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可以把Gogoro、KKBOX留在本地掛牌嗎?對於這些知名的新創來說,先不論在台灣上市的環境考量,光是要滿足台灣上市的「獲利」條件,可能就有些難度。
金管會為了將優質但未獲利的優質新創留在台灣,7月20日將上線2個全新的股市板塊,分別是幾乎沒有太多限制即可掛牌、隸屬興櫃體系的「戰略新板」,以及替營收未達上市標準企業所設立的「創新板」(2個板塊合稱創新性新板)。金管會主委黃天牧在受訪時表示:短期目標是在開板1年內,2個板塊至少各有10家企業掛牌。
不過,目前的掛牌狀況並不算理想,要達成金管會的目標也許不是那麼容易。仁新醫藥在最後一刻選擇退出創新板,僅說基於整體經營環境、業務及經營策略調整的考量,待適當時機再申請股票上市或上櫃。7月26日開啟交易,登陸戰略新板的東研信超,可能成為至年底2個板塊內唯一申請通過的公司。
一位深諳創新板及戰略新板業務的主辦券商主管表示,9月以前,兩個板預計只有1家公司唱獨腳戲。他表示,第二波新掛牌公司預計要到9~10月,創新板就更慢,因為程序上要經過上市審議會通過後,董事會同意才進行承銷程序,加上目前沒有審議中的案子,今年要有新股在創新板掛牌,「恐怕不是太容易。」
Gogoro、KKBOX與眾多新創的態度:觀望中
還在觀望,是所有新創、企業對於2個新板塊的態度。
《數位時代》詢問Gogoro與KKBOX,2家被金管會點名,希望能留在台灣掛牌的企業,他們都給出了較為保守的答案。KKBOX回覆,「目前仍在評估中,現階段將會以台灣為主,但仍不排除於其他地區上市。」至於Gogoro僅表示:「對未來任何的可能性與發展,都保持開放的態度。」
近期曾喊出上市的2家雲端與軟體領域的新創,也都在不具名的情況下回覆:「目前還在觀察創新性板塊的發展。」
不願具名的承銷商表示,的確目前有些客戶在考慮,「但台灣市場就這麼大,能否支持這麼多板塊還有待觀察,特別是現在才剛開板,未來發展還不明確,客戶也想說不要第一個衝進去,想等比較成熟再來動作。」
台灣目前股票市場的配置,設有創櫃板、興櫃、上櫃與上市,就算撇除創櫃板(今年僅登陸85家),加入了戰略新板與創新板之後,也有五大板塊,數量並不算少。
其中戰略新板與興櫃板的掛牌同樣沒有太大的門檻,區別較小,登陸戰略新板的企業只要符合興櫃資格,經審核即可轉板至興櫃,再考量到戰略新板對於投資人有較嚴格的限制,對企業來說,也不免有「蹲一下直接上興櫃」的心態,讓戰略新板的定位較為不明。
流動性、外國投資者意願成新創2大考量點,金管會怎解?
限制投資人的資格,也是許多新創、企業選擇觀望的主因。
擔憂流動性不足的主要原因,與2個新板塊的風險程度有關。由於戰略新板屬興櫃體系,並沒有太多的量化申請門檻;創新板則是為了改善過去以營收為主的上市門檻,改以市值認定,金管會認為創新事業多屬於發展階段、營運風險較高,且公司治理等相關制度尚未完善,因此設立了「投資門檻」。
除了專業投資機構與創投之外,創新性板塊的個人投資者淨資產須達1,000萬元,或者是2年平均年收入達150萬元,並要有2年以上的證券交易經驗。
在限制投資人資格的情況下,新創擔心就算上市了,但股票缺乏流動性,淪為形式上的上市公司。根據主計處的資料,平均年收入達150萬元,相當於收入前10%的受僱人口,若要他們願意優先考慮投資高風險的新創事業,會有一定難度。
金管會也知道新創的顧慮,並向《數位時代》表示,原先針對個人投資者的標準是參考「境外結構型商品管理規則(註)」,其中包含必須擁有3,000萬元的財力證明等,但考量到可能會影響創新性板塊股票的流動性的情況下,參考中華民國證券商業同業公會的建議,才修正為目前的條件。
註:境外結構型商品係指於中華民國境外發行,以固定收益商品結合連結股權、利率、匯率、指數、商品、信用事件或其他利益等衍生性金融商品之複合式商品,且以債券方式發行者。
雖然個人投資門檻已經下修,但仍可想見相較於「散戶」, 機構投資 與 創投 兩者可能才是創新性新板所瞄準的主力。
為了增加創新性新板的能見度,金管會也提到,會在官網建置相關專屬網頁說明制度內容,便於投資人查詢。並會舉辦宣導會向證券經紀商介紹新板制度,讓證券經紀商能夠向潛在投資人說明,以提升所有合格投資人的參與、增進新板交易流動性。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創新性新板對於國外投資者有多大的吸引力?
如果能有效吸引國外機構投資人或創投,對新創來說也是一大利多。金管會也針對國外投資者,陸續接觸外資創投機構,「希望能爭取認同,並期望尤其引薦更多新事業加入創新性新板,同時也會在引資活動中加入新板的介紹專題,向外資法人機構宣傳。」
是否上市、在哪裡上市,仍看企業的目的為何
KPMG(安侯建業)創新與新創服務團隊主持會計師、專業組織策略長郭冠纓認為,流動性與國外投資人意願都是值得關注的指標,但是成為上市公司與否,或是在哪裡上市,最終仍是看企業的目的。
如專攻人工智慧(AI)的Appier,今年3月於日本上市,就是考量到主要的營收來自於東北亞,且日本對於軟體業的投資意願較高,在上市前Appier擁有的市值營收比超過15倍,可比擬台灣頂級的電子股,「而且如果要跟國外的企業洽談合作企業,上市的身分對它來說還是有些幫助。」郭冠纓說。
台杉投資總經理翁嘉盛則以創投的角度出發:「創新性新板的確是一個新的出場管道,如果有機會run起來,將會增加一些創投的投資意願。」
不論如何,創新性新板即將在第三季開板已是不可改變的事情,新創與業者們的考量是杞人憂天還是擔憂成真,就只能看開板後的進展而定。
但就如加速器SparkLabs Taiepi管理合夥人邱彥錡所說:「好的公司無論在哪裡上市,投資人都會追著過去。」上市只是新創公司永續經營中的其中一環,更多的板塊也是為了加速這條路徑,不管選擇哪一條路走,唯一不變的就是專注本業,創造能讓股東願意追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