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聯-KY佈局車用線束22年,堪稱台灣電動車BMS(電池管理系統)線束龍頭,不過董事長梁華哲卻十分謙虛,「沒人敢講自己是第一,我們佔他們(車廠)供貨產品大部分都是單一供應商,我們可算是領先廠商。」他直言,電動車未來功能會更多,貿聯-KY未來空間還非常大。
從2020年7月以後就因疫情關係常駐台灣,相對過去往返台美各地,梁華哲顯然不太習慣,還一直掛記著還沒親自看過在2020年疫情期收購的新加坡Speedy廠。
目前貿聯-KY全球有17座工廠,5處研發中心,6個實驗室,全球逾萬名員工,也因此為便利管理聯繫,全球早已建立數位平台,以管理機制跟科技工具,讓各據點獨立運作卻遠距合作。
看好各產業都有新創勢力崛起,帶來更多合作新機會,貿聯-KY從2020年起成立專責的「新創業務單位」負責面對新創客戶。不過,即使從特斯拉還是個沒沒無名的新創就合作,使貿聯-KY跟著客戶搶下市場過半大餅,但貿聯-KY從不以龍頭自居。
跟新創合作失敗率高,2020年成立專責團隊
除知名的特斯拉,貿聯汽車客戶還有Lucid Air、Rivian、Atlis XT等,越野車大廠北極星(Polaris)和全球冷凍車領導品牌冷王(Thermo King)也都合作多時。看似滿手好牌,但其實貿聯-KY早期創業時因規模小,成熟大廠一時難以打入,索幸抱著開放性跟許多新創公司合作,反而孵出大機會。
「很多供應鏈看到新玩家是新創公司,就怕會浪費時間,但貿聯-KY不是,我們那時候做很多,不只是外界猜的3家,陸陸續續合作非常多家,最後不少都失敗,包括前陣子高調的Dyson,也把電動車案子砍了。」外界看到的是貿聯-KY的成功,不過背地裡的投資經營難以估計。
新創失敗率高,貿聯-KY不挑客戶反成契機,「早期我們不能挑,現在是稍微有做選擇」,梁華哲說,會看市場跟團隊,新公司若創業計畫不錯,貿聯-KY就會支持。
至於為何要成立專責團隊?梁華哲透露,貿聯-KY一直都願意接觸新創,但新創失敗率高,若讓原本的業務部門繼續去做(新創業務),因為既有業務已讓部門忙得要命,根本沒有空、也不見得願意服務,所以最後決定成立一個專門的TEAM,跟有潛力新創合作,KPI(關鍵績效指標)也不同,不是設定要獲利多少,而是「抓到幾家成功案件」,心態也比較開放。
貿聯-KY不只是電動車線束大廠,在太陽能、綠能、醫療領域也多元佈局。汽車產業這座高牆能順利跨過,關鍵可以追溯早期幫日本汽車線束大廠矢崎總業(Yazaki)代工說起,「老車廠都已經有完善的供應鏈,所以我們早期切入不容易,從幫大廠供應鏈做代工開始,比方有些線他們不專,要找ICT(資通訊)產業的我們幫忙,從這個契合點切入。」
如何穿越汽車業高牆?思考如何借力使力
現在貿聯-KY累積信用跟知名度,更受到汽車廠樂於合作。「電動車用到越來越多資訊系統或應用,新玩家沒有包袱,比較能接受新供應鏈,也有些本來就是IT界過來車界的,老車廠怕影響到既有生意,動作就比新玩家慢。」梁華哲也用22年車用線束的合作經驗,給想進入車界的業者一些分享:
Q: 貿聯-KY從代工切入,也做併購,現在還在車界牆外的業者,該如何進入?
梁: 要有心理準備,這不是很快的路,首先思考自己產業裡,有什麼借力使力可以進去的,不管是一級或二級供應鏈,其次,車廠也很重視合作供應鏈的素質,愈大廠商愈在乎財務能力,比方全世界都有工廠能配合交貨嗎?這點對方很在意。
除非你做的東西,全世界都不能做,否則有競爭對手下,很容易被取代,除非設計的東西非常小,可以空運交貨,不影響毛利率,當然,有時候急的話我們線束也會搭飛機,因為車廠很在意缺一點料產線就會停工,這也是為何我們會併購或廣設據點,就是配合客戶需求。
Q: 汽車零件趨勢為何?同業供貨會飽和或激烈殺價競爭嗎?
梁: 以前汽車工業很不好做,老車廠把供應鏈算得非常緊,我們生意都很難吃,不過都習慣了,客戶會要求供應鏈門當戶對,能做到這種規模的客戶,都不是小公司,產業殺價也就不會殺得像某些顏色供應鏈一樣血流成河,在車界來說,客戶一年砍一次價算客氣。
有時候,我們會跟客戶說不能這樣(殺價),有時我們會配合一下,因為客戶也會給新案子,客戶訂單量大,我們會降價回饋,可以靠採購原料去降成本,加上生產效率也補貼,可以配合的我們會配合。
早期我們是進去直接做,去對客戶殺價合作,但現在不是了,現在我們跟歐洲、亞洲客戶的設計團隊合作,我們優勢是跟客戶從設計就開始。
在充電線束或連接器方面,我們還有努力的空間,比方含幾千個迴路的主控制線束還沒做,這部分現在是德國大廠LEONI、日本Yazaki、Sumitomo(住友電裝)等天下,貿聯-KY還有很多可以發揮。我認為我們市場還沒飽和,還有很大成長空間,當然競爭也很激烈,中國跟印度後有追兵。
Q: 汽車電子未來的發展方向?
梁: 電動車可靠度比燃油車好,因為沒有引擎,只靠馬達,當然老車廠優勢在百年累積的經驗去改善引擎運轉,但電動車未來會加入很多功能,用很多高速線,我對此寄予厚望,未來自駕車會有很多連結資料中心的分析運算,需要很多高速傳輸,這就是我們新玩家可以做的。
未來車子功能愈來愈多,又要擠在小空間內,除機構設計,還要在惡劣環境中展現可靠度,未來大家都會往這方向弩力。
責任編輯:蕭閔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