,發表了一份Waymo測試報告,當中指出,Waymo 的車輛一共已行駛了 981 萬公里之遠,脫離自動駕駛的次數共計47次,也就是平均20萬公里才會有一次,這當中都只是小碰撞,並沒有嚴重車禍,「這已經可以達到跟人類近乎相似的駕駛程度,Google已經把鳳凰城摸得很熟,這是會一直進步的。」詹景堯說。

詹景堯博士
詹景堯認為:「無人車可以對人社會,帶來很多其他好處,也許可以思考,只要機器的能力不比人類差,就可以接受。」
圖/ 攝影 / 蔡仁譯

背後的問題是,主管機關該如何設定自駕車相關標準?讓自駕車商業化營運。

「人對機器標準都很苛求,我們願意原諒人類犯錯,卻不能忍受機器犯錯。」我們是否應該學習,去接受科技不完美的一面,詹景堯認為,「無人車可以對人社會,帶來很多其他好處,也許可以思考,只要機器的能力不比人類差,就可以接受。」

電動車無疑是交通科技下一個趨勢,但對消費者來說,車子的動力系統從燃油變成電力,其實並非重點,車廠在競爭中勝出,必須投注更多心力在「體驗」上,自駕技術就是一個關鍵科技,除了可以提升駕駛舒適度,更重要的是能強化交通安全,避免車禍發生。

福特汽車(Ford)執行長法利(Jim Farley)曾說過:「(電動車的)成本正快速下降。但對我們的團隊而言,轉為發展電動車的重點不在電池和發動機,而是關乎車輛數位化和新的使用者經驗。」

自駕技術,將在電動車時代,扮演決定勝敗的關鍵角色。

責任編輯:錢玉紘

關鍵字: #自動駕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