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達電從一開始做電視零組件起家,一個只有15人的小工廠變成市值突破7000億元、全球擁超過8萬名員工的跨國集團,更坐穩全球電源供應器市占第一的地位。
17日,台達電舉行成立50週年慶,創辦人鄭崇華、董事長海英俊、執行長鄭平、品牌長郭珊珊等經營團隊齊聚台達內湖企業總部。
鄭崇華兒子、執行長鄭平自信表示,面對下一個十年,台達將從工業品牌往商業品牌發展,「過去工業品牌時代,談的是技術、性價比;商業品牌接觸一般消費者,品牌溝通要改變。」
同時今年也是鄭平接任執行長後的第9年,新的經營團隊在這段期間內,都做出了哪些成績?
從工業品牌朝「商業品牌」發展
回顧過去50年發展軌跡,台達電自1971創立,1988年上市時公司市值達70億元,在1999年市值突破千億,並在2006年市值達2000億後一路成長,2021年更一度達到8000億元市值。
市值逐年成長,與台達電的轉型佈局息息相關,台達在2010年調整商業模式,從過去替原廠設計代工(ODM)改變為提供解決方案、發展自主品牌行銷,並劃分成三大事業群「電源及零組件」、「自動化」、「基礎設施」,提供電動車、工業/樓宇自動化、再生能源等解決方案。
擔任第一任品牌長的鄭平感觸特別深,他說台達電從過去著重技術、理性,如今必須加入更多人味,對外溝通,後來鄭平主動延攬當時擔任台積電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的郭珊珊擔任品牌長,慢慢建立起台達環保、節能形象,至今台達電品牌價值每年都成長,去年達到3.31億美元的成績。
在50週年活動上,鄭平提出「工業品牌融合商業品牌」想法。他解釋,工業品牌還是躲在系統、工業應用背後,但商業品牌可以走到系統整合,比如在樓宇自動化、電動車充電、投影機設備都有很多業務空間。
以前談8K投影機,講技術、散熱功效,但走到商業端,需面對博物館、劇院等客戶,「不只講技術,客戶更想知道效果、場域應用,在溝通上要更淺顯易懂,」台達也需要更多不同合作夥伴。
過去台達電培養的員工是技術導向,如今需要向外延攬不同類型的人才,「像是我們找來軟體背景的人,就很擅長跟別人合作、聯盟,」鄭平表示,未來物聯網世界,絕對沒辦法什麼都自己做,未來競爭對手也可能是「夥伴」,將來的世界競爭、合作並存,沒有一家廠商可以獨霸,必須改變做生意的方式。如2020年1月,台達電宣布和全球最大汽車傳動系統供應商吉凱恩汽車(GKN Automotive)策略合作,共同開發新一代電力驅動系統eDrive。
進攻3大策略目標,帶領團隊打仗
展望未來,台達電瞄準電動車、自動化、能源基礎設施三大業務,未來10年(2030)潛在市場規模高達6000億美元(約新台幣16.8兆),商機潛力無窮。這三大市場標的,與鄭平在2017年推動台達電組織改造有關,依三大策略目標,分成8個事業群。
「以前台達是事業群強,總部弱,以前客戶來要一次找5~6個部門,但現在將內部資源做橫向整合,強化總部、區域分公司的力量,」台達電永續長周志宏提到,這也是為什麼台達電需要發展自有品牌、重視ESG治理,以及加入RE100組織,「以前總部如同做後勤補給、給槍彈資源,但現在是帶領團隊去打戰,把市場標示出來,」
如投資逾10年的電動車業務,在去年有明顯成長,雖然現階段營收占比還是個位數,但喊出兩年內轉虧為盈的目標。台達主要投入電動車的電源、馬達傳動系統,和全球十大車廠都有生意往來,內部稱為「十年磨一劍」,鄭平估算,目前台達在電動車傳動系統市佔率達10%,預估到了2030年整體電動車傳動系統市場規模達330億美元,並強調未來台達的市佔率決不能低於現在。
而在自動化領域,包括工業自動化、樓宇自動化,預估2030年市場規模各為3190億美元、1000億美元。基礎設施方面,包括資通訊基礎設施、能源基礎設施,預估2030年市場規模各為1090億美元、350億美元,鄭平認為新領域成長空間非常大。
展望未來:西門子、ABB為指標
看待經營團隊的表現,鄭崇華相當滿意,「最近公司生意不錯,因為所有產品都用到電源,可以做的生意更多,」他也鼓勵團隊要持續創新,因為電子業非常競爭。
展望未來50年,台達電要成為什麼樣的公司?「西門子、ABB、施耐德等大公司都是很好的標竿,」鄭平提到,過去十年台達電很幸運在產品、技術研發,正好符合產業的需求,都是朝節能、系統整合、物聯網的趨勢。
雖然現在距離西門子、ABB還有一段距離,鄭平認為,有這些大公司作為借鏡,台達電會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