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技術大概差台灣5年!」沈國榮說,中國電動車零件都是做中低階,因為車子都做得很便宜,3萬人民幣一輛,所以技術約差台灣5年,但台灣整車技術反輸中國,沒有辦法追趕,因為政府過去一直保護,台灣只有裕隆、福特六和、中華汽車幾家。
對於台灣能否因此接到蘋果Apple Car訂單?他認為或許可以寄望MIH平台因佈局完整,蘋果會交由這家公司做,但從供應鏈角度判斷,「蘋果的Apple Car可能初期測試或試產階段先委外代工,但最終整車會是自己組裝,所以不可能永久發外包。」
沈國榮認為,蘋果在電動車領域會彎道超車,因為車子跟手機不同,很多零件要跟軟體組織在一起,蘋果最後一定會自己擁有車廠,進入量產階段,蘋果可能會自建工廠生產Apple Car,確保核心技術不會外洩,未來長期蘋果會掌握Apple Car 軟體的OTA更新技術,目前蘋果已經在測試階段,聽到很多零件廠在送樣,先行透過試作、擷取參數、設計變更,展開作業。
但蘋果過去從未伸手製造組裝,要從零到1管理一家工廠,如何克服難度?沈國榮指出,他對客戶的事不清楚,也不能發表預測,但相信還需要規劃。
供應鏈傳出,蘋果2024年會推出Apple Car汽車,所以2022年會決定製造方式,確定到底是跟某車廠合作、合併某車廠工廠、還是先委外代工,,但無論如何,2023年蘋果將覓地建工廠,2025~2026年蘋果會自己做Apple Car,讓生產掌握在自有手中。
和大:3年後300億元赴美設廠
看台灣汽車供應鏈,沈國榮預估台灣還是會以零組件供應為主,若鴻海推動的 MIH開放平台聯盟能整合零配件趨於成熟,也是一股力量,或許是台灣的機會,但他也補充,過去他以為高整合零件是服務客戶,所以馬達跟減速箱應該互相搭配,但沒想到客戶拒絕接受,因為車廠認為如此零件掌握權會受制於人,必須自己掌握。
和大是台灣最大減速箱供應商,談全球電動車浪潮,沈國榮表示,中國跟美國會分頭並進,中國工廠可以交中低端車款,台灣做高階市場。
特斯拉將前往德州設廠,外傳和碩跟和大都會跟隨赴美,沈國榮直言,差一點在加州找地設廠,沒想大特斯拉馬上又宣佈設德州廠。
沈國榮說,和大會去美國投資設廠,但要3年後,預計設立5~10條產線,以一條生產線要60億計算,至少300億元投資,而為何要3年後設廠?他坦言台灣產能還夠,足夠交貨德州、柏林、佛利蒙廠,都滿了,特斯拉又要到其他地方設廠,才會加緊腳步赴美。
沈國榮分析,德州雇工比加州容易,現在德州特斯拉會先由台灣直接供貨,台灣三廠預計4月領使用執照,2022年啟動第五廠建廠,合計3~5廠年產能達250萬台,和大不急於去德州設廠,他也相信德州經過此次暴風雪事件,在基礎建設上會更完善,至少會建立獨立電網。
沈國榮預估,2025~2045年之間全球燃油車會逐漸消失 ,進展上,北半球的車會先電動化,燃油車會轉移到南美洲、非洲等南半球國家,因為他們的電力基礎設備比較不好,但最終還是會走向電力化
責任編輯:錢玉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