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幽靈廚房赴加國上市!新創JustKitchen估值破8億,這門「中央廚房直送你家」生意為何熱?
台幽靈廚房赴加國上市!新創JustKitchen估值破8億,這門「中央廚房直送你家」生意為何熱?

編按(2021.4.16更新):繼Appier在日本上市後,又有一間台灣新創在國外上市:Just Kitchen。Just Kitchen 是首間在北美上市的幽靈廚房新創團隊,於台灣時間4月16日加拿大的Toronto Stock Exchange(TSX)上市,根據TechCrunch報導,Just Kitchen以3,000萬美元(約台幣8.47億元)的估值籌集了800萬美元,包含SparkLabs也參與了此次的 IPO。

什麼是雲端廚房?雲端廚房(cloud kitchen)又稱為幽靈廚房(ghost kitchen),是指沒有用餐區和服務人員、僅提供食物配送服務的新型餐廳,將餐廳的烹煮過程虛擬化了,這種處理訂單的過程類似「雲端數據」(cloud data)的概念,因此稱為雲端廚房。以下為2020年7月20日Just Kitchen接受《創業小聚》的專訪。

Just Kitchen成立於2019年,持續在雲端廚房這個概念下挑戰傳統的餐飲業規則。

隨著外送產業的興起與成熟,人們用餐型態有更多選擇,上班族不用在午餐時段大排長龍、週末懶得出門的人們可透過網站直接下單、朋友在家聚會食物選擇更多元。而有些餐廳的門口,不再有顧客絡繹不絕的上門,取而代之的是一輛輛載著外送箱的機車,等待將熱騰騰的食物送上顧客手中,這種景象慢慢成為人們生活的常態。

管理廚房和經營餐廳需要完全不同的思維,而擁有絕佳口味的廚房也不一定需要營運餐廳,機車外送完成送餐的最後一哩路後,使得許多餐廳得已從傳統經營模式中解放,JustKitchen 以內湖中央廚房為基地,結合中央子母廚房、虛擬餐飲品牌及外送服務,以多元的佈局,快速切入市場、拓展據點、服務更多顧客。

實體餐飲業的科技革新,JustKitchen由央廚轉戰雲端廚房

JustKitchen的創辦暨策略團隊,包括:CTO林效誠、COO葛東尼、CEO陳星豪、CSO劉揚、CMO游竣文,過去在餐飲業都有豐厚的經歷,曾經手過餐廳營運金流、門市運營、行銷宣傳、管理等不同的業務。「做實體餐飲越來越辛苦,食材、租金都越來越貴,因此很多實體餐廳希望用科技方法cost down,比如用淨銷存系統來控制庫存、當時當季採購、原料在地化等等。」劉揚分享過去在實體餐飲品牌擔任經理人的觀察,「餐飲業的供應鏈很重要,比如美國東岸一罷工我就沒有薯條了,有些品牌有指定特定的食材使用,我們想要克服很多傳統餐飲業的限制。」

圖/ Unsplash

幾位創辦人在2019年接手了一家位於內湖的中央廚房,帶著深厚的產業 Know-how,決定拋下過去開餐廳的包袱,轉型經營沒有實體店的「雲端廚房」。

雲端廚房(cloud kitchen),又稱為幽靈廚房(ghost kitchen),是指沒有用餐區和服務人員、僅提供食物配送服務的新型餐廳。它們在某些地點集中處理訂單,再依靠外送平台、人員將食物送到顧客手中,顧客並不知道這些廚房在哪裡,這種處理訂單的過程類似「雲端數據」(cloud data)的概念,因此稱為雲端廚房。

圖/ shutterstock

「Ubereats、Foodpanda在台灣這12個月將服務使用量衝起來,以前大概35%的人使用外送服務,現在55%人口使用。」劉揚表示,當消費者對食物外送的認知與習慣建立起來以後,對雲端廚房、虛擬餐飲品牌的接受度也會更高。JustKitchen自2019年6月成立以後,在台灣設置第1間佔地約400坪的樞紐廚房,拓展10間以上臨近都會區的衛星廚房,供應超過8個美食品牌的餐點。

盤點雲端廚房4大特色,JustKitchen多元佈局期望打造餐飲生態系

雲端廚房有幾種不同的營運型態,不論是共享廚房、餐廳廚房的延伸、虛擬餐飲品牌、行動餐車,都在解決傳統餐飲在不同環節遇到的問題。

1. 廚房設備的供給商

顧名思義就是將廚房設備提供給廚師們,除了基本的烹飪設備以外,有的營運商還會支援食材、耗材採購與清潔服務,透過大量訂購也可以壓低成本,讓廚師們可以專注於烹飪、菜色設計、口味調整上,而營運者透過租金、服務佣金來賺取利潤——可以把這種模式想像成Wework的廚房版,也就是廚房的共同工作空間。

國外許多知名的雲端廚房品牌都是以這種商業模式為主,比如Uber創辦者之一Travis Kalanick手中持有的CloudKitchens就不直接經營餐廳,而是將廚房出租給其他餐飲品牌。屢獲創投青睞,2年內展店1000間的印度新創Rebel Foods,也是以類似的模式獲利。

未來,JustKitchen也計畫朝廚房設備供應商發展,除了拓展更多商業模式的可能性之外,也提供餐飲業者更多元的選擇。

2.餐廳廚房的延伸

經營一間實體餐廳的成本很高,但如果能在租金便宜的地點開一間雲端廚房,不管要嘗試新菜單、提供店裡沒有販售的菜色,都能有更大的發揮。「在一個實體餐廳侷限的空間中,可能只能賣 top 20 的品項,因為這些菜給你帶來的利潤一定要讓你應付開支,即使有顧客有需要,只要不夠多人要、利潤太低,就沒辦法賣。」劉揚表示,雲端廚房就可以突破限制,用較低的成本、服務到更多客人。

圖/ 官網

這種模式讓餐廳可以快速試驗、複製與進入新市場,也是消費者、餐廳、外送平台三贏的模式——消費者點餐選擇多元、餐廳能快速佈點、外送平台賺外送費。有些知名、高單價的米其林餐廳,也選擇與 JustKitchen 合作,不只甩開包袱做更有創意的菜單與口味試驗,也能投入廣大的食物外送市場,服務到更多顧客。

3. 虛擬品牌

JustKitchen有6個自有虛擬餐飲品牌,完全沒有實體店面,只在 JustKitchen 的網站與美食外送平台上架,除了6個自有品牌,像TGI Fridays、Dan Ryan‘s等連鎖餐廳,也找上 JustKitchen,請他們專門負責開發外送品項。尤其連鎖餐廳有大量的食譜集,但受限於店內食材存放、客單價營運成本等因素,無法販售,反而可以通過雲端廚房提供給客人。「傳統實體餐飲品牌不擅長做外送,他們可以把餐廳裡沒辦法賣,但可能是合作外送的品項食譜開放給我們,由我們的廚師來做。」

透過網站下訂即可吃到JustKitchen虛擬品牌的餐點。
圖/ 官網

4. 行動餐車廚房

雲端廚房把廚房從餐廳抽離出來,過去在街邊的行動餐車也是更具機動性的廚房一種,如果能因應人流進駐在特定區域,搭配外送平台,就可以將服務輻射到更大的區域。

JustKitchen的衛星廚房就是類似行動餐車的概念,由較遠的內湖中央廚房將部分食材料理為半成品,再送至位在都會區、人口密集的衛星廚房加熱、烹飪、做成成品送到顧客手中,可以大幅縮短外送所需的時間同時兼顧食物品質,平均3-5分鐘就可以出餐,20分鐘內送至消費者手中。目前JustKitchen擁有內湖、八德、公館、信義店,提供外送與自取服務。

圖/ Unsplash

大量、快速出餐的SOP流程,全部都是JustKitchen中央廚房的廚師試出來的,「包括各種食材處理的程度、如何處理都是嘗試出來的,比如牛排要在央廚舒肥到幾分熟?青菜要在央廚處理還是衛星廚房再炒?」每個品項在正式推出前,都要經過30至45天的開發過程,確認口味之餘,還要確認放入外送盒以後的品質,才開始對消費者販售。

雲端廚房作為下一個新創投資熱點,JustKitchen 想做餐飲品牌加速器

雲端廚房不只在台灣發燒,也是近一年來全球新創圈最火熱的題目。

除了Uber創辦人卡拉尼克(Travis Kalanick)的雲端廚房 CloudKitchens,獲沙烏地阿拉伯公共投資基金4億美元大力支持;來自印度的同業Rebel Foods,也募得1.25億美元 D 輪資金;Uber前員工成立的虛擬廚房Virtual Kitchen,更一出發就獲得矽谷一線創投Andreessen Horowitz等注資1,500萬美元。

「相較於一家美式餐廳,我的成本可以低至他的1/3,可是一個衛星據點的營業額可能可以達到他的1/2。」劉揚清楚指出雲端廚房的優勢所在低成本、高彈性、服務範圍廣,JustKitchen 希望第二年能夠能拓展至第二間樞紐廚房、15間衛星廚房、12個外送品牌,快速佈點驗證這個模式在台灣是否可行。

餐飲業的重要特色在於非常因地制宜,不管是食材、供應商、物流都需要很強的在地連結,所以劉揚認為一定要建立生態系,強化上下游的產業合作,對上游來說,和畜牧業、漁業、農業產地合作,做好食材控管可以避免浪費,對下游的餐廳品牌來說,「我們也可以當加速器,因為開實體店很貴,要是想做個品牌先來我們這邊練功,先開一個虛擬品牌,好吃,我們就可以考慮合作開店。」JustKitchen作為食材生產與顧客消費的中間節點,在思考如何讓整個供應鏈管理更有效率,可以減少糧食浪費,也降低投入餐飲業的門檻,突破傳統餐飲業的發展瓶頸,創造更多機會。

創業快問快答

Q:創業至今,做得最好的三件事為何?
A:
1. 發展自家虛擬餐飲品牌
2. 策略性拓點 (衛星廚坊)
3. 邀請國際性跨產業策略投資者

Q:長遠來看,公司想成為一家何種類型的公司?下一步的目標是什麼?你們如何完成?
A: Farm to Table 加值供應商、上下游資訊共享整合
2021年: HUB 2,15 間衛星廚房,12 個外送品牌
2022年: 拓展到海外

Q:要達到下一步目標,團隊目前缺乏的資源是?
A: 外送產品包裝待政府及相關產業業者共同整合相關機制

團隊資訊

公司名稱:軒饌廚坊股份有限公司
成立時間:2019/6/6
產品名稱:JustKitchen
上線時間:2020/3/3
團隊人數:50+ 名
官方網站Facebook新創資料庫

本文授權轉載自:創業小聚

責任編輯:蕭閔云

關鍵字: #創新創業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一個帳戶整合所有投資金流:永豐金資金管理帳戶,打造新世代「投資錢包」
一個帳戶整合所有投資金流:永豐金資金管理帳戶,打造新世代「投資錢包」

在台灣,投資的第一步往往不是研究市場,而是跑流程。投資人首先要開立證券戶,過程中還得額外申辦一個銀行帳戶作為交割戶,如果同時往來多家券商或涉獵不同金融商品,手上的交割戶就會越開越多,久而久之,資金與投資收益被分散在不同帳戶,不只增加管理難度,一旦忙碌忘了轉帳、交割戶餘額不足,還可能面臨違約交割的風險。

這套交割制度雖然保障了交易安全,卻也讓不少投資人覺得進場門檻比想像中更繁複,投資體驗因此大打折扣。永豐金證券總經理蘇威嘉表示:「永豐金證券很早就觀察到這個市場痛點,在『分戶帳』服務上路後,我們看到一個能夠改善流程痛點、讓投資管理更有效率的機會。」

為此,永豐金證券推出「資金管理帳戶」,以「投資錢包」的概念重新整合投資人的金流,讓投資人透過單一帳戶即可掌握各項投資的資金流入與收益,不必在多個交割戶之間切換,讓投資管理變得更直覺、更便利,也讓投資績效更容易被看見。

創新1》開證券戶不必再加開銀行戶

蘇威嘉進一步說明,資金管理帳戶為傳統證券交易流程帶來三個創新,其中最核心的一點,就是讓投資人能夠直接使用自己原有的銀行帳戶作為交割戶。

目前永豐金證券已串接25家銀行,投資人可以從中選擇慣用帳戶進行綁定,而且整個綁定流程都能透過手機App完成。對於新手投資人而言,開立證券戶後就能直接開始投資,不需要再跑一次銀行申辦交割戶;至於已在永豐金證券交易的客戶,也能改用自己最熟悉、最常使用,甚至具有特殊意義的銀行帳戶進行交割,讓投資相關的金流能在同一帳戶中運作,大幅提升管理效率。

創新2》自動授權扣款、降低違約交割風險

在資金管理帳戶的基礎上,永豐金進一步從使用者體驗出發,以eDDA電子直接扣款授權機制為核心,提供自動授權扣款與入金申請兩大功能,打造證券交易流程的第二項重要創新,不僅省去投資人在不同App間切換的麻煩,也能避免因為忘記轉帳或餘額不足所導致的違約交割風險。

永豐金證券通路事業處副總經理高政雍表示,只要完成自動授權扣款設定,日後投資人在進行台股現貨交易時,系統會自動確認資金管理帳戶的餘額、是否足以支付「台股T+2日交割款」,若餘額不足,系統會自動從事先約定的銀行帳戶將差額轉入資金管理帳戶(投資人須確保約定銀行帳戶內有足夠資金),以確保交割順利完成。

永豐金證券
永豐金證券通路事業處副總經理高政雍
圖/ 數位時代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形,交割前一天的帳戶餘額明明足夠,但隔天一早若剛好遇上信用卡、水電費等費用自動扣款,恐會造成交割款不足」高政雍認為,對投資人來說,若因帳戶上的小疏忽而傷及自身信用紀錄,實在非常可惜,因此,永豐金證券希望藉著資金管理帳戶,協助投資人從根本來避免這類痛點。

至於「入金申請」,凡完成自動授權代扣設定,爾後投資人只要打開永豐金證券大戶投 App的資金管理帳戶專區,就能直接點擊「入金申請按鈕」,把資金從綁定的銀行帳戶匯入資金管理帳戶,免額外再透過網銀App進行轉帳程序,且單筆匯入與匯出的上限皆為 5,000 萬元,不僅轉帳更方便,目前更不收取匯款手續費,長久累積下來,可以為投資人省下一筆不小的支出。

(備註:資金管理帳戶推廣期間,申請出金及授權扣款入金之銀行間通匯費用由永豐金證券負擔,惟永豐金證券日後保有優惠方案調整之權利。)

創新3》同時支援證券與複委託交易、資金管理更Easy

資金管理帳戶所帶來的第三項重要創新,是同時支援證券與複委託交易。無論投資人是買賣台股、美股、港股,採取定期定額或定股方式布局美股與台股,甚至進行台股的融資融券、申購競拍、有價證券借貸等交易,都能以資金管理帳戶完成交割;唯海外股票目前僅支援新台幣交付,未來則將視市場需求持續擴充。

過去,台股和複委託交易往往得綁定不同銀行帳戶,導致投資人必須在不同帳戶間反覆調度資金,不僅繁瑣,也容易在忙碌時漏轉、轉錯,增加管理難度。如今,只要透過一個帳戶即可支付所有交易往來,真正從源頭簡化了跨市場投資的資金管理流程。

化身投資錢包,重塑投資人的金流管理方式

蘇威嘉強調,永豐金推出資金管理帳戶服務,不僅是為了優化證券交易流程、提升投資人的操作體驗,更希望重新定義投資人在數位時代的投資管理方式,讓這個帳戶真正化身為「投資錢包」,一來協助民眾將投資資金從日常收支中獨立出來,二來完整記錄投資金流的變化軌跡,使投資績效、資產變動一目了然,還能逐步養成更有紀律、更有效率的投資習慣。

舉例來說,使用資金管理帳戶的投資人,可以再進一步於永豐金證券的豐存股平台,使用股利再投入功能。爾後當股利發放至資金管理帳戶時,只要沒有出金申請,即可將配發股利留在資金管理帳戶中,讓系統協助執行定期定額策略的同時,還能將配發的股利自動再投入市場,確保每一筆投資績效都有望創造複利,成為累積資產增值的一部分,避免發生股利回到日常使用的銀行帳戶後「不小心花掉」的狀況。

(備註:股利再投入功能及適用範圍,依豐存股平台公告為主)

目前,資金管理帳戶上線雖然只有一個月時間,但使用率已突破 20%,顯示投資人對更直覺、整合式的資金管理方式有明顯需求。蘇威嘉表示,未來,永豐金證券將持續優化相關功能並擴大應用場景,讓投資人能以單一帳戶完成資金集中、靈活調度與多市場交易,全面提升理財效率與使用體驗。

為鼓勵更多用戶體驗資金管理帳戶,永豐金證券也設計了「過關打怪」式的互動行銷活動,只要在活動期間完成指定任務,就有機會獲得限量900 元的股票禮品卡,還能參加iPhone17 Pro Max等好禮抽獎。若想提升投資效率、改變過去繁瑣的資金管理模式,現在正是申請資金管理帳戶的好時機。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