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汽車產業未來》和碩從「代工一哥」邁向「一級供應鏈」,童子賢:電動車發展就像清早太陽,充滿希望
看汽車產業未來》和碩從「代工一哥」邁向「一級供應鏈」,童子賢:電動車發展就像清早太陽,充滿希望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指出,AIOT到5G、電動車的應用,對台灣產業是很好的鼓舞,跨步不大,則附加價值不大,但跨步太大,台灣產業跟不上,還好電動車這個產業是跨半步。

對於媒體報導特斯拉2022年年銷售目標將達200萬輛,這個數字門檻有什麼意義?

童子賢說,汽車產業其實很大,TOYOTA年銷量約800~1000萬輛,是全球最大車廠,200萬輛數量是賓士跟BMW的一年銷量,而BMW一年營收以2019年來說相當於1030億歐元,數量擠不進車業前10強,但營業額可能可以;現在概算,能擠入銷量前10強的車廠年營收都能破千億歐元。

對於市場關心汽車產業發展電動車,童子賢表示,電動車發展難度不比手機低,特斯拉已經研究17~18年,前15年都是蹲著練功,但大家只有注意到他風光的3年。不能說過去的15年時間沒有產生貢獻,很多技術要蹲夠久,微妙的調整,汽車產業是完全不同的產業。

延伸閱讀:數位專輯|揭秘台灣汽車供應鏈!產業30強大公開

但要談到產業如何跨步,童子賢指出,筆電組裝跟汽車的組裝經驗也不一樣,舉例做筆電機殼要用沖壓機,為此和碩在蘇州廠有600噸的機台,大小跟房間一樣大,為了穩固要以水泥厚鋪5~6公尺深做地基;汽車金屬沖壓則要壓鑄機,是筆電沖壓機600噸的8倍大,為了夠穩定夠精密度要機台如此大,可以想像造車沖壓設備有多大。

童子賢說,AIOT到5G、電動車的產業演變很值得感激,也是和碩的轉型機會,和碩早期心願是希望做3M,建立核心競爭力,和碩的自動化做得其實很不錯,晶碩的生產設備沒有標準化,都是集團自己買馬達、皮帶自己設計、做光學驗證,自己開發自動化。

童子賢指出,從電腦年代累積了對手機或電腦作業系統、硬體系統的理解,建立了對自動化的理解,硬體是和碩本行,電動車也用得著這些自動化、控制系統跟電路板技術,因此跨半步對和碩不是挑戰。

但對於產業認為和碩能做到Tier 1(一級)供應商,提供模組、做分區解決方案或子系統解決方案,他自謙表示,現在還不敢這樣說,不過,現在分區子系統也開始有標準競賽,各車廠各自設計自己的模組,電動車產業還在發展中。

經歷過電腦產業發展歷程後,童子賢表示,就會知道電動車的子系統是會演變的,電動車現在才是小學三年級。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一是成長性很大,二是可塑性很高,就像早晨八九點的太陽,充滿朝氣,充滿希望。

責任編輯:蕭閔云

關鍵字: #和碩 #電動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