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最大的廣告公司WPP集團與旗下的市場研究公司凱度(Kantar)聯合發布的年度「BrandZ最具價值全球品牌100強」中,中國家電品牌海爾2019~2020連續兩年,於「物聯網生態」品牌類別裡,以第一且唯一之姿入選,排名也從89位上升到68位。
根據官方說明,物聯網生態品牌評比大方向是透過與用戶互動,推動產品創新,其次是與合作夥伴共創增加收入。
成立於1984年的海爾,品牌定位和產品歷經多次轉型,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砸冰箱的故事。海爾前身是青島電冰箱廠,以賣冰箱起家,當年張瑞敏突擊檢查倉庫,發現76個冰箱品質有瑕疵,像電影情節一般,張瑞敏拿了大槌子砸掉瑕疵冰箱,敲醒了員工對品質的注重,至今成為全球大型家電品牌龍頭。
順應物聯網、大數據、雲端、人工智慧等技術發展,海爾創辦人張瑞敏在2018年首度提出生態品牌概念,主張未來「產品會被場景替代,行業會被生態覆蓋。」品牌要具備熱帶雨林一般的開放生態,鼓勵多方加入。因此,海爾近年來積極打造跨行業、跨地區的開放生態,海爾擴大到食衣住行領域,包圍消費者的需求。
以消費者的飲食需求為例,傳統的產品思維是聚焦在家電產品的銷售,然而當思考的框架放大到消費者的使用場景,就可以轉換成提供用戶從飯前買菜、清洗、烹飪,到飯後垃圾處理等美食生態解決方案。
這正是「海爾食聯網」可以為用戶創造的價值,不只是聚焦於銷售海爾家電,還提供其他品牌的產品,包括櫥櫃品牌博洛尼、居家用品樂扣樂扣、餐廚用品品牌WMF等選擇,提供一站式廚房改造方案,而且最快3天內,就能為用戶打造出新廚房。
食材、家電到生活,集結生態資源的一條龍服務
就算是桌上的烤鴨,也有海爾食聯網能發揮的空間。疫情期間,民眾無法外食,海爾便透過食聯網平台,串連了養鴨戶、廚師、加工企業、物流業等,民眾在家照著食譜製作,就能將北京烤鴨端上家庭餐桌。商業發展研究院國際數位商業研究所所長戴凡真認為,海爾的智慧家庭貫徹了「懶人商機」,不只做到家電的互聯,更延伸到食材服務,提升消費價值。
基於與食聯網的相同邏輯,海爾衣聯網也不局限於洗脫烘家電的自家產品範疇,集結了服裝品牌、洗護品牌等15個行業、逾5,300家生態資源方,為用戶提供洗、護、穿、購、收等一條龍服務。
2020年,海爾更推出了首個「場景品牌」三翼鳥,從販售整套家電,進化到營造家庭生活氛圍,提供客廳、廚房、浴室等多個智慧場景選擇,讓家庭物聯網真正走進民眾生活。
舉例來說,光是被許多家庭用來晾晒衣物、擺放雜物的陽台,透過海爾打造智慧陽台,提供的不僅是一台洗衣機或乾衣機,而是衣物即洗即乾、洗衣液自動下單,能健身、種花、養寵物等100多個智慧陽台場景方案,只需1天即可煥新。
在三翼鳥場景方案的帶動下,海爾智家在2020年成套產品的銷量同比增長41%,其中高端家電成套銷量,同比增長高達63.2%。
除了面向消費者之外,海爾也注意到企業端的需求。工業互聯網平台卡奧斯(COSMOPlat)主要和國內外中小企業共創合作,過去建築陶瓷業面臨高庫存、低附加價值問題,透過導入卡奧斯平台資源後,不只原料採購價格下降,庫存也降低。
提倡人單合一管理模式,打造創業平台
張瑞敏認為,「物聯網時代,企業要麼轉型為生態品牌的引領者,要麼成為生態品牌的合作方。」
海爾之所以能順利開展生態品牌戰略,歸功於張瑞敏建立的「人單合一」模式,人指的是員工,單字面含意是訂單,實際上指的是客戶,合一就是把員工和客戶的價值合一,鼓勵員工為消費者創造價值。
為落實人單合一制,海爾在2014年啟動組織變革,「鼓勵」上萬名員工離職或創業,還解散1.2萬名中階管理者,讓去中層化的組織,從製造產品轉型為創業平台。員工可以自行創業,經營小微企業,負責產品或團隊;原本的中階主管則成為平台主,主要任務是為平台上的小微企業提供資源和協助。
海爾旗下創業孵化平台「海創匯」2014年成立,是一個面向全球的創業加速器,由海爾提供產業資源、創業培訓等服務。目前已有4,000多個孵化項目,總估值達800億人民幣,為海爾注入創新能量。
當海爾把一家大型企業,拆解成無數開枝散葉的小微企業,形同為自己在建構生態系時,提前布好了每個節點,找到最佳戰略位置。
責任編輯:郭昱彣、張庭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