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5月疫情加劇後,眾多公司改為在家工作或是AB班分流、隔周進公司,加上學校改成線上授課,大學生、上班族在家時間多,休息時看看盤,當沖一下賺便當錢,儼然成為全民運動。網購,是在家最好的高刺激娛樂,而股票,尤其是零股,則是期待小發橫財的樂透商品。
為了保護自己及家人,人們自律地從去年「不出國門」,進階到今年「不出家門」,盡可能降低人與人的連結。當待在「居所」時間,從過往上班族節奏——6點半起床、8點出門上班,直到晚上7點下班到家,11點準備進入夢鄉,清醒的十幾小時裡,可能只有6小時待在家。
但一夕之間變成全天候在家,若是孤身一人,影響不大。倘若一家四口都待在同一空間,想像畫面是,當上班族爸爸坐在餐桌前開視訊會議時,5歲小女兒嚷嚷著要爸爸來念故事書、10歲大兒子坐在沙發,用平板觀看線上課程,太太持著手機走來走去,焦頭爛額地處理合作廠商出貨延誤的事。家中滾燙的氛圍,比煮沸的水壺更令人難熬。
三餐不再外食,餐廳、便當店面臨最大危機
人們將察覺到,變化逐漸發生。首先,在家工作這回事,本來設定6點半起床鬧鐘,不自覺順延到8點半,甚至不設鬧鐘來個自然醒。省下通勤與換裝時間,由儉入奢易,當疫情遠離後,還回得去嗎?
北漂的年輕上班族,本來租小套房,但當生活跟工作在同一空間混雜時,少了啟動上、下班的「儀式感」,困在無止盡公司視訊會議及訊息轟炸下,反而更疲憊。有些人體悟到On跟Off的重要性,開始尋找一房一廳的物件;到客廳,打開筆電開始上班,而進到臥室象徵回歸生活,讓繃緊的神經找到舒適的位置。
在家的時間一長,許多人開始透過線上課程、YouTube影片培養第二專長,最常見的是「廚藝」跟「園藝」雙藝並進。
假設2個月不出門,面對90次用餐抉擇,Uber Eats跟foodpanda外送雖幫了大忙,但總有想返璞歸真、吃些簡單食物或是自己動手做,來轉換心情找新樂趣。不自覺地網購新廚具及陽台上的盆栽愈來愈多,同時,團購食材則塞滿冰箱,大樓收發室門庭若市,外送人員忙著將大包小包落推車。
但令我擔憂的是,中小型企業在這波疫情下更顯經營艱困。有位朋友說,專門做外送的便當店生意變好了。其實,忙是更忙,但是賺得反而少了,為什麼咧?
先是突然找不到人送便當,每一家餐廳都在搶外送員,而餐廳是最在意送貨速度和品質的行業,因為溫度。對,漸漸失去的溫度,像變心的情人讓人害怕。
再者是經濟規模縮減,疫情前,一間公司一叫就3、40個便當,中午有10家訂購,便當總量隨意就超過300個,只要送5個地點,而且這幾家公司常常鄰近便當店。現在公司行號訂的量少,雖然多了些家庭,但是一個家庭3個便當,而外送地點可能跨及新店到淡水,遠啊!如果量不變,油錢大概是過去的10倍,食物走味的機率是20倍。
打工族工時創低,拉大貧富差距
「您好,我是某金融機構總行人員,您是我們的貴賓,方便請問您的分行服務專員最近是否有聯繫您?您近期是否有在分行使用服務?」不久前接到一通電話,我答:「最近都是直接用手機App交易,不需要到分行,尤其看不見的病毒影響,能少接觸人就少接觸囉!」
狀況比我們想像得要複雜。我說的不是疫情,而是疫情帶來的影響。
解封後即使「報復性消費」,但餐廳一天可以服務的產能仍有限,而街邊小店的消費人群,可能在疫情期間已經網購想要的物品,解封後也不需要再買了。
況且「習慣」是很可怕的東西,這些消費者習慣網路購物後,還會回來嗎?疫情導致貧富差距擴大,有足夠時間跟金錢的人們,選擇出國「疫苗旅遊」待上1個月,打疫苗兼觀光;從事餐飲、服務或文創業的市井小民,做1天工、賺1天汗水錢,無工可打,受創最深。
就如狄更斯《雙城記》開頭所言:「那是最好的年代,那是最壞的年代……那是信任的時代,那是懷疑的時代……。」在這個極端的時刻, 用行動支持生活周遭小店消費;攢存的娛樂費,則可以支持解封後中小劇團表演 。金融業除了順應趨勢改變推出新商業模式,高端理財、中階碎片化投資及平民貸款,亦可規畫延長既有貸款還款期數,讓中小企業及個人資金運用更有彈性,以度過難關。值此時刻,做你我的英雄。
責任編輯:林佳葦、張庭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