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式辦公室讓科技公司狂跟風,但真能提升效率嗎?下一個職場潮流會是什麼?
開放式辦公室讓科技公司狂跟風,但真能提升效率嗎?下一個職場潮流會是什麼?

沒有圍牆、開闊、與同事或上司比鄰而坐,若已是在工作的人,相信會對這種被稱為「 開放式辦公室 」的環境很熟悉,不僅是網路相關行業,全球的商業辦公領域都十分推崇它。

起初,開放式辦公室的設計是在科技產業生根發芽,由於Google、微軟等科技公司的崛起,建築設計公司依據網路開放與創新的特質,設計出開闊、眾人相鄰的辦公空間。而Google等科技公司的成功,被認為是技術和效率的領先者,引起其他企業紛紛效仿。

僅供報導用途_shutterstock_192086159_google
圖/ turtix via shutterstock

但是,這樣的辦公環境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噪音就是其中之一。當初推動開放式辦公室普及的Clive Wilkinson建築事務所日前表示:「 開放式辦公室已死 」。

開放式辦公室,從人人追捧到問題叢生

設計師Clive Wilkinson認為 「隔間」是剝奪人權和孤立個人的一種室內設計 。他大力推崇無阻隔、人人相鄰乃至模組化的開放式空間,認為其能有效提升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交流。

拆除圍欄、放棄隔間也成為了開放式辦公室的典型特徵 ,爾後為Google建造總部Googleplex時,Clive Wilkinson就建議Google採用開放式設計。

office
為了讓Google更容易接受開放式辦公室,Clive Wilkinson起初將隔間改為透明玻璃。
圖/ 愛范兒

在創意與合作越來越重要的網路時代,開放式辦公室獲得了Google等公司的認可。2012年,Facebook的創辦人馬克.祖克柏提到自家總部時也說道:

我們的想法是創造一個完美的建築空間。一個能容納數千人的大房間,所有人都離得很近,以確保他們之間可以互相合作 。」

office
Facebook位於門洛帕克的辦公室。
圖/ 愛范兒

從工業時代到數位時代,技術成為了大部分公司尋求成長的主要方式,而站在前方的Google、Facebook等科技大佬自然也成為中小企業們的模仿對象,開放式辦公室也因此逐漸普及。

另一個讓開放式辦公室佔據主流位置的原因是: 成本 。相較於隔間等室內設計,在同樣的空間內,開放式辦公室可以容納更多職員,辦公設備也能被更多人使用,促使採購成本進一步下降。尤其在商業地產不斷漲價的情況下,成本也被越來越多公司所重視。

但隨著社會的發展,開放式辦公室並未符合Clive Wilkinson與科技公司們的設想,為公司帶來更高的效率、更多的合作,甚至更低。

哈佛商學院曾在2018年針對開放式辦公室進行一次詳細的研究。結果發現, 開放式辦公室雖然可以讓員工面對面,但實際的交流卻減少了約70%,透過電子郵件或社群通訊軟體的交流卻增加了約50%

然而,噪音也成為了開放式辦公室不可避免的另一個問題。頻繁的噪音不利於人們提升工作效率,也因此推動了耳機在辦公室場景的應用。音樂可以隔絕部分噪音,也間接塑造出一種「十分忙碌」的姿態,而在AirPods Pro等無線降噪耳機普及時,這一波潮流也達到了巔峰。

開放式辦公室的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公司重視,更看重員工效率和創新的大企業們率先發起了改變,尤其是在疫情的衝擊下,隨著遠端辦公興起,辦公室的意義也逐漸被弱化了。辦公室的未來究竟該走向何方?

辦公室空間被重新定義

當開放式辦公室被越來越多職員抵觸時,有不少公司開始在尋求改變,Clive Wilkinson建築事務所也是其中之一。它日前向TBWA\Chiat\Day、Google等多個企業進行調查,並根據相關反饋提出一個區分3大類、12種樣式的辦公室設計草案。

  • 第一類「圖書館」: 採用了開放、封閉混合的形式,既有人人可用的共同空間,也有獨立安靜的隔間,讓人能專注於解決工作,相當適合多工種類型的企業。
office
圖/ 愛范兒
  • 第二類「廣場」: 它更像是一個社區,存在著咖啡店、餐廳、工作區,人們宛如置身於城市中,社交和工作可以同時發生,讓團隊能迅速熟悉及配合,尤其是剛結束遠端辦公回到辦公室的員工。
office
圖/ 愛范兒
  • 第三類「過渡空間」: 由健康檢查、包含大量植物的休息空間、社交空間等組成,確保員工健康的同時,也透過社交加強員工對於公司的認知。
office
圖/ 愛范兒

Clive Wilkinson認為當今已不存在一勞永逸的辦公室了,職員的工種複雜、疫情推動了遠端辦公的潮流,遠距與辦公室的融合也將是未來趨勢,讓辦公場所不可避免地要具備多樣化、靈活性,以滿足這些辦公需求。

對辦公室設計的革新已經開始了,LinkedIn在疫情之後,就對芝加哥的辦公室進行全面改造,展現了一種截然不同的風格。

office
LinkedIn位於芝加哥的辦公室。
圖/ 愛范兒

走進辦公區,恍惚間像是走進了一家咖啡廳,其外觀乃至辦公室設備的陳列都與咖啡廳非常相似,且同時還擁有餐廳、健身房、休息室等設施,辦公室變得更像是一個提供放鬆休息的場地。根據介紹,由於LinkedIn位於芝加哥的員工大多負責銷售,設計公司GENSLER才因此採用具備模組化和靈活性的設計。

GENSLER希望透過這些設計能讓員工獲得對工作環境的控制感,給他們更多的自主權來選擇更舒適的工作環境,如同在家辦公一般,這也符合遠端辦公對人們潛移默化的影響。

為此,GENSLER還曾針對2,300多名不同年齡層、職業的員工進行調查,發現員工在擁有對工作環境更高的控制能力後,其創造力、工作質量都獲得了顯著提升。

從開放式辦公室到逐漸被接受的靈活型辦公室, 最明顯的關鍵在於對效率、隱私、舒適工作環境的關注,而背後的推力則是因新的企業文化出現

辦公室是企業文化的顯性基因

隨著數位化時代到來,技術的發展讓工作可以隨時隨地展開,WordPress母公司在2017年就關閉了位於舊金山的最後一間辦公室,這間1,394平方公尺的辦公室在6年多的租期內,因員工大部分在家或遠端辦公,導致使用率極低。

office
WordPress關閉位於舊金山的最後一間辦公室。
圖/ 愛范兒

延伸閱讀:「大家都不來。」員工偏愛遠距工作,WordPress母公司撤除舊金山辦公室

但是,這並非意味著辦公室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除了辦公之外,最大的意義在於對企業文化最直觀的體現。這仍然是企業管理的主要方式之一,尤其是在大型企業當中。

位於芬蘭的知名遊戲廠商Supercell僅有200多名正式員工,但卻有1,000多名屬於不同供應商的外包員工,即便如此,Supercell仍會斥資裝修外包員工所處的辦公室,讓這些地方看起來就像是Supercell自家的辦公場所。

從這個角度來看, 開放式辦公室在科技企業裡的興起正是一種企業文化的展現 。和惠普等科技公司出身自車庫一樣,網路科技公司在創辦前期大多因條件限制,對於營運成本更友好、方便人員直接溝通的開放式辦公室也成了最好的選擇。

而網路科技企業希望將團隊合作的文化延續下去,繼續擴建開放式辦公室就是一個好的選擇,這也是它仍然存在於不少網路科技公司當中的原因之一。

同樣地,這也造成具備靈活性、模組化的設計風格崛起,高度靈活的辦公空間適應了人們在疫情後的工作習慣,且同時展現出一家公司的企業文化—— 以更為靈活、有效率的方式完成工作

以往對辦公室的改革大多是從建築設計公司開始,而隨著大公司們對於企業文化乃至價值觀的重視,主動權已逐漸轉移至大企業手中。

Apple Park
圖/ 愛范兒

曾為蘋果設計Apple Park園區的知名建築師Norman Foster在受訪時表示,整體趨勢是由企業家推動新的設計想法。Apple Park由賈伯斯發想概念,並由設計師喬尼.伊夫(Jony Ive)及其團隊在執行長提姆.庫克的支持下進行。

其本身符合蘋果長久以來宣揚的節能環保,園區建築物頂部鋪設了大量的太陽能電板,作為永續性能源為園區供電。前不久,蘋果還向特斯拉購買巨型的儲能電池,加強對永續性能源的投入,這也是全球最節能的建築之一。

office
圖/ 愛范兒

延伸閱讀:特斯拉能源營收直逼電動車,最新大單來自蘋果!為何科技巨頭要砸錢買電池?

然而,在蘋果園區中也能看見與技術、硬體結合的案例,如遊客可以透過安裝了特定AR程式的iPad去掃描Apple Park模型,便能藉助AR技術了解園區的各個方面。

辦公室不但是一種設計體驗,更是傳遞企業文化的核心。不同的辦公環境給了人們不同的使用體驗,而在這些體驗也為人們帶來對企業的不同認知,企業文化就此隨著辦公室流轉,吸引具有相同意向的人加入。

本文授權轉載自:愛范兒

責任編輯:文潔琳、錢玉紘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邁達特的人才經營戰略!攜手「有福企」,打造個人化福利新體驗
邁達特的人才經營戰略!攜手「有福企」,打造個人化福利新體驗

走進邁達特的辦公室,最熱鬧的不是茶水間,而是 LINE 群組裡的「福利話題」。有人分享如何用點數換到電子票券,有人則教同事在電商平台搭配福利點數折抵,精打細算換來小確幸。對人資長楊碩祐來說,這樣的畫面格外珍貴,因為在他剛接手的那幾年,如何精準投放福利資源是重要的課題之一。

當時,邁達特正面臨跟同業一樣高達2成的離職率。高薪或許能吸引人,卻不一定能留住人,如何改善流動率,已成為企業的當務之急。「薪資能解決短期問題,但要讓人留下,必須讓員工在組織裡克服挑戰、獲得成就與實現價值。」他回憶。也因此,邁達特開始思考:如何讓「福利」不再只是行政支出,更成為穩固人才的關鍵?

永續人才經營,不只是花錢

楊碩祐的第一步,是回到員工需求本身。邁達特自 2022 年起,將員工滿意度調查頻率拉高到每半年一次,以即時掌握心聲。疫情趨緩後,公司除了宣布可彈性上/下班之外,如有特殊需求也可向主管提出居家工作的申請,讓每個人保有調整空間;當時從員工滿意度調查中發現,過去被視為亮點的零食飲料吧,只排到第 10 名;前幾名則是偏向彈性化的管理,如居家辦公和彈性上下班等。

「當福利能回應真實需求,滿意度可達 8 成;若與員工期待落差過大,則可能僅有 4 成。」楊碩祐說,這讓他確信,與其把資源花在公司自認重要的福利上,不如傾聽員工真正想要什麼,把錢花在刀口上、福利給得精準,才能成為長期的人才經營策略。

邁達特
邁達特人資長楊碩祐
圖/ 經理人

有福企一站整合福利,滿足員工多元彈性需求

如何讓福利走進日常?楊碩祐找到的答案是數位化。幾個月前,邁達特導入神坊資訊的「有福企®」數位平台——專為 HR 及福委打造的數位福利管理工具,讓員工能自主選擇福利,也讓行政流程大幅簡化。

「第一眼看到平台時,我就很喜歡它的 UI/UX 設計,清楚易懂又好上手。」楊碩祐回憶。以往福利公告、點數發放、特約簽約、活動管理分散在不同流程,耗費大量人力,也不易協作,如今透過有福企一站式平台即可完成。「福利是需要重複宣導的。」楊碩祐還記得,為了讓同仁理解平台價值,他特地花了一個週末做簡報,親自向全體員工示範說明。結果,導入初期就有9成以上員工完成開通登入。

為了讓員工福利更精準滿足個人化需求、提升使用彈性,邁達特將企業福利的固定預算轉換成「小樹點(生活)」(註1) ,透過平台發放數位福利點數,讓員工能依需求兌換折抵票券、宅配商品或旅遊體驗等日常生活消費。不僅能實現員工自選自用,企業也能在員工生日、福委活動、課程進修獎勵等多元時機點發送點數,創造更多與員工互動的機會。

甚至有員工自發性在 LINE 群組分享「點數使用攻略」,顯見認同度高。「現在我能兼顧員工自選福利、提供彈性,同時控制成本,這讓我更容易說服管理團隊,也能回應員工期待。」楊碩祐分享。

神坊資訊營運總監劉容先則補充,平台的核心設計之一在於「分眾」。以往分眾多應用於行銷操作,但員工同樣需要差異化經營:不同年齡層、職能或生活階段,各有不同需求。而邁達特員工結構正好呈現三個世代共融——20、30、40 歲以上各約佔三分之一,差異化經營更顯重要。有福企串連企業、HR、員工與供應商四方角色,整合了多元特約資源、EAP 員工協助與健康促進活動,再結合小樹點生態圈的廣泛通路,讓員工無論是日常娛樂、進修學習,或心理與法律諮詢,都能找到符合需求的選項。HR 不再受限於繁瑣行政流程,可更專注在策略規劃與成效評估,提升部門能見度與角色價值。

她進一步指出,平台也提供「活動」管理功能,讓 HR 及福委能以數位化方式舉辦家庭日、聚餐、健康與團建等各式員工活動,除了活動報名、問卷調查及員工簽到,也能透過平台發放點數獎勵,將繁瑣的紙本流程在線上一條龍完成,不僅讓 HR 節省時間,當活動體驗更流暢,員工參與意願也自然提升。

「HR 常常缺乏 IT 支援,有福企就是專為人資打造的數位工具,能持續優化迭代,並提供數據追蹤功能,讓決策更精準。」未來,也計畫推出會議室及按摩等服務預約功能,讓預算有限的中小企業也能輕鬆享受數位化帶來的效率與便利。

善用有福企,邁達特讓福利成為留才戰略

基於對數據與科學化人才經營的重視,邁達特進一步落實福利數位化。透過每半年一次的員工滿意度調查與同業數據比較,公司能更精準地掌握員工偏好,再搭配三十多項軟硬體福利調查,讓決策從感覺走向可驗證,進而推動政策宣傳與資源分配。

楊碩祐指出,邁達特以數位工具優化「選、用、育、留」四大流程,從求職、入職到職涯發展與日常照顧,HR 在每個環節都扮演要角,建構完善的「數位人才旅程」;其中,有福企更是「留才」關鍵,因為福利經營不再是附加價值,而是直接影響組織韌性與文化的核心環節。

「借用外部平台資源、交給專業,比起自己開發更有效率。有福企最大的價值,是幫助企業留才,並透過平台傳遞企業的正向福利文化。」楊碩祐說。甫獲 2025 年「亞洲最佳企業雇主獎」的邁達特,之所以能脫穎而出,不僅在於持續深耕人才經營,也來自善用外部資源,如導入「有福企®」後,將預算轉化為彈性點數,滿足跨世代需求,讓福利從「成本支出」提升為「策略資源」。

邁達特
邁達特屢獲雇主品牌獎項肯定,展現長期以人為本的人才經營承諾
圖/ 經理人

「這些努力在當初或許不會立刻看到成效,但卻能在同業尚未改善之際,率先走快一步,為未來奠下穩固基礎。」楊碩祐分享,隨著福利策略逐步落地,邁達特的離職率逐年下降,並持續創新低,讓公司更有底氣對外傳遞雇主品牌,也展現了長期重視人才的承諾。

被母公司佳世達點名為「集團軟體先鋒」的邁達特,擁有逾 25 年經驗,代理超過 50 種全球 IT 產品。面對缺工時代,當薪酬只是基本盤,決定新世代工作者是否留任的關鍵,在於能否持續挑戰自我、獲得成就感,並與企業文化建立連結。

因此,邁達特導入「有福企®」,不只是導入一套福利平台,背後更有將福利視為留才之道的策略思維。展望未來,楊碩祐期盼有福企持續開發創新服務,陪伴企業在人資數位化的道路上持續進化。透過與時俱進的平台設計,協助企業落實以人為本的人才經營,奠定組織永續的基礎。

註1:「小樹點」點數系統,分為小樹點 (生活) 與小樹點 (信用卡) 兩種點數類型,本文所述為小樹點 (生活)

[本文由經理人整合行銷部與神坊資訊有福企共同製作]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