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短影片已成為最重要的入口,很多人湧入這一賽道,但並非人人都能跑到最後。
「北京通州一個普通的住宅樓,一套兩居室內,10多平方公尺的客廳,4個年輕人在激烈地討論著一個影片選題。」
「我覺得還是沒有講故事的感覺」
「後半段看起來有點疲累啊,是不是訊息密度不太夠?」
「確定提供的數據是最新、最準確的嗎?」
「開頭的音樂有版權嗎?」
「不要說廢話,不要浪費觀眾時間,說有效訊息」
「還要再口語化一點」
除了三張寫字桌和四把椅子,這裡沒有其他辦公家具,牆壁上也沒有令人振奮的標語。
這是一個剛創辦不到1年的影片內容團隊的「辦公室」,房子的WiFi密碼是「百大UP主」的拼音,對這4個人的團隊來說,這是一個小小的玩笑,也是奮鬥目標。
團隊創始人師燁東2012年從大學畢業後,一直在北京的財經媒體從事記者工作。2021年,他開始創業,專注做財經影片內容。幾年前,師燁東曾是一家內容創業公司的初創成員,那時候他工作「十分賣命」,為了做到「行業第一」,每天工作18個小時,除了睡覺的幾個小時,全部時間和精力都花在工作上。
那幾年,他像是被安裝了發條的機器,始終無法放鬆,除了工作和加班,他完全不知道還能做什麼。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好幾年,團隊也越來越壯大,師燁東逐漸感到身體被嚴重透支。
經常有朋友開玩笑說,他蒼老得像「40多歲的已婚有娃大叔」,實際上他才30出頭,而且單身未婚。師燁東開始出現身體不適。失眠嚴重的時候,他需要依靠安眠藥才可入睡。那時,師燁東開始反思自己的工作節奏和生活狀態,開始覺得,沒有什麼比生命更重要。
創業不用頂著高強度的KPI,可以自己掌控工作時間和節奏,每週能自行安排時間休息,「自己說得算」,這一點掌控自由使師燁東想要創業而不是重新去公司上班。
2020年,師燁東開始準備開啟新的事業。他覺察到,在內容領域,影片已經成為未來的大方向。想到就開始嘗試,他行動了起來,並拉來前同事一起做,專門做財經領域的影片內容。
2020年4月12日,他在B站發布第一條影片「上市公司迷惑造假行為大賞」。
影片開頭前五秒是師燁東的自我介紹:「大家好,我是寫稿太耿直,經常被圈內公司抹黑的暴脾氣財經記者圈內師老師」。他把自己的帳號取名叫「圈內師老師」,第一條發佈時,帳號一個粉絲都沒有,影片卻出乎意料收穫了幾萬播放量。這給了他信心,讓他相信「影片可以做起來」。
2020年10月,隨著失眠症的改善,師燁東的影片團隊也基本成型:他招了三人,都是自己的前同事,他們分別負責文案策劃、剪輯和後期包裝、運營。項目的啟動資金,來自師燁東和一位好友一起投資的50萬元。這個團隊最初的計劃是「用公眾帳號養影片」,靠微信公眾帳號(編按:類似臉書粉專)每個月的幾萬塊廣告收入支付公司的支出,慢慢把影片的業務做起來。
試著運營一段時間後,師燁東覺得公眾帳號和影片平台兩者很難同時兼顧,「影片數據不佳,微信公眾帳號寫的文章也不是特別滿意。」
2021年2月底,團隊一致決定暫時停更公眾帳號,全力做影片帳號。「兩部分同時做,我們語言風格轉換不過來,進展緩慢,像我們這種自己出錢、自負盈虧的小公司,每個月幾萬塊錢的公眾帳號廣告費用幾乎就能覆蓋員工工資和公司發展的基本支出,但放棄這塊業務,等於全是自己出錢出力,非常肉疼,但沒有辦法!」
師燁東做了9年的文字記者,他覺得公眾號文章和寫影片文案不可類比,兩者是完全不同的語言邏輯體系:「寫文章時最看重結構的建立,寫影片文案最先考慮的是如何吸引住觀眾。」
“每20秒左右就要有一個點吸引觀眾,讓他們有繼續看下去的慾望。這個點可以是信息、乾貨、趣識、數據等。”師燁東對鈦媒體《在線》說:「一旦觀眾覺得你的內容沒意思就會直接關掉,完播率和轉發量不高,這條影片基本就完蛋了。」
放棄公眾帳號,專攻影片後,師燁東團隊三個月在B站(編按,影音網站bilibili)增粉10多萬,目前他的帳號已入駐B站、今日頭條、知乎、小紅書、鈦媒體影片等平台,主要做深度財經影片,更新節奏為周更,每月至少更新4條。
在鈦媒體影片一周熱榜首期榜單中,師燁東團隊的帳號“圈內師老師”憑藉一支關於酸奶的深度影片上榜,再次吸引了眾多人的關注。
師燁東向鈦媒體《在線》介紹,目前團隊還是「動作太慢、人手不夠」,「有時我們文案才寫完,人家有私人素材庫儲備的專業影片團隊早就已經把影片發出來了。」
速度上比不了,師燁東決定在內容深度上做突破。他會像看電影拉片子一樣像拆分別人影片的結構,每隔一段時間就挑出一些好的作品和夥伴們討論,一點點學習總結。從口播背景音配合素材,到真人出境,針對影片的形式,他們進行了多種嘗試。
2021年7月19日,鈦媒體影片一周熱榜第一期,圈內師老師就以一則分析酸奶成分的影片上榜。一些流量爆火的影片,師燁東覺得已經摸清「方法」了:那些影片需要控制節奏、有噱頭、挑起觀眾情緒。「相同的話題,我們只想分析事件本身、分析人,但流量就是比不上直接罵人的影片,可是我覺得只表達情緒太low了,所以我不會這樣做。」
強烈持續的輸出,師燁東常常覺得自己被掏空、很乏力。為了把控影片的品質,師燁東團隊每個月最多只接一條廣告。「粉絲少的時候,會有很多雜七雜八的小品牌找上門,還是想保證一下品牌的調性,不太想這麼快就把好的調性給降下來。」
之前師燁東團隊嘗試過將影片多平台分發,將長影片拆成短的。「一開始想著一魚多吃,將一條長影片拆成三條短的發佈在算法平台,後來發現流量效果一般,不同平台的邏輯和玩法都是不同的,不可以貪心,玩不通。」
師燁東記得去年自己開始做影片時,當時很多財經領域的媒體人都開始嘗試,「2020年那時候勢頭很猛,很多同行都開始嘗試做影片,到今年6月份,一年多過去,如今80%都消停了」。
現在師燁東的目標就是能儘早實現盈虧平衡,儘早漲粉到20萬,「儘早掙錢」。「我現在這個年紀是尷尬的,30歲時辭了職斷掉收入來源,到32歲,已經快兩年都沒有賺過錢,肯定會焦慮,我家裡又沒有礦。」師燁東對鈦媒體《在線》說。
到目前為止,1年多時間,師燁東團隊每個月都是虧損的,三位員工的工資、辦公室的房租和一些日常基本花銷,當初和合夥人一起投資的50萬元已所剩不多,但師燁東表示就算繼續砸錢也會繼續堅持做下去。
辭職做視頻,1個人就是1支團隊
張弘一曾在雜誌社當過5年記者,2020年8月辭職開始全職當影片博主。她主要運營的影片平台是影片帳號,有「一覽弘觀」和「甜辣派財經」兩個帳號。前者是她的個人帳號,關注互聯網商業和新消費生活方式;後者是以做吃喝為主的新消費平台號。
張弘一從學生時代就對拍影片很感興趣,還在雜誌社上班的時候,她就嘗試過做影片,後來因為公司的一些變動,張弘一辭職準備專心做影片。「一覽弘觀」帳號從今年才開始做,經過半年多的探索,分為四個板塊:弘觀新商業、弘一在現場、弘一對話錄和新青年故事。
張弘一是80後,她不是很理解Z世代消費群體的一些消費理念,她希望通過視頻連接他們、理解他們。
一次偶然的契機,張弘一逛商場看到盲盒店舖前聚集很多年輕人,她很不理解為什麼盲盒會如此受歡迎。那天,她在一家盲盒店內呆了好幾個小時觀察那些購買盲盒的人。後來,她走過去跟那些人聊,才猛然發現,時代在發生巨大變化,而自己過於沉浸在自己的習慣和偏好所選擇的圈子裡。
她想通過影片去理解現在的年輕人更喜歡什麼,了解商業風向是如何改變的。
跟頭部的財經博主們對比,張弘一覺得「自己缺乏影片製作的標準化流程。」
「標準化流程上和速度上我不行,但我的優勢是講故事。」張弘一對鈦媒體《在線》說,最初前幾期影片測試,講故事的模式得到了不錯的反饋結果,粉絲也在持續增長,所以她有信心,計劃先做幾期看效果。
為了更好地理解為什麼越來越多的90後選擇當外賣騎手,她跟拍了一位外賣騎手一整天。採訪當天,她早上6點多出發,直到晚上9點多結束。那一天,她全程跟拍外送騎手。當天的北京,最高氣溫高達34攝氏度,在室外只是站立著就能感受到一股股熱浪帶來的灼燒感。
全職做影片的創業選擇,張弘一曾經也獲得父母支持。從小到大,只要是她認可的事情,父母幾乎都會支持。
但從2021年年初開始,張弘一發現了父母態度的轉變。父母以前會主動將她的影片分享到朋友圈和親戚朋友群裡幫她進行推廣。如今,母親會抱怨說「我的姐妹們都不想給你按讚了,你的影片她們一點也不感興趣。」
父母覺得張弘一很像是「無業遊民」,收入不多,張弘一每月的花銷相比之前都更節制。「這一切只是開始」,她說,願意為想做的事情付出辛苦和努力。
張弘一每天會堅持看書、聽書,在讀書軟體上,她的看書、聽書總時長已經超過1107個小時。她覺得看書是她目前生活的唯一的「避難所」:看書可以讓她短暫逃離工作和生活瑣碎,並保證自己每天都有新知識輸入。
為了讓影片帳號增加粉絲,一條相同的影片內容,她會在2天內分不同時段在朋友圈分享四次。
在進行多次嘗試後,她總結出一套規律:網路影片傳播一定要遵循「輕打」原則,快步、小步跑著迭代,注重影片的時效與基礎信息,而不是一開始就把影片內容做深、做重,網路天然要輕運營、輕成本去試錯。
最開始做影片的時候,張弘一在每條影片都投入很多時間成本。10分鐘的影片文案,她要修改10多個版本,定稿後每次至少錄製10遍以上。這樣產出的影片製作精良,但是反饋的數據卻不佳。她通過不斷調試和復盤,最後總結出一些結論:「減少環節、拋掉完美主義、留進步空間,把事情做出來比做得好更重要,先做出來,慢慢地再追求進步。」
張弘一發現,很多媒體人轉型做影片很多也會出現類似情況,她覺得這是媒體人們的職業通病:「大家執念都很重,就是那種一定要打造精品,連細節也不放過,勢必要做深度和好內容的思維。」
經過近一年的嘗試與探索,張弘一向鈦媒體《在線》說,「該踩過的坑都踩過了,接下來就是正式上道,我有信心這件事可以做成,選好視頻方向再定下來,堅持做3、5年。」
一年半,全網漲粉到100萬
瞻云云對著架好的相機和提詞器,拿著彩妝筆刷不停地刷著額頭上用粉絲液寫下的「王」字,一邊唸稿子解讀八卦熱點,一邊化妝。過程中,她時不時出現一些誇張的表情。
講完兩句按下提詞遙控器停頓一下,再接著化妝,化妝的節奏必須完美匹配好稿子的長度,不能提早結束也不能延遲畫完,這是她當影片博主一年多練就的基本功。
瞻云云的日常工作:寫文案、拍攝、剪輯、發布、運營、與粉絲互動,每個環節都獨自完成,每個月都要保證更新。影片裡的她,看著就像一個聊八卦的鄰家大姐,「嘮嗑式影片」的錄製形式,是瞻云云的個人形象。她不想將自己的影片做成純口播式,「那樣太無聊,影響完播率,沒有記憶點。」
瞻云云她曾先後在報社、公關公司工作,現在是一名全職影片博主。從2020年初啟動,一年半的時間,她全網粉絲量突破了100萬。瞻云云的影片內容主要是解讀分析社會熱點和商業案例,並在分析中講述自己的職場經歷與人生體悟。
在成為一名全職影片博主前,瞻云云是一名斜槓青年,平時運營自己的付費問答賬號,並有接一些宣傳寫作。那時的她副業收入已遠超主業,這種狀態維持幾年後,瞻云云決定辭職全職做影片自媒體。
「取名字很講究,既要朗朗上口,又不能跟別人重複」。瞻云云特意請人做了占卜,將自己的名字從「小居」改為「瞻云云」。
瞻云云將自己定義為「娛樂博主」,她希望自己因為內容輸出得以與觀眾建立情感連接,而不是單純依靠算法推薦,於是把以算法為主的平台全部排掉,最終選擇B站。
2020年8月,瞻云云和B站簽約,合約期為三年,期間B站會協助瞻云云進行數據分析、選題策劃等。B站方常常會根據後台的數據反饋,建議瞻云云多做娛樂解讀類的內容,但瞻云云不追星、不刷劇, 無論是八卦還是影視,她都不感興趣。
但為了流量,她需要第一時間關注「舔狗王思聰」和「反矯達人孫一寧」的爭吵、評論趙麗穎和馮紹峰的離婚……
「我只能朝市場低頭,流量告訴我做這些內容是最好的」。哪裡有流量,她就要及時地追踪熱點進行評論,「不可能什麼事都是讓你喜歡的」,瞻云云將個人偏好和工作劃清界限。
如果不考慮影片的播放量、完播率、轉化率,全然按照瞻云云自己的意願,她更喜歡深沉深刻的話題,討論和職場乾貨盤點類的內容輸出,如「公關入行3000問」、「手把手教你選工作」、「HR不會和你講的細節」。
她做了一個小帳號,她給自己定的標準:大帳號養活自己,小帳號放飛自我。
瞻云云覺得做影片博主可以實現並證明自我價值,她常常收到很多私訊,在私訊裡粉絲表示感謝,感謝她幫他們走出「泥沼」。
本文授權轉載自:鈦媒體
責任編輯:林佳葦、錢玉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