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的新創終將面臨失敗,只有不到3分之1創業家能為自己及投資者贏得報酬。傳統觀念多將新創的死因簡單歸咎於創業家缺乏能力,或者選題錯誤,但實際情況可能更為複雜。
不只創辦人本身,包括員工、合作夥伴以及投資者等利害關係人,都可能與新創的成敗息息相關。起初獲得客戶相當高的評價,卻在一年內黯然收場的昆西服飾(Quincy Apparel),便是個血淋淋的例子。儘管昆西服飾僱用了服裝界的老將,但這些員工卻難以習慣新創公司工作模式;與第三方成衣廠的磨合也出現問題,導致交貨陷入延遲、產品退貨率也高。
創投公司也是壓垮新創的其中一根稻草,在無法提供充足金援的情況下,要求公司大舉擴張成長,導致本就不充裕的資金加快燃燒殆盡。美國新創圈鼓吹的「快速失敗(fail fast)」,有時也在新創的發展過程中適得其反。 約會軟體新創Triangulate便為了盡快讓產品進入市場,忽略起步時最該做的一件事:研究客戶需求。
這項致命疏漏使得Triangulate最初推出的產品成功機會渺茫,白白浪費一次轉折(pivot)所需的時間與金錢,導致創業失敗的可能性增加。最終Triangulate無法在資金耗盡前,打造出足夠吸引用戶的產品,只得默默走下舞台。
注定失敗的新創對社會與經濟都是一種成本,不僅浪費了本可以被更妥善利用的資源,也勸退潛在的創業家。 藉由認清前人失敗的路徑,創業團隊可以避免重蹈覆轍,進而為社會塑造出更有效率、多元化,受挫機率更低的創業家經濟。
責任編輯:郭昱彣、張庭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