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提到COVID-19疫情造成的巨大影響,遠端工作(Remote Work)或在家工作(Work from Home)絕對是名列前茅。
根據微軟工作趨勢指數調查結果,73%的員工希望維持彈性工作模式的選項,66%的企業主也表示正考慮針對「混合式工作(Hybrid Work)」型態重新設計辦公空間;但保留工作空間同時,人際關係仍是不可或缺,67%員工希望更多人際工作或協同工作的機會。
遠端優先模式!重新定義「辦公室」定位
事實上,許多全球企業(特別是軟體科技業)已經不再把在家工作或遠端工作視為疫情中延續企業營運的暫行措施,反之,而是乘勢嘗試各種型態的混和工作模式。例如以下幾間跨國公司,都已採取行動,宣示「遠端優先」或是「虛擬優先」方針:
Twitter員工人數:5,500(2020)
若要談到最早將在家工作納入常態工作型態的公司,非Twitter莫屬。早在2020年5月,Twitter創辦人Jack Dorsey就宣布員工可以「永遠」在家工作,創美國企業界先河,「如果你的職位與環境允許你在家工作,而且你也有意願繼續,那就這樣做吧……如果你要的話,永遠也沒問題。」
Atlassian員工人數:4,907(2020)
來自澳洲,開發出熱門協同合作管理軟體Trello與專案管理軟體Jira的Atlassian,在2020年8月7日宣布永久開放員工遠端工作的公司。且這不只是員工福利的一部分,更是延續產品精神,以及未來人才的定位。如該公司在官方部落格寫道,「我們要找的是傑出、多元,而且不會被辦公室物理範圍限制的人才。持續以全球為樞紐,在那些過去我們未曾觸及的地方,爭取更多人才加入」。
Coinbase員工人數:1,249(2020)
近期剛完成IPO的全球最大加密貨幣交易所Coinbase,對於遠端工作則是採取更積極的「遠端優先」(remote first)態度。同樣位員工保留選擇空間,CEO阿姆斯壯(Brian Armstrong)認為,遠端工作指的不是地理位置的改變,而是心態與行為上的改變,而企業要做的,是讓願意遠端工作的員工能得到與過去一致的體驗,「隨著時間推移,與其把員工集中在一座城市裡的十層樓辦公室,我們目標是在10座城市建立一層樓辦公室,讓想進辦公室的人使用。」
Dropbox員工人數:2,548(2021)
同樣採取積極的「虛擬優先」策略,雲端儲存龍頭Dropbox的作法並非擯棄,而是重新定義面對面的辦公室關係。在舊金山、西雅圖、奧斯丁與位於愛爾蘭的都柏林的辦公室開始成立的「Dropbox工作室(Dropbox Studio)」,功能不是傳統的共享辦公室,而是更著重社交功能,例如團隊建立(Team Building)活動。
此外,包括企業通訊軟體Slack,不只提供員工永久遠端工作的選項,也在2020年6月宣布增加雇用遠端優先的員工。電商服務平台Shopfy、自由工作求職平台Upwork、線上房地產公司Zillow也都是採取「遠端優先」的方針。
混合工作模式!「辦公室」與「遠端」並行
事實上, 「遠端第一」並不代表消除實體辦公空間的角色,而是將「辦公」流程全面線上畫,而將實體空間保留給職場人際與社群 。
然而,BBC質疑,由於企業文化無法一夕改變,且各地區疫情影響程度不均,能維持正常工作環境的國家,自然沒有大規模採取遠端工作的動機。因此全面向遠端工作環境靠攏的企業終究是少數,絕大多數公司仍採取混合工作模式,也就是 同時保留辦公室與遠端工作兩條路線,讓員工根據自己的需求分配各自的天數 。例如以下企業:
福特汽車員工人數:19,000(2019)
根據福特內部調查,95%的員工仍傾向維持疫情期間的混合工作模式,因此今年3月17日宣布全球約3萬名現行需要遠端工作的員工,無限期採取現行措施。不過這樣的措施主要還是受疫情影響,以美國為例,最快要到今年7月才能恢復小型的團隊聚會。
Salesfoece員工人數:49,000(2020)
同樣是根據內部調查,全球客戶關係管理軟體龍頭Salesforce發現,80%員工希望維持實體的辦公空間。因此在2021年2月,Salesforce宣布將提供三種工作模式,完全遠端、辦公室或是彈性。據了解,大多數的員工將選擇彈性模式,也就是每周3天在辦公室,進行團隊協作、會面客戶以及報告,其餘時間則是採取遠端。
然而不論是「混合」或是「全面」,《經濟學人》分析,辦公室與住處的界線愈來愈模糊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而勞動法律能否與時俱進,則是各國政府需要超前佈署之處,例如能否監視員工在家的工作狀況,工作時間的計算等等。
資料來源:華盛頓郵報、Business Insider、Coinbase、Medium、BBC、Economist
責任編輯:文潔琳、蕭閔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