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慌囤貨潮中,為什麼衛生紙總是最先被掃光?心理學家:有這3個心理需求
恐慌囤貨潮中,為什麼衛生紙總是最先被掃光?心理學家:有這3個心理需求

台灣疫情急速升溫,不少人開始搶購物資。許多超市都開始限購防疫相關產品,包含衛生紙、口罩等。為什麼除了飲食用品之外,消費者還會囤貨衛生紙?2020年3月國外出現搶購潮時,心理學家做了以下分析:

新冠肺炎(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疫情蔓延全球,台灣民眾搶買口罩、乾洗手等防疫必需品,歐美、澳洲等國則出現民生用品搶購潮,除了雞蛋、牛奶等食物之外,就連衛生紙也成了熱銷商品,甚至有人為了搶買而大打出手。

針對這波搶購潮,澳洲《7 News》報導,澳洲兩大連鎖超市Coles和Woolworths緊急限制每位顧客限購4袋衛生紙,還請來專門的維安人員維護秩序;《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也引述加拿大記者羅倫‧布蘭(Lauren Pullen)在推特分享的好市多消費實況,架上所有衛生紙在一個半小時內賣光,據資深員工分享,20年來還沒碰過這樣的狀況。

當疫情來襲,搶購口罩或乾洗手可提升防疫功效,不過這波搶買民生物資的狀況,或許已不只出於防疫考量。

shutterstock_1673693740-1
圖/ shutterstock

專家:消費者藉由囤貨重獲生活主控權,滿足3項心理需求

《CNBC》報導,民眾會在疫情嚴峻時期搶購與防疫關聯不大的民生物資,主要原因無關生理,而是心理。

倫敦藝術大學(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消費心理學者保羅‧瑪斯登(Paul Marsden)表示,這波搶購潮的出現可用「購物療法」(Retail Therapy)來解釋:

「當外在環境超乎個人的掌控,消費者透過購物來重獲對生活的主控權。」

此外,眾多消費者同時搶購特定商品,也是滿足自我決定理論中,人們的3個心理需求:

  1. 自主性:有權決定買什麼
  2. 關聯性:與社會上其他人做出相同舉動,沒被排擠
  3. 能力感:認為自己買對東西
shutterstock_702262840_impulse buying.jpg
圖/ Shutterstock

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衛生經濟學家法拉薩‧包凱利(Farasat Bokhari)以「零風險偏誤」(Zero-risk Bias)的觀點來呼應這樣的說法。

「零風險偏誤」指人們傾向先解決較小的難題,將風險降為零,接著再煩惱是否解決更大的難題。

他說:「我猜人們透過使用有限的預算來滿足控制欲,囤積售價不貴的商品,並相信有一天能派上用場。」

「失控感」不只來自疫情,各方說法相左也讓人焦慮

劍橋大學社會心理系助理教授桑德‧林登(Sander van Linden)表示,這波失控感不只與疫情有關,也有一些人為因素。

他說:「在美國,(2020年時)人們從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和川普政府得到的消息是衝突的,前者強調疫情嚴重,後者則說一切都在掌控之中。」久而久之,自然引起集體恐懼,進而集體囤貨,「當我們不知道怎麼做,我們會開始模仿其他人的行為。」

《CNN》也持同樣論點,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精神病學者史蒂芬‧泰勒(Steven Taylor)受訪表示,與過去曾出現的大型流行病相比,「此次搶購潮雖可理解,卻也是罕見的狀況。」

他認為人們對於不熟悉的疾病必定感到恐慌,但當他們戒慎恐懼地準備防疫,政府卻告訴他們只要多洗手就好,風險與因應方式等級不相符的狀況,反而更讓人害怕,再加上媒體充斥各種搶購訊息,人們更想透過搶購來獲得安全感。

搶購_賣場
圖/ shutterstock

售價便宜的民生物資這麼多,為何衛生紙最搶手?

民眾出於恐慌想囤積物資,不過,為何衛生紙又特別搶手?上述的專家也各有解釋。

包凱利認為當人們想透過囤積來獲得安全感,便宜又沒有過期問題的衛生紙會比食物更具吸引力;泰勒則指出人們迴避讓人反感的事物的傾向,會在高度健康風險的時期增強,而搶購衛生紙,可能與它能去除髒污有關。

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消費與商業心理講師迪米特歐‧齊夫里科斯(Dimitrios Tsivrikos)接受《CNBC》採訪時表示, 消費者進入賣場通常會先注意高價值或高人氣(聲量)的商品,而衛生紙的大包裝,最能增強了人們的「擁有感」。

「在叢林裡看到別人遠離毒蛇、避免被咬,你會自動跟著做;但模仿行為並不總是正確,有時候你也可能因此犯錯。」針對民生物資搶購潮,林登建議大眾應保持冷靜、專注於防疫,而非看到別人買,就盲目跟著搶購。

資料來源 / CNBC、7 News、CNN、The Jakarta Post

本文授權轉載自:經理人

責任編輯:郭昱彣、錢玉紘

關鍵字: #防疫應變措施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投資不再靠感覺,大戶豐App用數據打造紀律投資術
投資不再靠感覺,大戶豐App用數據打造紀律投資術

在物價節節高漲的年代,想要確保退休後的生活品質,不能只靠儲蓄和保險,必須做好投資理財規劃。然而,投資最難的挑戰,其實不是掌握市場波動,而是如何抵抗人性的誘惑,看漲時急著追高,遇跌又容易慌張停損,原本的投資紀律往往在情緒波動中被徹底打亂。

為了協助民眾克服這道難題,金管會推動台灣個人投資儲蓄帳戶(Taiwan Individual Savings Account,TISA),透過制度設計降低理財投資門檻,引導民眾進行長期且規律的定期定額投資。而永豐金證券的大戶豐 App則讓這條路走得更輕鬆,藉由簡單易用的操作介面與功能設計,及定期定額的手續費優惠,營造一個友善的投資環境,幫助投資人輕鬆養成穩定理財的習慣,也讓「紀律投資」能夠真正成為日常理財的一部分。

資產配置多樣化,打造理想的退休理財組合

永豐金證券數位金融處處長劉柏甫認為,退休理財規劃不能只追求資產成長,更應重視資產的穩健性與持續現金流,因此資金不能只放在單一商品上,最好同時配置在多個不同商品,像ETF搭配主動式基金,就是相對理想的退休理財組合。

ETF雖然具有低成本與有效追蹤大盤的優勢,但容易受到市場波動影響。而退休理財就像一場數十年的長跑,很難預料這段旅程中可能發生哪些大環境變化,此時主動式基金的價值便顯現出來,藉由專業基金經理人的專業與操盤經驗,不僅可以主動發掘被市場低估或具有高成長潛力的投資標的,當面臨重大環境變動時,也能快速調整投資策略、有效降低衝擊,並與ETF的被動追蹤策略形成良好互補,讓投資旅程更加穩健。

然而,對多數投資人而言,即便了解資產配置的重要性,在實際操作上仍常遇到難題。根據劉柏甫的觀察,目前民眾在基金投資上普遍有3大痛點:首先是市場基金琳瑯滿目,投資人往往不知道該如何挑選。其次是難以精準掌握進出場時間。三為容易忽略手續費、管理費等潛在投資成本對長期投資報酬率的影響。

針對這些痛點,永豐金證券透過大戶豐App的創新功能與貼心設計,協助投資人逐步化解困境。「大戶豐不只是交易工具,更是陪伴投資人累積財富的虛擬夥伴,幫助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投資方法,一步步達成理財目標,」劉柏甫強調。

永豐金證券數位金融處處長劉柏甫
永豐金證券數位金融處處長劉柏甫
圖/ 數位時代

6大分類,輕鬆找到心儀的基金

主導App開發的永豐金證券數位金融處資深經理黃亮喻進一步說明,大戶豐App如何幫助投資人篩選基金商品及掌握進出場時機。

在選擇基金商品時,投資人除了參考由TISA基金委員會嚴選的TISA級別基金,也可以透過大戶豐App提供的6大分類機制,再搭配個人投資偏好,快速 縮小範圍,找到喜歡的投資標的。例如,看重基金長期表現的投資人,可以選擇「連年正績效」分類,鎖定近2至3年持續表現良好的基金,若是對市場波動較為敏感,則可選擇「穩定超耐震」分類,篩出資產規模超過5百萬美元且過去3年波動度低於8%的基金。

智慧加減碼創新設計,量身計算每檔基金的加減碼區間

當投資人找到心儀的基金後,下一個要面對的難題就是,該在何時進出場?如何避免買到最高點?大戶豐 App 內建的智慧加減碼功能,可以輔助投資人做出更精準的決策,讓交易不再憑感覺。

「智慧加減碼雖然不是新機制,但大戶豐App的設計邏輯卻與市場普遍做法不同,」永豐金證券數位金融處處長劉柏甫強調。

很多數位平台的智慧加減碼功能,都是直接套用特定比例,例如下跌 5% 就建議加碼、上漲就建議減碼,這樣的操作邏輯雖然簡單直覺,卻忽略基金本身的差異性。事實上,市場上的基金種類相當多,標的可能涵蓋美國、新興市場,或是股票、債券,不同產業的操盤邏輯也都不一樣,如果以單一標準來套用所有基金,勢必會出現偏差,間接影響長期投資績效。

為了讓客戶能夠真正累積個人資產,大戶豐 App跳脫既有框架,根據每支基金的歷史表現與波動幅度,量身計算加減碼區間,當基金淨值進入「加碼區」或「減碼區」時,就立即推播通知,提醒投資人第一時間檢視是否需要調整部位。

「智慧加減碼功能自 2025 年 7 月上線以來,已吸引超過 1.5 萬人使用、累積超過6萬次的使用頻次,甚至還有客戶運用此功能找尋強勢基金,成功提升投資紀律。」劉柏甫分享,不只優化投資效果,更有助於建立長期投資紀律,原因在於,智慧加減碼是經過數據分析而得出的客觀建議,能夠幫助投資人克服「追高殺低」的人性弱點,以更理性、更科學的方式判斷是否需要調整交易策略,讓投資人能夠在市場波動中能夠穩健操作、從容應對。

「大戶豐App的核心目標,是讓客戶能夠真正累積個人資產,」劉柏甫指出,這不僅體現在智慧加減碼功能的創新設計上,更展現在實質的費用優惠中,透過定期定額的手續費優惠,降低潛在投資成本對長期投資報酬率的影響,鼓勵更多民眾及早加入退休理財的行列。

從投資小白到高資產客戶,滿足每一位客戶的投資需求

此外,永豐金證券亦關注高資產客戶的財富管理需求,規劃相應的數位金融服務。例如:開放在App線上申購境外結構型商品,讓專業投資人不必倚賴傳統專人服務,可以直接在線上完成交易,提高交易的彈性與便利性。「永豐金深信,數位財富管理平台不應僅服務投資新手,而是要讓每一位客戶,無論資產規模大小,都能享受到便利且專業的數位化服務。」劉柏甫強調。

永豐金證券團隊致力將專業投資化繁為簡 ,透過大戶豐App的數據智慧與創新功能,助您輕鬆養成理財紀律,
永豐金證券團隊致力將專業投資化繁為簡 ,透過大戶豐App的數據智慧與創新功能,助您輕鬆養成理財紀律,穩健累積資產 。
圖/ 數位時代

展望未來,永豐金證券將持續強化大戶豐App的服務深度與廣度,納入更多金融產品,為客戶帶來一站式的數位投資體驗。同時,也將引入更多AI智慧功能,透過人機協作,提供更貼近個人需求的理財服務,朝著成為客戶身邊最值得信賴的「數位理財顧問助手」目標邁進。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