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儘管面臨遭美國科技封鎖、晶片快斷供的壓力,但依然持續佈局5G。在MWC期間,華為常務董事、營運商BG總裁丁耘於29日發表演說,聚焦在華為於5G的佈局和趨勢觀察。他在開場表示,ICT產業的創新已超越了電信產業本身,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關鍵引擎,「特別是5G的持續創新,將為全球經濟、ICT產業發展、電信營運商帶來更多價值。」
丁耘表示,疫情新常態下,數位經濟正在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驅動力,ICT基礎設施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他提出華為研究,指出中國和韓國的推廣5G速度是4G的20倍,中國國內市場用戶也已達到3.9億。
丁耘指出,在5G發展更快的國家,也因為擁有更好的數位基礎設施,電信營運商的收入成長更快。以中國為例,在不到18個月的時間裡,就已部署了超過82萬個5G基站,中國營運商今年第一季度實現了收入成長6.5%的成績。且由第三方預測,在5G驅動下,快速發展的ICT基礎設施,將為中國在未來5年創造1.9萬億歐元的經濟成長,韓國和歐洲也將產生相似成長。
不只面向消費者,華為的野心更在5GtoB市場
丁耘表示,對於5G,當前營運商的主要目標是透過網路部署、市場拓展和營運優化的創新,在消費者、家庭和產業三個關鍵市場實現成功,「在消費者領域,5G不僅僅意味著更快的速度,也意味著新的體驗和新的價值,一些先行的營運商已經取得初步的商業成功。」
「5G可能很難產生殺手級應用程式,但絕對可以提供殺手級體驗。」丁耘表示營運商要在5GtoC(面對消費者)的市場取得成功,第一步無疑是加快5G部署,透過對高價值區域、關鍵場景和潛在用戶的精準洞察,實現精準網路規劃和精準投資。第二步是更快的5G用戶移轉,最後一步則是建立靈活彈性的定價模型。
至於在5GtoB(面對企業)上,華為又有什麼策略?丁耘表示,華為已經聯合營運商、合作夥伴和企業用戶,在鋼鐵產業率先導入了5GtoB平台解决方案,實現標準化和快速複製,例如轉鋼自動化、AR遠程協助裝配、鋼表質檢等工作,都可透過5G助力達成。
他總結出數據,目前5GtoB目前已在鋼鐵、礦山等20多個產業的1,000多個項目被應用,能達到安全、高效的生產,現已進入商用案例規模複製的階段。丁耘認為,從中國營運商的經驗中,5GtoB的成功取決於三大思考:
一、營運商應該思考需求性、可負擔性、可複製性和技術可行性這四個因素來選擇目標產業。
二、營運商可以作為網絡提供商提供連接的服務,也可以作為雲服務提供商等不同的角色,需要清楚定義自身的角色,並搭配不同的技能組合,帶來不同的商業價值。
三、最後,設計創新的商業模式,則是大規模複製5GtoB是否能成功的關鍵。
「5G的商業成功,首先必須要建設一張能夠提供最佳體驗的5G網路,這也是華為持續創新的方向。」丁耘表示,在此次MWC期間,華為也推出Massive MIMO(巨量天線)的新產品64T64R;單個模組重量僅19公斤,也只需一個人安裝、單手搬運,大大提升了營運商網路部署的效率。同時,華為也推出了商用光纖交叉連接設備,據說只需要一個子架,就能取代過去9台傳統機櫃,容量也提升4倍、功能降低95%。
5G固定無線網路應用急速成長
在疫情驅使下,家庭的網路的頻寬需求也高速成長,丁耘表示,尤其5G固定無線存取網路(FWA)因擁有快速部署、免接觸維護的特點,在此潮流中更具優勢。他進一步舉例,中東有一家營運商就將FWA作為重要的5G應用場景來拓展,也取得了顯著的商業成功。
若以調研機構提供的數據來看,丁耘此言不虛。全球技術市場技術諮詢公司ABI Research就預測,2021年全球5G FWA客戶終端設備(CPE)出貨量將超過400萬台,到了2025年,將躍升至1,170萬台,並以48%的複合年增率持續成長。
責任編輯:蕭閔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