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幽靈廚房赴加國上市!新創JustKitchen估值破8億,這門「中央廚房直送你家」生意為何熱?
台幽靈廚房赴加國上市!新創JustKitchen估值破8億,這門「中央廚房直送你家」生意為何熱?

編按(2021.4.16更新):繼Appier在日本上市後,又有一間台灣新創在國外上市:Just Kitchen。Just Kitchen 是首間在北美上市的幽靈廚房新創團隊,於台灣時間4月16日加拿大的Toronto Stock Exchange(TSX)上市,根據TechCrunch報導,Just Kitchen以3,000萬美元(約台幣8.47億元)的估值籌集了800萬美元,包含SparkLabs也參與了此次的 IPO。

什麼是雲端廚房?雲端廚房(cloud kitchen)又稱為幽靈廚房(ghost kitchen),是指沒有用餐區和服務人員、僅提供食物配送服務的新型餐廳,將餐廳的烹煮過程虛擬化了,這種處理訂單的過程類似「雲端數據」(cloud data)的概念,因此稱為雲端廚房。以下為2020年7月20日Just Kitchen接受《創業小聚》的專訪。

Just Kitchen成立於2019年,持續在雲端廚房這個概念下挑戰傳統的餐飲業規則。

隨著外送產業的興起與成熟,人們用餐型態有更多選擇,上班族不用在午餐時段大排長龍、週末懶得出門的人們可透過網站直接下單、朋友在家聚會食物選擇更多元。而有些餐廳的門口,不再有顧客絡繹不絕的上門,取而代之的是一輛輛載著外送箱的機車,等待將熱騰騰的食物送上顧客手中,這種景象慢慢成為人們生活的常態。

管理廚房和經營餐廳需要完全不同的思維,而擁有絕佳口味的廚房也不一定需要營運餐廳,機車外送完成送餐的最後一哩路後,使得許多餐廳得已從傳統經營模式中解放,JustKitchen 以內湖中央廚房為基地,結合中央子母廚房、虛擬餐飲品牌及外送服務,以多元的佈局,快速切入市場、拓展據點、服務更多顧客。

實體餐飲業的科技革新,JustKitchen由央廚轉戰雲端廚房

JustKitchen的創辦暨策略團隊,包括:CTO林效誠、COO葛東尼、CEO陳星豪、CSO劉揚、CMO游竣文,過去在餐飲業都有豐厚的經歷,曾經手過餐廳營運金流、門市運營、行銷宣傳、管理等不同的業務。「做實體餐飲越來越辛苦,食材、租金都越來越貴,因此很多實體餐廳希望用科技方法cost down,比如用淨銷存系統來控制庫存、當時當季採購、原料在地化等等。」劉揚分享過去在實體餐飲品牌擔任經理人的觀察,「餐飲業的供應鏈很重要,比如美國東岸一罷工我就沒有薯條了,有些品牌有指定特定的食材使用,我們想要克服很多傳統餐飲業的限制。」

圖/ Unsplash

幾位創辦人在2019年接手了一家位於內湖的中央廚房,帶著深厚的產業 Know-how,決定拋下過去開餐廳的包袱,轉型經營沒有實體店的「雲端廚房」。

雲端廚房(cloud kitchen),又稱為幽靈廚房(ghost kitchen),是指沒有用餐區和服務人員、僅提供食物配送服務的新型餐廳。它們在某些地點集中處理訂單,再依靠外送平台、人員將食物送到顧客手中,顧客並不知道這些廚房在哪裡,這種處理訂單的過程類似「雲端數據」(cloud data)的概念,因此稱為雲端廚房。

圖/ shutterstock

「Ubereats、Foodpanda在台灣這12個月將服務使用量衝起來,以前大概35%的人使用外送服務,現在55%人口使用。」劉揚表示,當消費者對食物外送的認知與習慣建立起來以後,對雲端廚房、虛擬餐飲品牌的接受度也會更高。JustKitchen自2019年6月成立以後,在台灣設置第1間佔地約400坪的樞紐廚房,拓展10間以上臨近都會區的衛星廚房,供應超過8個美食品牌的餐點。

盤點雲端廚房4大特色,JustKitchen多元佈局期望打造餐飲生態系

雲端廚房有幾種不同的營運型態,不論是共享廚房、餐廳廚房的延伸、虛擬餐飲品牌、行動餐車,都在解決傳統餐飲在不同環節遇到的問題。

1. 廚房設備的供給商

顧名思義就是將廚房設備提供給廚師們,除了基本的烹飪設備以外,有的營運商還會支援食材、耗材採購與清潔服務,透過大量訂購也可以壓低成本,讓廚師們可以專注於烹飪、菜色設計、口味調整上,而營運者透過租金、服務佣金來賺取利潤——可以把這種模式想像成Wework的廚房版,也就是廚房的共同工作空間。

國外許多知名的雲端廚房品牌都是以這種商業模式為主,比如Uber創辦者之一Travis Kalanick手中持有的CloudKitchens就不直接經營餐廳,而是將廚房出租給其他餐飲品牌。屢獲創投青睞,2年內展店1000間的印度新創Rebel Foods,也是以類似的模式獲利。

未來,JustKitchen也計畫朝廚房設備供應商發展,除了拓展更多商業模式的可能性之外,也提供餐飲業者更多元的選擇。

2.餐廳廚房的延伸

經營一間實體餐廳的成本很高,但如果能在租金便宜的地點開一間雲端廚房,不管要嘗試新菜單、提供店裡沒有販售的菜色,都能有更大的發揮。「在一個實體餐廳侷限的空間中,可能只能賣 top 20 的品項,因為這些菜給你帶來的利潤一定要讓你應付開支,即使有顧客有需要,只要不夠多人要、利潤太低,就沒辦法賣。」劉揚表示,雲端廚房就可以突破限制,用較低的成本、服務到更多客人。

圖/ 官網

這種模式讓餐廳可以快速試驗、複製與進入新市場,也是消費者、餐廳、外送平台三贏的模式——消費者點餐選擇多元、餐廳能快速佈點、外送平台賺外送費。有些知名、高單價的米其林餐廳,也選擇與 JustKitchen 合作,不只甩開包袱做更有創意的菜單與口味試驗,也能投入廣大的食物外送市場,服務到更多顧客。

3. 虛擬品牌

JustKitchen有6個自有虛擬餐飲品牌,完全沒有實體店面,只在 JustKitchen 的網站與美食外送平台上架,除了6個自有品牌,像TGI Fridays、Dan Ryan‘s等連鎖餐廳,也找上 JustKitchen,請他們專門負責開發外送品項。尤其連鎖餐廳有大量的食譜集,但受限於店內食材存放、客單價營運成本等因素,無法販售,反而可以通過雲端廚房提供給客人。「傳統實體餐飲品牌不擅長做外送,他們可以把餐廳裡沒辦法賣,但可能是合作外送的品項食譜開放給我們,由我們的廚師來做。」

透過網站下訂即可吃到JustKitchen虛擬品牌的餐點。
圖/ 官網

4. 行動餐車廚房

雲端廚房把廚房從餐廳抽離出來,過去在街邊的行動餐車也是更具機動性的廚房一種,如果能因應人流進駐在特定區域,搭配外送平台,就可以將服務輻射到更大的區域。

JustKitchen的衛星廚房就是類似行動餐車的概念,由較遠的內湖中央廚房將部分食材料理為半成品,再送至位在都會區、人口密集的衛星廚房加熱、烹飪、做成成品送到顧客手中,可以大幅縮短外送所需的時間同時兼顧食物品質,平均3-5分鐘就可以出餐,20分鐘內送至消費者手中。目前JustKitchen擁有內湖、八德、公館、信義店,提供外送與自取服務。

圖/ Unsplash

大量、快速出餐的SOP流程,全部都是JustKitchen中央廚房的廚師試出來的,「包括各種食材處理的程度、如何處理都是嘗試出來的,比如牛排要在央廚舒肥到幾分熟?青菜要在央廚處理還是衛星廚房再炒?」每個品項在正式推出前,都要經過30至45天的開發過程,確認口味之餘,還要確認放入外送盒以後的品質,才開始對消費者販售。

雲端廚房作為下一個新創投資熱點,JustKitchen 想做餐飲品牌加速器

雲端廚房不只在台灣發燒,也是近一年來全球新創圈最火熱的題目。

除了Uber創辦人卡拉尼克(Travis Kalanick)的雲端廚房 CloudKitchens,獲沙烏地阿拉伯公共投資基金4億美元大力支持;來自印度的同業Rebel Foods,也募得1.25億美元 D 輪資金;Uber前員工成立的虛擬廚房Virtual Kitchen,更一出發就獲得矽谷一線創投Andreessen Horowitz等注資1,500萬美元。

「相較於一家美式餐廳,我的成本可以低至他的1/3,可是一個衛星據點的營業額可能可以達到他的1/2。」劉揚清楚指出雲端廚房的優勢所在低成本、高彈性、服務範圍廣,JustKitchen 希望第二年能夠能拓展至第二間樞紐廚房、15間衛星廚房、12個外送品牌,快速佈點驗證這個模式在台灣是否可行。

餐飲業的重要特色在於非常因地制宜,不管是食材、供應商、物流都需要很強的在地連結,所以劉揚認為一定要建立生態系,強化上下游的產業合作,對上游來說,和畜牧業、漁業、農業產地合作,做好食材控管可以避免浪費,對下游的餐廳品牌來說,「我們也可以當加速器,因為開實體店很貴,要是想做個品牌先來我們這邊練功,先開一個虛擬品牌,好吃,我們就可以考慮合作開店。」JustKitchen作為食材生產與顧客消費的中間節點,在思考如何讓整個供應鏈管理更有效率,可以減少糧食浪費,也降低投入餐飲業的門檻,突破傳統餐飲業的發展瓶頸,創造更多機會。

創業快問快答

Q:創業至今,做得最好的三件事為何?
A:
1. 發展自家虛擬餐飲品牌
2. 策略性拓點 (衛星廚坊)
3. 邀請國際性跨產業策略投資者

Q:長遠來看,公司想成為一家何種類型的公司?下一步的目標是什麼?你們如何完成?
A: Farm to Table 加值供應商、上下游資訊共享整合
2021年: HUB 2,15 間衛星廚房,12 個外送品牌
2022年: 拓展到海外

Q:要達到下一步目標,團隊目前缺乏的資源是?
A: 外送產品包裝待政府及相關產業業者共同整合相關機制

團隊資訊

公司名稱:軒饌廚坊股份有限公司
成立時間:2019/6/6
產品名稱:JustKitchen
上線時間:2020/3/3
團隊人數:50+ 名
官方網站Facebook新創資料庫

本文授權轉載自:創業小聚

責任編輯:蕭閔云

關鍵字: #創新創業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資本市場迎來新氣象!簡立峰:從「臺灣人的亞洲」轉向「世界的亞洲」,主動招募國際互補性新創
資本市場迎來新氣象!簡立峰:從「臺灣人的亞洲」轉向「世界的亞洲」,主動招募國際互補性新創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聯手臺灣證券交易所、證券櫃檯買賣中心共同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象徵臺灣資本市場邁向新局面。此平臺鎖定重點產業、法規鬆綁及強化推動策略等重點項目,面對此布局,擁有產業導師、獨立董事及投資者等多元角色的簡立峰,分享他的觀點與建議。

簡立峰開門見山直言,現在是臺灣資本市場加速前進的「好時機」。從量化角度來看,臺灣上市櫃公司總市值規模達94.9兆元,國家別排名全球第8名;特別是資通訊與半導體產業,目前已有四家企業(台積電、鴻海、台達電、聯發科)進入世界市值500大。受惠科技群山加持的優勢,讓打造「亞洲NASDAQ」的願景有厚實的底氣。

此外,簡立峰相當肯定本次針對創新版的制度優化,提供更鬆綁、具有創意的做法,大幅提高了國際團隊來臺上市的便利性。不過,除了擴大投資規模與流通性,簡立峰也提出三個策略觀點,鼓勵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多家善用制度優勢,設定更宏大的發展目標。

觀點一:深化內部資本市場創新動能,鼓勵「小金雞」早期上市

這幾年臺灣的新創趨勢,簡立峰指出一個現象:現今成功的上市櫃案例,多半是大型集團的「小金雞」(子公司或孫公司),但集團通常傾向在小金雞獲利穩定並能確保控股後,才會在市場上釋出少數股份(25%)允許其上市。此情況容易造成臺灣的資本市場動能不足,甚至讓國際以為臺灣缺乏新創的誤解。

對此,簡立峰認為創新板的價值,即是鼓勵小金雞能提早登板的腳步,一來展現創新能量、翻轉產業典範;二來邁向資本市場不只是需要募資,更重要是上市後的經營策略,知道自身優勢所在,將營運方向隨時調整更貼近資本市場的需求。

因應簡立峰的觀察,本次創新板的新制,即是讓本國公司的股票集保期間從二年縮短為一年,並免除三年的承銷商保薦。此舉有助於降低集團小金雞提早進入市場的法規門檻,讓企業能更快速、更早實現「面對市場」的目標。

觀點二:強化產業聚落思維,主動招募國際上與臺灣互補的新創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的重要訴求之一,便是要成為亞洲NASDAQ。簡立峰直言,「如果是以此為願景,那它就不應該只是『臺灣人的亞洲』,而是成為『世界的亞洲』,也就是主動吸引更多國家的創新企業來臺上市,那麼招商策略必須從被動等待,轉為主動積極洽談。」

至於招商的目標該如何鎖定?簡立峰認為臺灣資本市場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其聚落現象,因此建議可瞄準能與臺灣產業有高度互補的區域國家或技術領域。讓臺灣的供應鏈業者與他們成為戰略夥伴關係,共同分享這些國外企業來臺上市後所創造的利潤。

如果是區域國家,簡立峰拿「以色列」為例,該國新創擁有強大的創意和軟硬整合能力,但缺乏生產製造基地,若考慮來臺灣上市或募資,將有利於他們與臺灣的製造商建立關係,增加其信賴度,並容易找到供應商。至於前瞻技術方面,簡立峰認為矽光子、3D封裝/先進封裝、AI資料中心冷卻等,與臺灣半導體產業有緊密合作關係,可借助資本市場吸引這些企業來臺投資、上市,不僅是實體的產業聚落,更有助於形成虛擬的資本市場聚落。

簡立峰的論述,也呼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鎖定的重點產業,涵蓋半導體、人工智慧、智慧製造、數位雲端、機器人、次世代通訊等前瞻新經濟領域。另外國際企業來臺上市的門檻,證交所也優化了既有制度,針對主要營運地或股東結構均未涉及陸港澳地區之外國企業,調整臺籍董事席次過半規範,僅須設置臺籍獨立董事至少二席。

觀點三:吸引國際分析師、產業媒體,成為亞洲NASDAQ絕佳觀測站

最後,簡立峰認為一個能持續有活水挹注的國際籌資平臺,成功上市是手段,但真正關鍵的目的,是能持續獲得投資並取得市場關注的聲譽。要獲得聲量,具體的執行策略是提高國際能見度,吸引國際級分析師的關注。

簡立峰以當時Appier在日本上市為例,他提到上市對Appier的最大益處並非來自本益比,而是被國際金融機構的分析師看到,並獲得他們的分析與報導。「這些報導對於B2B企業來說,是最紮實的行銷加分,能極大化取得業界客戶的信賴。」

簡立峰認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下一步,可主動規劃一些登板的亮點案例,形成「標竿」進而產生群聚效應。對此,證交所回應未來將以多元行銷策略,配套措施包括加強外國公司資訊揭露,提高法人說明會的召開頻率,藉此提升企業國際知名度,為國際分析師提供更充足的資訊來源,助力更多指標的企業打響全球名氣。

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詹方冠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典禮上提到,臺灣經濟發展已從勞動密集、資本密集階段,進入到創新驅動的全新里程。最後簡立峰肯定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立後,期待它的角色能槓桿資本市場的力量,讓『臺灣人的產業』轉變為『臺灣人主導的產業』,仰賴國際企業壯大臺灣的人才庫,同時也為臺灣創造新的經濟發展動能。」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