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晶片荒顛覆電動車供應鏈!福斯集團總裁:掌握兩大關鍵才能彎道超車
一場晶片荒顛覆電動車供應鏈!福斯集團總裁:掌握兩大關鍵才能彎道超車

電動車可說是未來10年最具爆發性的產業之一,《勤業眾信》預估,全球電動車總銷量將從2020年的250萬輛,成長到2030年達到3,110萬輛。德國的福斯集團身為全球汽車龍頭,旗下的奧迪、保時捷等品牌都順應這股熱潮,在全球市場推出量產的電動車產品。

對所有國家或是品牌來說,電動車技術的發展,攸關未來10年競爭力,特別是在電池、充電這兩項關鍵挑戰上。

挑戰一:電池技術成關鍵

今年7月,福斯集團在線上媒體活動指出,目標在2030年,燃油車、電動車款,與軟體服務獲利將持平,並在 2040 年達到全部生產電動車的目標。

福斯集團暨台灣奧迪總裁Matthias Schepers,在今(28)日登場的《未來商務線上年會》中提到,今年第一季,福斯集團交車佔比中,電動車達2.5%。「做出以電力驅動的汽車」這個目標相當明確,Matthias Schepers認為,這不單是集團推出新的產品,而是「整個生態系、供應鏈都要動起來。」

Matthias Schepers
福斯集團暨台灣奧迪總裁Matthias Schepers認為,電動車的發展,是整個生態系、供應鏈都要一起改變。
圖/ VOLKSWAGEN GROUP

不過,全球各國因應疫情所採取的封城、分流工作等措施,導致全球供應鏈出現供貨不及、貨物塞在港口等狀況。汽車產業受到的影響特別深,尤其隨著電動車需求增加,車用晶片、電池的短缺,影響了車廠的生產進度。

今年以來,包括特斯拉、小鵬、蔚來等電動車大廠,都提到了同一件事情——電池荒,這也將成為2021年下半年電動車產業的大挑戰。

扮演動力核心的「電池」是維持電動車競爭優勢的關鍵。就成本結構來看,光是電池就占了30~35%,其次是驅動系統20~25%,也就是說超過三分之一的電動車成本,來自於動力電池。

去年二月,奧迪暫停比利時工廠生產電動車e-tron,官方當時解釋是出於「供應鏈問題」,但未細部說明原因,業界推測可能是因為負責供應電池的 LG 化學供貨出現狀況;捷豹(Jaguar)同樣也因為電池供貨出現問題,導致電動車I-PACE面臨停產。

根據全球新興能源市場調查機構SNE Research預測,全球電動車電池的需求,2023年會達到406千兆瓦時(GWH),但是電池供應預計只有335千兆瓦時(GWH),落差約有約18%,而到了2025年,落差恐怕將擴大到約40%。

可以想見,電池資源的爭奪,將成為競爭關鍵,車廠必須找出解方,才能缺保經營沒問題。

Matthias Schepers就談到,在燃油車時代,許多零組件都是分配給不同的供應商生產製造,在電動車時代,關鍵技術需要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像以前都分出去,「汽車的供應鏈也正在改變。」

今年三月,奧迪執行長杜斯曼(Markus Duesmann)就說,預計在2023年,要在歐洲建造六座電池工廠,還要投資資120億歐元,研發新能源產品。福斯集團也預估,到了2030年,電池、充電技術,將會是集團新事業的兩大技術重點。

自己做電池,除了可以進一步壓低汽車製造成本,也能把關鍵技術握在手中,確保生產、供貨順利。

挑戰二:電動車要普及,充電規格先統一

台灣是非常適合推廣電動車的國家,Matthias Schepers認為,理由包括台灣城鄉距離短、人民對新科技接受度高,以及基礎建設佈建容易等。

電動車的普及需要靠建造新的充電設備,用戶的習慣也要改變,「這需要充電站相關業者、政府、電動車廠彼此合作。」Matthias Schepers說。

目前國際上,電動車快充規格,包括:特斯拉自有規格 (Tesla Proprietary Connector, TPC)、日規CHAdeMo、歐美紐澳常用的通用規格CCS1/CCS2以及中國大陸的GB/T。

規格五花八門,公共的快充站如果要能滿足多數人需求,勢必需要制定一個通用的規格,工研院最近就聯合50家充電廠商,建議政府採用歐美常用的快充規格「CCS1」(Combined Charging System 1),預計未來台灣的公共快充,也會採用此規格。

Audi
電動車需要靠電力才能運作,因此需要建造新的充電設備,用戶的習慣也要改變,「這需要充電站相關業者、政府、電動車廠彼此合作。」Matthias Schepers說。
圖/ Audi

「我們認為這是正確的事情,太多標準的話,消費者會很困惑,因此政府的投入非常重要。」Matthias Schepers說。

但是只靠政府的力量,充電站再怎麼蓋都蓋不夠,業者的投入,也能讓充電環境更友善。奧迪目前開放自家的快充站點,不限廠牌與車種,只要是採用CCS1規格的電動車都可以來充,是目前全台唯一這麼做的車廠。

「雖然充電是要收費的,卻可以把快充站變成如加油站一樣便利,」Matthias Schepers認為,透過政府與民間的相互合作,才能讓台灣充電基礎設施,大步邁進。

責任編輯:錢玉紘

最新7月號雜誌《零碳新賽局》馬上購:傳送門
「電子雜誌」輕鬆讀:傳送門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一個帳戶整合所有投資金流:永豐金資金管理帳戶,打造新世代「投資錢包」
一個帳戶整合所有投資金流:永豐金資金管理帳戶,打造新世代「投資錢包」

在台灣,投資的第一步往往不是研究市場,而是跑流程。投資人首先要開立證券戶,過程中還得額外申辦一個銀行帳戶作為交割戶,如果同時往來多家券商或涉獵不同金融商品,手上的交割戶就會越開越多,久而久之,資金與投資收益被分散在不同帳戶,不只增加管理難度,一旦忙碌忘了轉帳、交割戶餘額不足,還可能面臨違約交割的風險。

這套交割制度雖然保障了交易安全,卻也讓不少投資人覺得進場門檻比想像中更繁複,投資體驗因此大打折扣。永豐金證券總經理蘇威嘉表示:「永豐金證券很早就觀察到這個市場痛點,在『分戶帳』服務上路後,我們看到一個能夠改善流程痛點、讓投資管理更有效率的機會。」

為此,永豐金證券推出「資金管理帳戶」,以「投資錢包」的概念重新整合投資人的金流,讓投資人透過單一帳戶即可掌握各項投資的資金流入與收益,不必在多個交割戶之間切換,讓投資管理變得更直覺、更便利,也讓投資績效更容易被看見。

創新1》開證券戶不必再加開銀行戶

蘇威嘉進一步說明,資金管理帳戶為傳統證券交易流程帶來三個創新,其中最核心的一點,就是讓投資人能夠直接使用自己原有的銀行帳戶作為交割戶。

目前永豐金證券已串接25家銀行,投資人可以從中選擇慣用帳戶進行綁定,而且整個綁定流程都能透過手機App完成。對於新手投資人而言,開立證券戶後就能直接開始投資,不需要再跑一次銀行申辦交割戶;至於已在永豐金證券交易的客戶,也能改用自己最熟悉、最常使用,甚至具有特殊意義的銀行帳戶進行交割,讓投資相關的金流能在同一帳戶中運作,大幅提升管理效率。

創新2》自動授權扣款、降低違約交割風險

在資金管理帳戶的基礎上,永豐金進一步從使用者體驗出發,以eDDA電子直接扣款授權機制為核心,提供自動授權扣款與入金申請兩大功能,打造證券交易流程的第二項重要創新,不僅省去投資人在不同App間切換的麻煩,也能避免因為忘記轉帳或餘額不足所導致的違約交割風險。

永豐金證券通路事業處副總經理高政雍表示,只要完成自動授權扣款設定,日後投資人在進行台股現貨交易時,系統會自動確認資金管理帳戶的餘額、是否足以支付「台股T+2日交割款」,若餘額不足,系統會自動從事先約定的銀行帳戶將差額轉入資金管理帳戶(投資人須確保約定銀行帳戶內有足夠資金),以確保交割順利完成。

永豐金證券
永豐金證券通路事業處副總經理高政雍
圖/ 數位時代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形,交割前一天的帳戶餘額明明足夠,但隔天一早若剛好遇上信用卡、水電費等費用自動扣款,恐會造成交割款不足」高政雍認為,對投資人來說,若因帳戶上的小疏忽而傷及自身信用紀錄,實在非常可惜,因此,永豐金證券希望藉著資金管理帳戶,協助投資人從根本來避免這類痛點。

至於「入金申請」,凡完成自動授權代扣設定,爾後投資人只要打開永豐金證券大戶投 App的資金管理帳戶專區,就能直接點擊「入金申請按鈕」,把資金從綁定的銀行帳戶匯入資金管理帳戶,免額外再透過網銀App進行轉帳程序,且單筆匯入與匯出的上限皆為 5,000 萬元,不僅轉帳更方便,目前更不收取匯款手續費,長久累積下來,可以為投資人省下一筆不小的支出。

(備註:資金管理帳戶推廣期間,申請出金及授權扣款入金之銀行間通匯費用由永豐金證券負擔,惟永豐金證券日後保有優惠方案調整之權利。)

創新3》同時支援證券與複委託交易、資金管理更Easy

資金管理帳戶所帶來的第三項重要創新,是同時支援證券與複委託交易。無論投資人是買賣台股、美股、港股,採取定期定額或定股方式布局美股與台股,甚至進行台股的融資融券、申購競拍、有價證券借貸等交易,都能以資金管理帳戶完成交割;唯海外股票目前僅支援新台幣交付,未來則將視市場需求持續擴充。

過去,台股和複委託交易往往得綁定不同銀行帳戶,導致投資人必須在不同帳戶間反覆調度資金,不僅繁瑣,也容易在忙碌時漏轉、轉錯,增加管理難度。如今,只要透過一個帳戶即可支付所有交易往來,真正從源頭簡化了跨市場投資的資金管理流程。

化身投資錢包,重塑投資人的金流管理方式

蘇威嘉強調,永豐金推出資金管理帳戶服務,不僅是為了優化證券交易流程、提升投資人的操作體驗,更希望重新定義投資人在數位時代的投資管理方式,讓這個帳戶真正化身為「投資錢包」,一來協助民眾將投資資金從日常收支中獨立出來,二來完整記錄投資金流的變化軌跡,使投資績效、資產變動一目了然,還能逐步養成更有紀律、更有效率的投資習慣。

舉例來說,使用資金管理帳戶的投資人,可以再進一步於永豐金證券的豐存股平台,使用股利再投入功能。爾後當股利發放至資金管理帳戶時,只要沒有出金申請,即可將配發股利留在資金管理帳戶中,讓系統協助執行定期定額策略的同時,還能將配發的股利自動再投入市場,確保每一筆投資績效都有望創造複利,成為累積資產增值的一部分,避免發生股利回到日常使用的銀行帳戶後「不小心花掉」的狀況。

(備註:股利再投入功能及適用範圍,依豐存股平台公告為主)

目前,資金管理帳戶上線雖然只有一個月時間,但使用率已突破 20%,顯示投資人對更直覺、整合式的資金管理方式有明顯需求。蘇威嘉表示,未來,永豐金證券將持續優化相關功能並擴大應用場景,讓投資人能以單一帳戶完成資金集中、靈活調度與多市場交易,全面提升理財效率與使用體驗。

為鼓勵更多用戶體驗資金管理帳戶,永豐金證券也設計了「過關打怪」式的互動行銷活動,只要在活動期間完成指定任務,就有機會獲得限量900 元的股票禮品卡,還能參加iPhone17 Pro Max等好禮抽獎。若想提升投資效率、改變過去繁瑣的資金管理模式,現在正是申請資金管理帳戶的好時機。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