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乘高鐵一路南下,步出新竹高鐵站,無論是出差洽公,或是周末來走走,未來有機會搭乘自駕小巴,直接接駁到市中心。
自駕車要能過落地,必須經過不斷的實驗、測試累積經驗,台灣交通人車混流、車種多元、車流密度高,經濟部從2019年開始,核准了九個「無人載具科技創新實驗計畫」,從北到南、從無人車到無人船通通都有,鼓勵無人載具科技、服務及營運模式之創新實驗,總計帶動投資估約3.5億元。
經濟部今(12)日公開位於新竹的自駕小巴測試成果,這條路線在初期,會從新竹高鐵站往返喜來登飯店,第二階段會從高鐵站延伸到莊敬北路,提供高鐵站到竹北市區之間的接駁服務。
從兩大特色,看新竹高鐵無人小巴
無論是台北市信義路的無人小巴,或是高雄愛河的無人太陽能船,關心自駕技術發展的讀者,這幾年應該也都耳聞不少這類的測試,究竟這次由工研院申請,在新竹測試的高鐵接駁無人小巴,跟其他的測試案件有什麼差異呢?
工研院技術人員受訪表示,目前的實驗案中,多數都是在封閉或半封閉的場域測試,以關注度較高的台北市信義路無人小巴為例,只會開在信義路上的公車專用道,而且只會在夜間運轉。
這次新竹的測試案非常不同,首先,高鐵站到竹北市中心的這條路線,本來就有客運公司「科技之星」負責營運,未來預計會把每天的六個班次,換成無人小巴營運;第二,這款無人小巴會在白天的時段,於真實的道路上行駛,而非專用道或是半封閉場域,路上同時會有一般的汽車、機車共同行駛。
《數位時代》先前專訪台北市資訊局長呂新科,他表示,北市的「夜間自駕巴士測試」計畫,是採開放一般民眾免費申請的方式搭乘,申請的市民大多是對新科技感興趣的人;新竹的無人小巴不需要申請,工研院人員表示,因為這條行車路線是本來就存在的路線,預期民眾搭乘的意願會比較高。
工研院副院長張培仁表示,目前無人小巴還在 PoC(概念驗證)階段,從現在到七月為止,會先在每天晚間10點到凌晨1點,做不載客的測試。預計今年八月開始,就會開始在白天正式載客,初期開放免費搭乘,考慮明年三月起開始收費,票價比照原本客運業者的標準。
這將會是台灣第一個,市區開放混合道路的實驗測試路線,對智慧交通運輸的發展,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希望未來可以發展成市區公車的一環,解決司機員短缺、公共運輸量能不足等問題。
四年時間研發,軟硬體設備幾乎都是國產
這次由工研院申請的「新竹縣高鐵自駕車接駁服務計畫」,除了凌華科技工業電腦採用的NVIDIA 晶片,以及車上配的三顆光達(LiDar)外,其他軟硬體設備都是國產的。
例如:工研院負責研發自駕感知次系統、華德動能負責造車、車王電子負責系統整合(充電、儲電、電信)、科技之星負責車兩營運等。
工研院花了四年的時間,研發「自駕感知次系統、決策控制、智慧路口」等系統,經濟部技術處處長邱求慧表示,這次的實驗有三大特色。
首先是「運行道路大突破」,這是全台第一條市區開放混合道路自駕商轉營運路線,在汽機車混合車流之市區開放道路進行測試,提高運算系統處理人、車、路等資訊複雜度,相較現行許多在郊區或是市區公車專用道,更貼近台灣獨特的汽機車複雜交通環境。
第二是「智慧防撞大視野」,小巴搭載工研院研發的iRoadsafe車聯網技術,結合路側系統整合通訊、感測器與交通號誌、設施等資訊,宛如上帝的視野,能減少駕駛盲點、提升運行安全性,這項技術曾獲得2019年美國愛迪生獎Edison Awards及ITS世界大會產業成就獎。
最後是「智慧候車亭大連結」,乘客可在候車亭掌握班次資訊,還新增雙向資訊溝通,行控中心透過安裝在智慧候車亭的攝影機,能隨時偵測候車人流,因應候車需求即時調配班次,掌握自駕電動巴士行車路徑等。
過去,較少看到直接跟客運業者合作無人車實驗,科技之星董事長陳志鴻表示,會投入自駕巴士發展,是因為想深化在地化發展,「車內配置了乘客服務及遠端服務等即時車聯網系統,期望能帶動新的營運商業模式,並提供民眾通勤、外地商旅與觀光客接駁等更多元的服務。」
車王電子暨華德動能董事長蔡裕慶則分析,早在5年前電動巴士發展初期,車王電子就開始投資華德動能,同時評估國內外資源以引進自駕巴士技術,最後跟工研院合作發展無人自駕電動巴士,此外,車王電子也有巴士營運生態系整合技術,這次的實驗,是將過去累積的基本功,邁向落地實施的關鍵一步。
責任編輯:錢玉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