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戰略新板走入歷史,13家明年轉入一般板!一圖看懂:什麼是創新板與戰略新板

今年第三季,台灣次級交易市場即將上線「戰略新板」與「創新板」兩個新板塊,在規則上與興櫃、上市又有何不同?


金管會指出,開板兩年的戰略新板將走入歷史,明年起將併入興櫃市場一般板

根據統計,自2021年戰略新板開板以來,已經累計36家登板,扣除已轉板者,目前還有13家在戰略新板掛牌,2024年1月1日起將轉入興櫃一般板。

金管會證期局副局長高晶萍指出,此次修正後,興櫃市場將回歸單一板塊預備市場,定位更明確,並開放興櫃市場可採簡易公發。簡易公發與一般公發主要有2項差異,首先,簡易公發申請書件僅需附上1本財報,較一般公發少1本,其次,簡易公發內控專審期間為半年,較一般公發少半年。

究竟「戰略新板」、「創新板」是什麼,設立目的為何?以下是2021年7月報導:

Apple、微軟、亞馬遜、Facebook、星巴克、Airbnb、Costco有什麼共同之處?它們都是名列美國那斯達克(NASDAQ)的上市公司。擁有全世界最優質的企業入駐,讓那斯達克一直是全球股市的指標。

台灣也不例外,2021年正好是台灣證券交易所走過一甲子的時刻,金管會主委黃天牧在60週年慶活動表示,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即將上線的兩個全新的股市板塊,希望兩個全新的股市區塊「創新板」與「戰略新板」,期望能把優秀、尚未能滿足上市條件的優質企業留在台灣上市。也就是說,希望能打造台灣那斯達克。

創新板與戰略新板正式上路也在2021年7月20日正式上路,首發掛牌的為登陸戰略新板的東研信超。

一次看懂創新板、戰略新板

台灣原有的三個股票交易市場:興櫃、上櫃與上市,此外還有在2014年設立的創櫃板,目的與其他交易市場不同,主打免公發、提供公設聯合輔導,希望能讓中小型企業擁有更多的「籌資機會」。2021年7月時統計僅85間企業登陸創櫃板,數量較少則不在討論此列。

而新增的「創新板」與「戰略新板」有哪些不一樣?

製表:陳君毅;參考資料來源:證交所

戰略新板:公司規模、財務較上櫃門檻低

首先是戰略新板,擁有與興櫃一般寬鬆的標準,對於規模、年限、財務都沒有特別的要求。上櫃則在資本額、稅前淨利有較高的門檻。

對於民眾來說,戰略新板與興櫃看起來幾乎沒有什麼不同,但最主要的差別有三:

第一:戰略新板必須符合政府規定的六大核心戰略產業(資訊及數位、資安卓越、臺灣精準健康、綠電及再生能源、國防及戰略、民生及戰備)或其他創新性產業;第二:戰略新板的投資人有特別設限,需是機構投資人、創投或符合資格的自然人;第三:採用簡易公開發行,縮短企業的準備時間與成本,財務報告從兩本、揭露期間為三年,簡化為一本,揭露期間縮短為兩年。且內控專審期間由一年縮短至半年。

根據櫃買中心的說法,採簡易公發可縮短公司前置作業時程,讓新創公司更快速進入資本市場。

戰略新板

創新板:放寬獲利門檻,改以市值認定

至於創新板與上市之間的差別,最主要是放寬財務認定的標準,以市值取代獲利能力。另外,創新板同樣設立了投資人門檻。

對於新創公司來說,要有能夠「獲利」,滿足上市櫃的條件從來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很多時候並不是因為新創公司不賺錢,而是許多新創公司走的是SaaS(軟體即服務)模式,以訂閱制的方式販售軟體服務,如3月於日本上市的Appier,或是國內知名的POS業者iCHEF。SaaS模式的特點,是相當注重擴張期的投入,把大部分的營收投入了業務拓展或者產品開發,帳面上的淨利數字多為赤字。此類型的公司,更注重的是保持「客戶解約率」與「簽約速度」這兩個數字的健康,能讓累積客戶數不斷成長。

所以在「創新板」與「戰略新板」的設計上,可以看出金管試圖開啟一條新的管道,兩個板有個特點,就是門檻放寬。在證交所的新聞稿中也特別提到:「戰略新板無量化條件、創新板則是以『市值』為核心標準。」

不過,戰略新板與興櫃的差別過小,再加上投資人的限制門檻並不低,簡易公發能否對新創來說有足夠的吸引力,還有待觀察。創新板的改動則打中了許多新創計畫上市時,無法滿足獲利條件的痛點,也許相對來說能夠找到一批想上市卻受限於獲利條件的公司。

而被金管會力邀掛牌的2家新創:KKBOX與Gogoro,前者表示:「目前仍在評估中,現階段將會以台灣為主,但仍不排除於其他地區上市。」後者則說:「對未來任何的可能性與發展,都保持開放的態度。」

設立投資人門檻,讓「流通性」有待觀察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投資人方面。戰略新板並沒有特別的量化門檻,創新板則是把標準與獲利脫鉤,對投資人來說的確風險較高。

能投資創新板與戰略新板的投資人,包含了創投、基金與機構投資人。在自然人方面需有2年的證券交易經驗之外,必須擁有淨資產達1,000萬元以上,或是近2年平均收入在150萬元以上。

從這項規定來看,金管會要的是「天使投資人」,而不是「散戶」。

也不難理解會有這樣限制,投資新創的創投本身就是「風險投資(venture capital)」,雖然有機會獲得數千、數萬倍的回報,但也更容易血本無歸。因此,需要有經驗或是風險承受度較高的投資者。

但這也衍生出另外一個問題,公司上市講求股票的「流動性」,當自然人的身分受到限制,願意投資的人是否足夠?這群淨資產達1,000萬、近2年平均收入在150萬元以上的高資產族群,會青睞新創公司嗎?如果上市後股票沒有流動,那也只是乏人問津的「蚊子板」,也因此,除了招募更多的公司來掛牌之外,對金管會來說最大的難題,就是同時找尋更多的投資人加入,這也會是「創新板」與「戰略新板」最重要的觀察點。

責任編輯:林美欣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台日半導體新局 全解讀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