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防疫中心直播聽到的都是確診人數、案例足跡等令人焦慮煩躁的新聞。當政府宣布進入三級警戒時,企業應變措施顯得相對急迫與重要。居家 / 異地辦公、客戶需求、產線製造等急需面對的問題,企業應該要如何面對這波長期抗戰?
從2020年開始因為疫情的蔓延,讓世界各國的企業都正視到數位創新轉型是一件必須被重視的企業議題,初期影響最劇的歐美國家,經過一年多的產業型態翻盤與修正,目前普遍已找到平衡。反之,過去台灣維持著平穩的狀態下,雖因應國際政策與國外客戶的需求改變工作模式,但整體產業環境仍是慢了點。這陣子從華航富諾特再到萬華茶室「人與人的連結」,疫情爆發後進入二級、三級警戒,讓許多仍在觀望的企業意識到再不進行數位轉型,就真的等著被市場趨勢中淘汰。
「不轉型,就等死」是全球企業界流行很久很久的一句話,但根據資策會去年的統計,台灣近半的產業都尚未進行數位創新轉型,在四面八方而來的衝擊下,對數位涵量不足的傳統產業,如:製造業、服務業、零售業及文創業都是一種打擊。傳統產業之所以能夠屹立不搖數十載,在於擁有優秀的技術與專業的思維,每一個傳產老闆都是產業一等一的高手,知道需要進步也願意投資,卻容易在數位化、創新轉型上跌跤,關鍵在於思維必須也要跟著轉型。
轉型4步驟
根據多年觀察企業轉型的過程與結果,可以依據幾個面向做為轉型的思考步驟。首先,「凡事起於思維,開始即決定結局」思維是一間公司能否轉型成功的第一要素,若只是想解決眼前問題,未納入公司發展藍圖、佈局未來,那轉型永遠只會是嘴上說說。
第二,「商業模式」的轉變,當企業開始關注世界潮流,思考公司具有的競爭優勢結合數位工具、雲端平台等,能夠創新服務的模式就大幅增加,也會發展出突破想像的商業模式。過往,欣賞藝術家作品都會到藝廊、博物館參觀,買賣藝術品也會在實體展會上進行,獲取的藝術品認證則是實體證書,而現在新興的NFT打破了以往的認證模式,以區塊鏈把證明數位化。
第三,「運營改善」為企業內部執行時,需要重點花費心力、人力的階段,透過數位工具提升企業內部的工作流程、增加效率、降低人力成本的消耗。舉例來說,紡織業數位賦能後,將40年布廠設計樣式的轉換成辨識引擎,開發出以布找布的app,創造新的通路價值,直接連接中小型設計師,不僅提升效率更增加銷售通路,此案例更榮獲未來商務大獎的肯定。
第四,「客戶服務體驗」則是數位化後頗重要的一點,透過數位工具評估及推算出客戶的需求,以達成客戶最終良好的使用體驗。香港地產私募基金透過數位賦能策略發展出租約管理平台的雲端服務Macrolio,一年省掉300萬人事費用,還能避免忘掉收租和忘了出租房產而短收租金,這個轉型同時減少支出,拓增營收,更成為一個可營運的商業模式應用提供給同產業使用。
小結
「未來的企業都是數位企業」許多企業新生代特別重視數位轉型,但傳統產業卻還在躊躇著。數位創新轉型已經不僅是一個點的專案,而是橫跨點、線、面的企業發展策略,數位的內容太過無邊無際,若缺少企業策略藍圖是會走不遠、看不見的。換句話說,適切的數位人才須擁有豐富的經驗與宏觀的眼界,才能夠幫企業制訂長遠的數位策略,而企業要自己培養人太過困難,請專家又太貴,這時候外部數位長的模式就顯得親切許多。
是否能夠因應時勢、全球潮流下適時適切的進行數位轉型,端看於企業老闆的心臟強度與思維的改變,沒有一個老闆不努力,但當未來的企業都是以數位作為競爭的武器時,各種新的數位技術加上新的商業模式就足以打趴對手。
凡事起於思維,產業你準備好了嗎?
責任編輯:郭昱彣、陳建鈞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