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st Kitchen抓準餐飲藍海商機,上市後有哪些潛在風險?一文詳細拆解招股書
Just Kitchen抓準餐飲藍海商機,上市後有哪些潛在風險?一文詳細拆解招股書

疫情期間傳統餐飲業慘澹經營,卻有創業家搶先拆解價值鏈看到商機。台灣第一家雲端廚房Just Kitchen(軒饌廚坊)四月中首先在加拿大多倫多證交(TSXV)以代號「JK」上市,預計以一股0.5加元的價格,售出15,798,795股的普通股認購權(Subscription Receipts),預計可募資7,899,398加元(約合台幣1.8億)。緊接著四月底又宣布在德國法蘭克福證券交易所(FWB)掛牌,並向美國NASDAQ的OTC場外交易市場遞件。短短幾個月內就快速出海募資,Just Kitchen究竟有何特別之處?

本文為3000字的深度分析文章,閱讀時間約為4分鐘,為讀者拆解Just Kitchen在加拿大多倫多證券交易所上市時的招股書。Just Kitchen在餐飲業的價值鏈中找到獨特商機,並有意透過快速出海成長奠定行業領導地位。招股書中也提及了多項的營運數字,可供有意切入餐飲、外送市場的業者留意。

JK logo.png
Just Kitchen Logo
圖/ Just Kitchen

延伸閱讀:台幽靈廚房赴加國上市!新創JustKitchen估值破8億,這門「中央廚房直送你家」生意為何熱?

一分鐘了解Just Kitchen

Just Kitchen成立於2019年6月,至今成立才剛滿兩年。創業起源是台灣連鎖餐飲巨頭北軒集團為旗下品牌TGI Fridays尋找中央廚房時,注意到由北美逐漸興起的「雲端廚房」模式(又稱Ghost Kitchen,幽靈廚房),在經營餐飲之外,也可善用「非黃金店面」的房地產資源,並採線上外送方式銷售餐點,因此創立了Just Kitchen。而後,北軒集團副董、現任Just Kitchen執行長Jason Chen從其他董事手中收購股份,自此公司才正式步上軌道。

雲端廚房除了將餐飲結合房地產,也藏有平台經濟「把餅做大」的商機,不但能解決傳統餐飲業自建廚房重資本的痛點,以減少約10%的地租成本;食材由雲端廚房共同準備,也可自大量採購降低進貨成本與銷售時間;而利用外送平台銷售餐點,也更便於收集消費者數據,進行菜單優化。

而未來一年,Just Kitchen設立了四大目標,包括 在港成立全資子公司、在台增設衛星廚房至22個據點、降低與Uber Eats的合作以減省目前佔營收25%的外送抽成成本、以及尋找新的合作品牌 等。

Just Kitchen未來營運目標
Just Kitchent未來目標開支。其中尋找新的合作品牌預計花費10萬加幣、香港公司建設資金50萬加幣、台灣擴點計畫108萬加幣、而開發自有訂購APP與會員忠誠計畫則將花費60萬加幣。
圖/ Just Kitchen招股書

產品特色:價值鏈整合開拓餐飲新商機

兩年之內快速崛起,Just Kitchen看見的正是價值鏈上有待整合的商機。現今雖然外送市場蓬勃,但傳統餐飲業要切入外送市場,仍不免有系統整合與內外用需求不同,服務重心有所不同等等痛點,因此「雲端廚房」所開發的正是另種商業模式—— 將餐飲業價值鏈上游高度相似的備料生產工作,集中至Just Kitchen中央廚房生產,由規模生產降低進貨與生產成本,初步料理完成後送至各地衛星廚房加工,最終經由外送平台送出 。商家顧好自身餐廳內的業務,外送方面只需坐等抽成,擴大客源之餘也減省10%以上的地租、廚具成本。

另外,「代工製作」的模式也讓Just Kitchen匯集旗下餐飲的大量數據,能透過分析消費者喜好來開發受市場歡迎的新口味,新開發的客戶忠誠度獎勵計劃(Customer Loyalty Rewards Program)也幫助增加消費者對於平台的黏著度。

將主業擴張至新市場外,Just Kitchen也思考如何複製成功經驗至周邊產業。Just Market即是產品線延伸的案例,同是透過Uber Eats的外送分銷網路,將生鮮雜貨從其中5個衛星廚房中送至消費者手中,也因為所需的設備成本與既有餐飲服務大幅重複,因此無需額外成本,預估毛利率可達50%以上。

Just Kitchen合作品牌
Just Kitchen目前有22家全資品牌、以及7間合作品牌,並仍在不斷擴張。台灣人熟悉的鬍鬚張、美式知名連鎖餐廳TGI Fridays、米其林一星「大三元酒樓」、「Orchid蘭餐廳」等,都在Just Kitchen經營的品牌名單中。
圖/ Just Kitchen上市簡報

產業趨勢:台灣客源量大、高科技適應度佳

根據The Business Research Company 報告,全球外送市場市值將從2019年的1,074.4億加幣增長至2023年的1,543.4億加幣,年複合成長率(CAGR)達11.51%。而Just Kitchen選擇台灣作為首個發展市場,看中的正是台灣人口稠密、高科技適應度佳、工資成本相較北美更低、以及餐飲業法規相對監管較低等等的優勢。招股書中也歸納出兩種外送平台經營模式:

  • Aggregators聚合平台:只負責將所有餐廳資訊集中,讓消費者快速比較餐廳、價格、評論,並由餐廳執行外送業務,例如美國第三大外送平台Grabhub。

  • New delivery新興平台:消費者同樣在一個集中的平台上訂餐,但由平台商家負責經營外送,例如台灣消費者習慣的Uber Eats、FoodPandas。好處是可為無法經營外送服務的商家開啟新市場,而平台也可透過外送業務經營其他服務。

潛在風險:擴張快速需留意潛在競爭者、海外法規風險

  • 外送夥伴合作廠商過於集中
    Just Kitchen目前合作的主要外送平台為Uber Eats,該平台的用戶使用率將會直接影響營收,因此公司未來有增加外送合作平台的計畫,也有意自行研發APP訂購平台,以獲得更多的銷售數據。

  • 潛在競爭者與同業威脅
    雲端廚房對於台灣市場來說是相對新穎的概念,但不代表日後不會有新興餐飲業、外送業者等潛在競爭者進軍該市場。另外,招股書中提及在國外發展蓬勃的雲端廚房,若對手有意進入台灣,可能威脅Just Kitchen未來業務。

JK 對手名單.png
Just Kitchen提及的競爭對手與同業名單。例如有Uber共同創辦人所投資的Cloud Kitchens、剛獲得軟銀投資的REEF Technology等,顯示雲端廚房在西方市場是相當夯的創業議題。
圖/ Just Kitchen招股書

延伸閱讀:繼多倫多之後,Just Kitchen將於德國、美國上市!為何說台灣美食出海很困難?

  • 外部市場拓展風險
    Just Kitchen在招股書中提及了海外拓展計畫,首站預計進軍離台灣較近、且自台進口食材較無限制的香港市場,預計花費50萬加幣開設全資子公司,並在當地維持與Uber Eats合作的模式,因此需要符合當地的商業與勞動法規。有了台港的成功經驗後,未來希望接著進一步進入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和泰國等冬南亞國家,並持續探索北美、歐洲市場的經營模式。

  • 利益衝突風險
    Just Kitchen的經營層擁有豐富餐飲業經驗,也可能在其他公司身兼要職,因此招股書中提及利益衝突問題,但期望未來將成立獨立董事委員會審查可能有利益衝突的案件。

經營團隊與股權分配:團隊成員背景多元,餐飲、創業兼有之

Just Kitchen有兩位經營層來自北軒集團,執行長陳星豪(Jason Chen)就是北軒餐飲集團副董,並兼任股神巴菲特午餐競標首選餐廳Smith & Wollensky的董事會成員,在餐飲業的工作經驗超過25年,而Jason的加裔背景也讓他熟悉當地的募資情形,是此次Just Kitchen遠赴加拿大上市的關鍵。營運長吳得暉(Kent Wu)則是連續創業家,過去創立的生鮮外送新創Milk & Eggs曾被美國第二大外送平台Grubhub收購。

Just Kitchen 核心團隊
Just Kitchen 核心團隊。由左至右依序為:Just Kitchen 執行董事Michael Wendel、策略長劉揚、營運長吳得暉(Kent Wu)、執行長陳星豪(Jason Chen)、行銷長游峻文、技術長林效誠、Director 黃中凱、SparkLabs Taipei 管理合夥人邱彥錡 。
圖/ Just Kitchen

而從招股書中提及的股權分配來看,在實現此次募資的股份認購權後,Just Kitchen經營層內最大股東仍是創辦人兼執行長的Jason,且股權仍有高比例集中於經營團隊手中。另外值得留意的是,此次上市所開放認購的不是一般股份,而是暫由第三方託管的普通股認股權(Subscription Receipts),公司需要符合多倫多交易所的一定條件下,投資人才能執行股份認購權。

Just Kitchen認股權實現後股權分配
Just Kitchen認股權實現後股權分配,創業小聚重製。
圖/ Just Kitchen招股書

財務表現:營收亮眼,如何收斂淨利缺口是成長關鍵

Just Kitchen損益表
Just Kitchen損益表,圖中金額以加幣計。
圖/ Just Kitchen Condensed Consolidated Interim Financial Statements

從損益表來看,Just Kitchen成長相當快速,今年第一季相較去年同期營收(Food and Beverage Sales)就成長1,642%。但快速成長的代價背後是高額的營運費、管銷費與研發費,儘管淨損失的成長幅度小於營收成長,但Just Kitchen恐仍面臨虧損如何盡快收斂的問題,未來幾年的表現是否能轉虧為盈,值得留意。

Just Kitchen資產負債表
Just Kitchen資產負債表,圖中金額以加幣計。近一年資產負債表相較去年膨脹約多3倍。
圖/ Just Kitchen Condensed Consolidated Interim Financial Statements
Just Kitchen 現金流量變化
Just Kitchen現金流量變化,圖中金額以加幣計。目前現金流仍大量倚靠融資支撐。
圖/ Just Kitchen Condensed Consolidated Interim Financ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其上市簡報中的營運數據,Just Kitchen每一個衛星廚房一天可收到平均約250個訂單,為最大容量之6至8成,而每份訂單平均消費額約為15加幣(約為台幣330元)。每間衛星店年營收約3,000萬元台幣,營運淨利為營收的15-20%,約合為600萬元台幣。

Just Kitchen重要營運數據
Just Kitchen重要營運數據。
圖/ Just Kitchen重要營運數據

延伸閱讀:疫情再起,餐飲創業者的下一步創新:雲端廚房會是解方嗎?

Take Aways

雲端廚房是現今餐飲界最夯的話題之一,而Just Kitchen在價值鏈中的確找到一個台灣境內競爭對手仍相對較少的位置,營收的快速增長亦證明其發展潛力。然而一旦潛在競爭者進入將造成極大風險,例如假設有平台業者不再與Just Kitchen合作,而是自己進軍餐飲製作市場,則Just Kitchen合作該如何相抗衡。

另外,Just Kitchen的擴展步調頗快,或許是想要搶先成為行業領導者,但同步快速的海外擴張計畫是否能成功,也非常考驗領導者與執行團隊的能力。

本文授權轉載自:創業小聚

責任編輯:文潔琳、錢玉紘

關鍵字: #IPO #餐飲產業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突破摩爾定律極限!台灣奈微光用矽光子技術打造「會聞的晶片」,開創感測新藍海
突破摩爾定律極限!台灣奈微光用矽光子技術打造「會聞的晶片」,開創感測新藍海

在後摩爾定律時代,台灣奈微光不僅是開發出一款新晶片,更在於證明了創新不必只沿著摩爾定律持續追求製程極限,採取橫向發展同樣能找到市場著力點,台灣奈微光正運用 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製程,打造出全球少見、能「嗅聞」世界的感測平台,這場從臺大實驗室技術啟程的冒險,正讓臺灣半導體產業看見另一條通往未來的道路。

跨足大健康與車用,奈微光用矽光子打造感測新藍圖

台灣奈微光所研發的矽光子感測晶片樣品,針對多波段應用所設計的多樣化解決方案。
台灣奈微光所研發的矽光子感測晶片樣品,針對多波段應用所設計的多樣化解決方案。
圖/ 數位時代

正當全球半導體產業競相投入奈米級製程競賽,追求更小、更快的晶片時,台灣奈微光卻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我們的核心技術就在於光子 IC 設計。」台灣奈微光董事邱俊榮說明,他們所做的是「光的晶片」,與傳統專注於電子電路的 IC 完全不同。

長久以來,市場上若要製造中長波紅外光的光源,普遍會採用化合物半導體。然而,化合物半導體不僅成本高、良率較低,且在光譜調控上存在不少挑戰,台灣奈微光則突破性地利用 CMOS製程,直接從矽基底打造出中長波紅外光光源,顛覆了以往的作法。

邱俊榮強調,這都要歸功於臺灣半導體 CMOS 製程的高度成熟與優異良率,讓台灣奈微光能在成本上取得絕對競爭力,打破中長波紅外光技術高昂的門檻。「我們是透過 CMOS的半導體製程設備,把晶片延伸到矽光子光源與矽光子感測器。」他指出,「這就是台灣奈微光最核心的差異化。」台灣奈微光的矽光子技術,也催生出最具顛覆性的應用──微量氣體的連續偵測。傳統上,偵測微量氣體多依賴大型設備,或是藉由薄膜與電化學感測器,體積龐大、造價不菲,且難以持續監測,必須等待薄膜變化才能得到數據,台灣奈微光則運用中長波紅外光,透過氣體吸收特定波長時產生的能量變化,實現即時且連續的濃度偵測。

在應用面,台灣奈微光鎖定「大健康」與「汽車」兩大領域:希望未來能將這項技術導入智慧衣等穿戴裝置,持續監控呼吸與體內氣體變化,也可應用於電動車市場,偵測鋰電池異常釋放的氣體,為車輛安全嚴格把關。

挑戰摩爾定律侷限橫向創新,打開感測市場新局

台灣奈微光持續以矽光子技術挑戰摩爾定律的侷限,開創感測市場新局,展現臺灣半導體橫向創新的實力與決心。
台灣奈微光持續以矽光子技術挑戰摩爾定律的侷限,開創感測市場新局,展現臺灣半導體橫向創新的實力與決心。
圖/ 數位時代

這項突破性的感測能力,也展現出台灣奈微光對半導體產業發展脈絡的深刻洞察,傳統的半導體產業長期依循摩爾定律,追求單位面積內電晶體數量的極大化,也就是線寬持續縮小、功能不斷堆疊,屬於典型的「縱深式」發展,然而,隨著製程推進至1奈米世代,單台曝光機設備高達4億美元,資本支出急遽膨脹,物理極限與成本效益成為產業面臨的重大挑戰。

台灣奈微光選擇另闢蹊徑,他們將半導體製程的應用「橫向」擴展。邱俊榮指出,即便在傳統 IC 領域中,微米級製程線寬早已鮮少被提及,但在感測器等應用領域依然蘊藏廣大潛力,台灣奈微光正是運用這些「尚未被徹底開發」的微米級製程,結合自家的矽光子技術,開發出光源與感測器晶片,創造全新的應用價值,這意味著,臺灣半導體產業不只在奈米級製程領域具備領先地位,還能進一步將既有資產延伸至更多元的應用場景,而不必一味追逐最先進的製程節點。

「我們不是照著摩爾定律的方向往下挖掘,而是打開另一種可能,只要做一些物理上的調整,就能產生中長波的光源,還能偵測中長波紅外光,甚至在同一顆晶片上就可同時偵測到紫外光。」邱俊榮強調,這正是對半導體生命週期的延伸。他也提到,台灣奈微光的目標並非爭奪市場,而是藉由技術替換,協助既有產品升級、實現價值加值(value-add)。

不過,若要讓這項劃時代的光感測技術真正落地並普及至廣大市場,仍需面對商業化與規模量產的多重挑戰。為了推動晶片功能從單一走向多元,並提升其多波段的精確調控能力,台灣奈微光申請了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所推動的「驅動國內 IC 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稱晶創IC補助計畫),期望加速技術成熟與市場部署。

AI時代新戰局,台灣奈微光技術應用的無限可能

此計畫的核心目標,是讓單一晶片實現「多波段(multi-band)有效控制的微分辨識」。過去,台灣奈微光所開發的晶片多以單一功能為主,而透過晶創 IC 補助計畫的資源,將協助他們推進晶片功能的多元化。

這項技術的挑戰,在於如何精準控制多個光譜的發射。邱俊榮形容,以前的設計就像一次將所有光譜全部釋放,現在則能做到「要A動、BC不動」或「C動、AB不動」等更細膩的調控,要達成這種「誰要動、誰不動」的精準控制,必須增添新的光罩設計與更複雜的驅動機制,雖然這意味著更高的開發成本,但能顯著簡化後端機構,加速產品量產與推向市場的進程。

台灣奈微光預計在2026年6月前完成這項技術開發進入投片階段。儘管從投片到實際市場落地仍需時間,但他們已開始與紡織、電動車鋰電池、半導體廠房氣體偵測等產業客戶溝通布局,力求縮短市場開發週期。同時,在迎接AI的時代,數據品質與廣度更是關鍵。邱俊榮認為,台灣奈微光的矽光子感測技術,能為AI提供更精確、即時與連續的數據。透過晶片同時測量多種身體參數並實現每秒連續偵測,將提供豐富且精準的「身體密碼」數據,不僅能協助AI進行更深入的演算找出過去未能捕捉的變化規律,更將賦能AI在大健康等領域做出巨大貢獻。

目前,台灣奈微光正積極與半導體廠房氣體偵測廠商、大健康品牌客戶及跨產業夥伴合作。展望未來,台灣奈微光不僅要透過晶創IC補助計畫將晶片功能多元化,更將持續深化技術,證明台灣半導體產業不只在極限製程上領先,更能橫向開拓無限的市場潛力,為全球帶來前所未有的感測應用突破。

|企業小檔案|
● 企業名稱:台灣奈微光
● 董事長:張坤昱
● 核心技術:CMOS製程的先進矽光子光源晶片模組與感測晶片模組
● 資本額:新臺幣4.5億元

|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介|
在行政院「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政策架構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透過推動「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實質政策補助,引導業者往AI、高效能運算、車用或新興應用等高值化領域之「16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或「具國際高度信任之優勢、特殊領域」布局,以避開中國大陸在成熟製程之低價競爭,並提升我國IC設計產業價值與國際競爭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