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金風潮背後最大推手!星巴克、四大超商欽點,全台1.5億個外帶杯出自這家公司
黑金風潮背後最大推手!星巴克、四大超商欽點,全台1.5億個外帶杯出自這家公司
2021.06.07 | 新零售

2018年,全台灣使用了多少個咖啡外帶紙杯?答案是: 超過6億個! 在這些紙杯中,有1.5億個來自同一個地方—— 奎達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5年起成立至今24年,奎達實業是台灣最早發展外帶紙杯的先驅!從1998年帶起咖啡外帶風潮的星巴克、四大超商,到伯朗、丹堤、西雅圖等連鎖咖啡館的咖啡紙杯、杯蓋與杯套等,都跟奎達脫不了關係。

延伸閱讀:開一間讓星巴克流量少3成!Manner咖啡如何從街邊小店,長成估值逾300億的黑金新勢力?

奎達說了算!台灣全系列的咖啡杯規格由它開始

全台灣最早做紙杯的就是我們! 」奎達實業總經理王由紫驕傲地說,起初奎達並沒有自己設廠產紙杯,都是經由國外工廠大量下單,再供應給咖啡館。星巴克剛進入台灣時就是委託奎達從國外進口紙杯。「國外品牌都對咖啡杯的品質有所要求,務求與國外使用的品質一致。」因為這個原因,奎達實業認真於技術研究,並且在幫助客戶解決問題的同時,也開拓了對於紙杯的想象。

後來董事長林俊賢想說「做紙杯好像沒什麼難的」,就引進機器、模具設廠,自己從頭開發規格,許多國內重要餐飲通路的第一個杯子,如CITY CAFE、路易莎的外帶杯等都是奎達做出來的。又好比說,全家Let’s Café當初要求提升咖啡杯蓋的防漏性,在經過測試後,奎達開發出具備兩面夾能力的杯蓋,可以鎖緊杯子,即使維持一分鐘持續傾斜45度,也可以保證滴水不漏。這樣的杯蓋如今也被市場大量採用。

奎達實業
奎達實業董事長林俊賢(左)、總經理王由紫(右)。
圖/ 奎達實業

此外,從最基礎定制化杯身、杯蓋與杯套的多元創意利用、可以牢固穩定各種大小體積杯子的外帶杯架,奎達都嚴格要求可以滿足不同咖啡業者的要求,奠定了咖啡外帶紙杯的基礎。王由紫分享,「紙杯架有一點是塑膠杯架辦不到的,星巴克使用的外帶紙杯架因為紙本身的彈性可以讓不同尺寸的杯子都能夠卡住,進而穩定,而塑膠杯架因為被塑形了,沒辦法做到。」

「限塑」成為紙杯普及化的最大助力

「我們林董最早是保麗龍公司的業務,做了幾年後覺得保麗龍總會一天會因為環保被淘汰,就想轉戰市場。」王由紫說到,當時台灣生產紙杯的品質都不太好,用的人也少,林俊賢卻從國外看見紙杯的商機。「 他看見外國人都在用紙杯,認為這會是台灣未來的趨勢 。」王由紫分享到,最早台灣仍然是保麗龍的天下,對於咖啡紙杯的需求並不高。「第一年我們進了50,000個紙杯,結果根本賣不完。」儘管如此,奎達實業還是耐著性子,持續耕耘著紙杯的市場。

咖啡紙杯在台灣真正出現爆炸性需求,是在2002年 。「那年環保署長郝龍斌宣佈限塑,保麗龍的需求一下子跌倒谷底,很多廠商尋求替代品,就發現了還有紙杯這個選擇。」王由紫說到,從那時候開始紙杯的需求量連年上漲,也帶動了紙杯產業的競爭。

shutterstock_1074166649_塑膠袋.jpg
圖/ Rich Carey via 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紙吸管喝飲料、iPhone不附充電線,為何被批是表演式減碳?揭密「反環保」背後思路

世界少有!台灣最愛用的冷熱共用杯

你知道最常被使用的咖啡紙杯是哪一種嗎?王由紫表示,目前運用在咖啡的杯型有單層杯、雙層杯以及冷熱共用杯3種,最多人在用的就是冷熱共用杯、其次是雙層杯。冷熱共用杯之所以會是冠軍,是因為所有的超商幾乎都用這款!

超商之所以都用冷熱共用杯是有原因的。「便利商店的工作項目很複雜,店員常常忙不過來,如果咖啡杯分冷熱兩種,店員很容易搞混。」為求方便,後來冷熱共用杯就被廣泛運用在超商咖啡上。奎達實業營運中心副總經理王俊棋補充道, 冷熱共用杯與一般單層紙杯不同處其實就在於淋膜的次數 。為了確保紙杯可以耐水,不至於泡水一下就變得軟塌,通常會淋膜一次,附上極薄的塑膠材料。可是冷熱共用杯會內外都淋膜,讓杯子不生露珠。

冷熱共用杯的訴求是防水,那麼雙層紙杯則主打防燙功能 。單層紙杯的防燙性很差,一般上都需要搭配杯套使用。但是雙層杯「等於是讓紙杯穿上長版大衣,如此一來隔熱性就會比較好,也不會有杯套遮擋杯身。」王由紫提到,如今咖啡館都很重視品牌特色,這也是為什麼雙層杯的運用會是在連鎖咖啡館中最廣的。

奎達實業
圖/ 食力

奎達實業作為台灣最早進入咖啡外帶紙杯供應的廠商,從與不同咖啡館的合作中,逐漸建立起了台灣外帶紙杯的規格。王由紫提到,容器市場的競爭已經是一片紅海,但是他們並不擔心,因為市場差異化早就已經做出來了。

最新6月號雜誌《高價值企業100強》:傳送門
零接觸電子雜誌訂閱:傳送門

本文授權轉載自:食力

責任編輯:文潔琳、錢玉紘

關鍵字: #咖啡產業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為何台灣製造業在「智慧製造」卡關?AWS白皮書點出問題,提供實踐最佳解
為何台灣製造業在「智慧製造」卡關?AWS白皮書點出問題,提供實踐最佳解
2025.08.13 |

全球製造業正處於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從勞動力短缺、供應鏈脆弱,到淨零碳排與數位轉型需求的成長,每一項趨勢都正重新定義產業格局。對此,AWS 發布《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台灣產業韌性與轉型關鍵策略》白皮書,深入剖析製造業在全球地緣政治與市場變化下的挑戰與機會,提供台灣製造業適合的落地策略與最佳實踐方法。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白皮書限時下載

擔心無法回本、缺乏知識技術,台灣升級「智慧製造」卡關中

台灣製造業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同時面臨地緣政治風險、技術門檻高、人才缺口大等多重挑戰。其中在供應鏈韌性方面,壓力更為顯著。根據英國營運持續協會統計,全球近 8 成企業在過去 12 個月曾遭遇供應鏈中斷事件,凸顯全球供應鏈的脆弱,台灣製造業也難以倖免,特別在國際局勢不確定性與在地原料依賴度高的情況下,會進一步放大成本與交期風險。

生成式 AI 應用快速擴展,預計 2025 年台灣企業導入將進入早期大眾階段,並以半導體產業為先導,逐步擴散至其他領域。DIGITIMES 調查顯示,已有 18.1% 的企業採用生成式 AI,並積極用於改善營運效率與產品良率,然而仍有 31.5% 的企業尚未規劃導入,主因包括成本考量、缺乏知識與技術、產業需求不明確,使企業在大規模部署時保持謹慎態度;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發布的《2023 臺灣企業轉型現況及需求調查》也顯示,37% 的企業擔心智慧製造投資報酬率過低,30% 缺乏導入知識與技術,27% 不清楚如何實踐,導致智慧製造推動困難。在電子製造業迫切需要專業人才之際,許多產業面臨預算與數據分析能力不足的窘境。

AWS
圖/ AWS

此外,勞動力老化也是台灣製造業的問題。以國發會數據估算,2030 年台灣 50 歲以上就業人口將達 23.8%,導致技術傳承與產線穩定性受衝擊;同時 2050 年淨零碳排目標,迫使製造業必須進行碳盤查與能源優化;加上雖然 9 成企業已啟動數位化,但多數仍停留在營運系統,生產端 IoT 與 AI 應用不足,數據價值未被充分釋放。上述都恐將成台灣製造業升級的阻礙。

全球製造業大變局,智慧製造成關鍵突破口

根據媒體《DIGITIMES》研究,全球智慧製造市場規模將從 2024 年的 3,212 億美元,快速成長至 2033 年的 1 兆 1,583 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高達 13.7%。在社會和全球趨勢的推動下,不只對台灣的製造業帶來新的壓力和挑戰,同時也催生了產業升級需求。

所幸,隨著智慧製造的 4 大技術日益成熟,替台灣製造業帶來更多可能。目前,IoT 透過連接感測器與生產設備,已實現即時監控與資料收集,並支援預測性維護與生產最佳化。世界製造業基金會報告顯示,IoT 已成企業智慧製造的首要投資項目;此外,智慧製造上,AI 現已被廣泛應用於品質檢測、生產流程優化與預測性維護,企業若結合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與生成式 AI,即能以數據驅動決策,提升生產靈活性並降低成本。

同時,隨著「數位雙生」的發展,企業可藉其進行「虛擬試錯」與「情境模擬」,在導入新技術前,先模擬其對現有產線的影響,或預測潛在風險與資源耗損,避免浪費;另外,在 AI 大規模應用下,數據隱私、安全風險成為顧慮。「主權 AI」確保企業在可信的基礎架構中進行數據分析與模型訓練,降低數據外流風險,並支援在地資料中心部署,以滿足低延遲、高安全需求。企業若在產業升級中,將智慧製造的 4 大技術整合,即能在自家領域有效推進。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白皮書限時下載

加速轉型關鍵夥伴登場!AWS 台北區域重磅上線

AWS 作為全球雲端運算領導者,深耕台灣市場多年,成為製造業升級「智慧製造」的鑰匙之一,提供全方位資料策略、生成式 AI 創新、敏捷性等多種解決方案,協助製造業突破瓶頸。

過往製造業資料分散在 IoT 裝置、舊設備、資料湖、雲端資料庫與內部系統中,缺乏統一結構與命名規則,也受到組織文化與部門隔閡影響,導致難以擴展或有效利用。藉由「AWS 工業資料經緯」框架,能支援多來源數據關聯與脈絡化,可用於分析、AI 模型訓練與數位應用程式開發,讓資料運用最大化。藉由 AWS 的高性價比基礎設施與豐富合作夥伴網路,企業可大規模部署生成式 AI 應用。

製造業期待透過生成式 AI 來加速產品開發、提升營運效率、優化供應鏈並強化客戶體驗。AWS 提供完整 AI / ML 服務,支援模型建置、訓練、推論與部署全流程,助企業快速、安全落實 AI 應用。企業可將專有資料導入基礎模型,進行微調與最佳化應用。

同時,為協助製造業在全球市場中維持高度韌性與營運敏捷性,AWS 已於 2025 年初在台灣設立全新 AWS 台北區域,涵蓋三個可用區,將使企業能就地處理與儲存必須留存於台灣的資料,確保資料主權與合規性,同時降低延遲、提升應變速度。AWS 預期將在台北投入數十億美元於營運、基礎設施與客戶支持,幫助製造業數位轉型。

立即下載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台灣產業韌性與轉型關鍵策略》
掌握產業趨勢、實戰案例與資安關鍵策略,打造下一階段的製造業競爭優勢!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