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併購NHOA不只為了賺錢,更希望東、西方的科技可以合作,」台泥董事長張安平如此說道。
在完成以1.32億歐元(約新台幣44.7億元)併購義大利儲能公司ENGIE EPS(台泥已更名為NHOA),26日人在義大利米蘭的張安平,首度與台灣媒體進行跨國視訊交流,搭上歐盟近期通過的氣候變遷計畫「Fit for 55」一系列能源政策,張安平看好,在未來兩年內歐洲將加速電動化,特別是南歐有龐大的市場機會,訂定NHOA在2030年南歐充電市佔上看15%的目標。
搶進南歐電動車充電市場,2025年設1,500座快充站
為展現台泥拓展新能源的企圖心,在併購NHOA後,訂定全球儲能設備裝置容量增至1.7GWh、電動車充電樁產能至每周15,000台的目標。由於NHOA總部位於義大利北部的米蘭,南歐視為重要戰略市場,將搶下南歐最大電動車雙向快充電網龍頭寶座。
張安平分析,歐洲市場分為北歐、南歐兩塊,相較德國、比利時等電動車市場較為成熟,南歐還在起步階段。根據NHOA委託麥肯錫顧問公司內部研究,2030年南歐對於電動車與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的需求將以26倍速的速度快速增加至1,300萬台,未來南歐地區如義大利、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等地的快充基礎建設及快充站的營運需求將隨之大量增長。
由於NHOA已與全球第四大車廠Stellantis簽署合作備忘錄,成立合資公司Free2Move eSolutions。未來Stellantis旗下品牌電動車瞄準歐洲市場,NHOA將為Stellantis電動車車主建立「Atlante快充站網絡」,第一階段預計在2025年在南歐地區建立1,500座快充站、第二階段在2030年建立9,000座快充站。未來NHOA也會在台灣及其他亞洲國家建立電動車快充站,將南歐模式複製到北美的電動車快充市場。
預期未來10年,NHOA旗下「儲能」、「eMobility」、「Atlante」三條事業線的業務金額將大幅成長,其中新增的「Atlante」事業處主導南歐發展計畫,Atlante將投入南歐最大電動車雙向快充電網,並透過儲能打造最大虛擬電廠,發揮NHOA在電力管理上的強項。
同時,台灣已成立子公司台泥儲能科技(NHOA TCC),是國內唯一具有建置長效型、大型儲能系統的公司,提供《用電大戶》解決方案,張安平相信,「儲能也是綠電,能源產生後,若不好好用它就是浪費。」
台灣現有的儲能櫃,單座約是1.5-2MWh,台泥併購NHOA後的技術可達5.3-6MWh,單位體積容量增加三倍,效能大幅提升。
談併購NHOA初心,張安平:把儲能、綠電往前推進
除了談數字、併購效益外,張安平也透露砸44億元併購NHOA的初心,「台泥切入儲能,絕對不是只為了賺錢,我認為是東、西方的科技可以合併,一起幫地球往前走。」NHOA內部有50到60位博士學位人才,台泥本身對新能源也有想法,雙方可以共同把儲能、綠電技術往前推進。
台泥總經理李鐘培則透露,台泥早在一年前研究要自建儲能事業或透過併購方式,當時評估自建團隊需花上5年時間,投資成本更是併購NHOA的3.5倍,看準NHOA在軟體、充電樁、電池技術領先優勢,台泥希望透過併購補足技術時效性問題,目前已規劃5種產品。
加上全球各地森林大火、洪水等極端氣候,氣候變遷已危及人類的生存環境,張安平有感而發,「二氧化碳排放就是21世紀的大洪水,」如同聖經記載的大洪水與諾亞方舟的故事,即便是現在很多人都未認知到碳排放的嚴重性,但他希望台泥能夠從現在起幫地球建造「諾亞方舟」,這也是ENGIE EPS更名為NHOA(New HOrizons Ahead)背後意涵,NHOA取自諾亞方舟中的諾亞人名(NOAH),雖然拼法不同、但發音相同,是帶領人類走出災難的關鍵角色。
身為排碳大戶的台泥也宣示2050年邁向碳中和,對於這個遠大目標,今年70歲的張安平看得務實,「講2050年碳中和的人,包含我在內可能到時已經不在了,但我不願意講不負責任的話;能做多少,盡力做多少,NHOA是台泥的第一步。」
張安平期待,透過台泥拋磚引玉,促使台灣產業都能往這個方面投資,唯有科技的進步與投資才有可能解決溫室氣體減量,他呼籲,「經營者不要只看數據,應多花時間多思考,如何到了2050年,地球還可以承受70億至80億人的生存。」
責任編輯:蕭閔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