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電動巴士數量超越柴油車!減碳巨浪下,車王電子如何讓台灣供應鏈走出海外?
2025年電動巴士數量超越柴油車!減碳巨浪下,車王電子如何讓台灣供應鏈走出海外?

交通部預計在未來10年推動全台市區公車全面採用電動巴士。磨劍10年總算衝到這波浪頭上的車王電子,如何抓住這波減碳大勢?他又如何攜手上下游,一起開拓國際市場?車王電董事長蔡裕慶在天下經濟論壇(CWEF)分享背後思考。以下是演講摘要:

我印象很深刻,2011年有批從荷蘭來的客人到台中參訪,他望著台灣的天空說,「好高啊!」曾幾何時,我們的天空卻因為空污,變得不高了。

目前台灣排碳有兩成來自交通車輛,這也是為什麼要發展電動巴士,不只是環保問題、經濟問題,更是政治議題。

在2019、2020年我兼任經濟部顧問期間,曾積極向政府推薦,台灣車輛產業發展應該採用「跳躍式」戰略,也就是推動電動巴士作為台灣發展的主軸。

這幾年全球各大車廠都動作頻頻。6月底,美國傳統車輛業者宣布,到2025年,要投資350億美元生產純電動車;德國車廠福斯集團(Volkswagen Group)本週才剛宣布,在2030年以前,超過一半的車輛銷售要轉為電動車,我認為這樣的數字都還是保守的。

目前全球約有1,700萬輛巴士,每年生產50幾萬輛新車;相比之下,全球只有54萬輛電動巴士,超過九成的新車都在中國生產,電動巴士的市場佔有率還是非常低,成長空間很大。

不管是電動車或電動巴士產業,除了車輛有製造供應鏈,本身就是平台經濟,可以延伸出很多生態系。

走過10年撞牆期,準備爆發成長

很多人以為,台灣的電動巴士都來自中國,這是錯的。 我們推出的第一部電動巴士2011年已經上路,預計到今年底前,推向市場運行的電動巴士會超過200部

這10年走得跌跌撞撞,不管是供應鏈、技術或在政策上都有挑戰。我看到使用者因為技術或成本,對電動巴士有很大質疑,又或者因為業者的維修老師傅不知道怎麼去修電動巴士,有所怯步。

但政府也有積極策略,透過補助方案,鼓勵業者去嘗試。以今天的推動狀況來看, 我預計之後只要花1年,就可以超越未來10年的發展速度 。2025年,電動巴士的使用數量,絕對遠遠超過柴油車。

台北電動巴士
圖/ 華德動能

延伸閱讀:走出高鐵就能搭無人巴士!白天也能開、跟汽機車共用道路,它是怎麼做到的?

過去10年,我們在整車、車身、底盤傳動、車輛控制、電池動力等五大系統內,絕大部份都已經完成國產化。華德動能也是台灣唯一以電動巴士取得交通部VSCC(車安中心)的自主開發設計資格。

我們目前也推動電動巴士的電動化、聯網化、自駕化、服務與共享。例如我們不只賣巴士給台北市,也賣整體解決方案(total solution),透過物聯網管理電網、車聯網在雲端管理車況。

又或者像5年前,我們就結合物聯網、智慧化,讓電動巴士可以和旅館酒店連結,你上了巴士就可以check in,就算是堵車,也可以在巴士上開會。

除此之外,我們也思考,透過租賃電能、電池服務,進行綠色載具金融。 在未來,製造巴士的業者能擁有碳權,之後的碳交易、綠色金融也是很重要的發展

台灣業者要思考如何整合、一起出海

如果打開全球自駕車企業的關聯圖,你會發現裡面有車廠、有科技企業、有投資公司,相當複雜,台灣企業在這場全球佈局中,該怎麼辦?

我認為台灣在技術、基礎建設上有一定能力,應該思考如何整合,成為系統整合商後再輸出。

例如在服務模式上,我們現在不只輸出整車、底盤,過去幾年,也推動Technology Transfer and Partnership(TTP)模式。由於各國對新能源、電動車都有本土化的需求,除了輸出關鍵零組件,我們也持續技轉給當地業者,而不是到各地去設廠。

目前台灣電動車產業的強項在 軟體、核心關鍵零組件和半導體 ,未來電動車更重要的是走向智慧化,還有很多可以發展。

台灣業者可以採取更開放的態度,讓國外業者到台灣來學習,我們去技轉、去協助對方成為當地的電動車公司。保持開放,才有辦法讓世界走向台灣,讓台灣的技術和供應鏈走向全球。

本文授權轉載自:天下雜誌

責任編輯:文潔琳、錢玉紘

關鍵字: #電動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