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人裡就有1人用小米手機、市佔超車蘋果!雷軍喊:3年內要拿全球第一
6人裡就有1人用小米手機、市佔超車蘋果!雷軍喊:3年內要拿全球第一
2021.08.11 | 3C生活

在今年第二季登上全球第二大手機品牌的台階後,小米執行長雷軍在小米發表會又設下了新的目標,要在未來3年內超越三星,奪下全球第一手機品牌的榮耀。

這次的發表會恰好是小米手機發布的10週年,在昨晚三個多小時的演講中,雷軍再次宣佈了小米超越登上全球第二大手機品牌的佳績。市場研究公司Canalys的報告中,小米以17%市占率穩居第二,領先蘋果的14%。

「這代表全球買手機的消費者中,每6個人至少一個人買的是小米手機。」雷軍指出。儘管小米很有企圖心,他也強調眼下的目標是要站穩手機品牌第二,下一個目標才是在3年內拿下全球第一。

雷軍提到,他早在2014年時就設下了這個願景,當年的一場論壇上,他便表明了在5到10年內讓小米成為全球第一手機公司的野心,然而卻被當時在場的蘋果高管布魯斯.賽維爾(Bruce Sewell)笑稱「說的比做的容易」。

「面對這個尷尬的局面,我當時做出回應『萬一實現了呢?』」時隔7年後,小米成功在銷量上超越蘋果,並在20多個國家地區都是最暢銷手機。依照小米先前的零組件採購數量,他們預期2021年將生產多達2.4億部智慧型手機。

成立11年登全球第二,小米積極搶攻高階市場

與三星、蘋果相比,小米仍是一間相當年輕的公司。2011年,剛成立1年多的小米推出了第一部手機,過去10年間這家以低價、高CP值為賣點的手機品牌在全球市場橫掃,近日也第三度登上了《財星》500大企業的榜單。

且小米沒有拘泥於中低階手機領域,也從2015年開始發布Note系列手機試圖挑戰高階市場,然而除了手機本身存在散熱等瑕疵外,外界對小米根深柢固的低價品牌形象也影響了這款手機的銷路。

不過小米沒有放棄進攻高階市場,後面也持續推出更新機種,小米10與11系列皆取得不錯的成績,例如去年底發布的小米11系列,價格超過2萬元新台幣,在今年5月宣佈全球銷量突破300萬,是該價格區間銷量最佳的手機類別。

xiaomi mix4
小米在發表會中公佈最新高階機種Mix 4,售價4,999人民幣起。
圖/ YouTube

延伸閱讀:小米首度超越三星、蘋果,全球手機銷量登頂!得來不易的龍頭寶座能坐得穩嗎?

這次的發表會上,小米也發表了全新高階機種Mix 4,搭載高通Snapdragon 888+處理器,擁有6.67吋螢幕,外殼採取一體化的陶瓷機殼設計,並配備3鏡頭,分別是1億畫素的主鏡頭、1,300萬畫素的超廣角鏡頭,以及800萬畫素的遠攝鏡頭,售價4,999人民幣(約新台幣2.1萬元)起。

主打高階市場的華為受到美國制裁正不斷衰退,小米正加緊腳步努力搶佔市場。今年第二季小米是中國第三高的手機品牌,擁有17%市占率,位居Vivo、Oppo之後,也是中國前5大品牌中年成長率最高的手機品牌,達到35%。

而為了進攻高階領域,小米也開始投入自研晶片的開發,在今年3月揭露了自研晶片澎湃C1,主打更強悍的影像處理能力。

多元發展業務,「機械狗」亮相小米發表會

只不過,小米也並非一帆風順,過去由於薄利多銷的策略,導致小米一直維持在虧損的狀態。雷軍曾經表示,小米每支手機的利潤率只有5%。這樣的情況直到2018年才成功轉虧為盈。

另外,小米先前也遭遇與華為類似的威脅,被美國認定是與中國軍方有所聯繫的「涉軍企業」,而被美國軍方列入黑名單之中。被在小米極力的否認以及上訴下,在今年5月與美國政府達成協議移出黑名單之中。

倘若沒能成功脫離黑名單的話,小米很可能將被迫從美國下市,並從基準指數中刪除。

除了在手機領域快速向前,小米也積極開發不同產品類別,深入各種3C領域,例如這次發表會上就公佈了首款高階智慧音箱Xiaomi Sound、77寸的OLED螢幕小米電視,甚至是一隻要價9999元人民幣的機械狗「CyberDog」──它還有一個可愛的外號叫做「鐵蛋」,並且已為此申請商標。

xiaomi cyberdog
小米在這次發表會上,還披露了一隻開發中的機械狗「Cyberdog」。
圖/ YouTube

今年4月雷軍還宣佈小米將進軍電動車領域,發出豪語預計未來10年砸100億美元,賭上所有名聲與成就為小米而戰,宣稱這是他人生中最後一次重大的創業項目。

資料來源:NikkeiThe Verge

關鍵字: #小米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漸強實驗室推「AI-First Communication Cloud」戰略,三大 AI 平台完整佈局、終結數據孤島
漸強實驗室推「AI-First Communication Cloud」戰略,三大 AI 平台完整佈局、終結數據孤島

一個殘酷的現實是:MIT 研究報告顯示,全球高達 95% 的生成式 AI 專案無法創造實際商業價值。問題出在哪裡?不是技術不足,是多數企業僅將 AI 視為「工具」,而非「戰略」,結果往往購買了許多應用卻難以串聯,數據彼此割裂,遂形成新的「數位路障」。

台灣市場也有相同矛盾。《2025 台灣 AI+MarTech 白皮書》指出,近五年軟體工具數量暴增 264%,但企業卻普遍面臨「工具越多、整合越難」的困境。對此,漸強實驗室於 9 月 16 日正式發布「AI-First Communication Cloud」戰略藍圖,提出一站式平台,將行銷、銷售與客服的資料流整合,縮短企業從洞察到行動的距離,實踐「重塑商業溝通」的使命。

為什麼必須 AI-First?

2025 漸強年度產品發表會除了展示產品之外,更同步舉辦了「漸強實驗室 x 企業領袖共創圓桌:以AI 重構企業成長引擎」。活動由《數位時代》創新長 James Huang 主持,邀請 Google Cloud 大中華區企業雲端技術副總經理 KJ WU、國泰健康管理顧問資深協理郭怡賢,分享全球 AI 趨勢與導入挑戰。現場超過 50 位 C-level 高層齊聚,包括屈臣氏、kkday、雅詩蘭黛、全國電子等領導品牌,共同聚焦 AI 對企業未來的影響,展現漸強在 AI 轉型議題上的產業影響力。

在這場活動中,漸強實驗室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薛覲曾在產品發佈會表示,AI 已成為國家、產業與企業的分水嶺,如:美國人均 GDP 已達 9 萬美元,但增速放緩至 1~3%,因此政府選擇 All-in AI,以重燃生產力引擎;另一方面,中國、印度、巴西等新興經濟體則將 AI 視為「彎道超車」的契機——AI 競爭,儼然成為國家實力再洗牌的契機。

回到企業層面,AI 不只加速工作流,也創造結構性的效率差異。薛覲表示,兩家同樣維持 20% YOY的公司,若其中一家具備 AI 能力,效率差距將被迅速放大。

漸強實驗室
圖/ 漸強實驗室

不過,更根本的挑戰是當 AI 接手重複任務後,員工時間如何被重新定義?如果 AI 僅僅讓回覆更即時、報表更漂亮,價值仍然淺薄;真正的關鍵是讓相同人力創造雙倍產出,或用一半資源達成既定目標。

因此,漸強實驗室提出「AI First、AI Driven、AI Built」的核心觀。對國家,AI 是戰略武器;對產業,是效率槓桿;對企業,則是生存門票。此刻若還選擇觀望 AI,代價恐怕是被淘汰,唯有主動擁抱 AI,才有機會獲得指數級成長。

漸強實驗室三大平台串聯,AI戰略再下一城

為了讓 AI 發揮戰略價值,漸強採取內外並進的策略。一方面重塑內部流程,包括目前約 90% 的程式碼透過 AI 協作完成,開發速度提升近五成;或透過導入 Google AgentSpace 將內部訓練效率提升 40%、業務提案時間縮短 80%。

同時,漸強也將AI經驗沉澱為產品,端出三大平台形成完整的 AI 生態。包括:

MAAC(企業專屬的行銷成長架構師),不再只是發送工具,而能在對的時間將對的內容送給對的人。如保健品牌 Vitabox 使用分眾功能,訊息點擊率提升六倍、廣告投資報酬率成長 3.7 倍;電商 Coupang 則將文案產出時間縮短 70%,團隊效率明顯提升。

CAAC(讓客服與銷售成為 Super Agents),則透過多角色 AI Agent 即時回覆,自動解決八成常見問題,以餐飲品牌為例,導入後對話處理量提升 233%,首次回覆時間縮短至原先的三分之一,成功優化客服團隊效率與工作量能。

DAAC(24 小時挖掘洞察、可自動行動的 AI 數據顧問),作為漸強實驗室的全新產品,定位為全自動 AI 數據分析平台,能將分散於行銷、客服、會員標籤的資訊整合,把以往3~5天的跨部門數據彙整加速到 3 分鐘內完成,並一鍵開啟執行建議,幫助企業立即把握機會、採取行動、解決問題。

漸強實驗室發布「AI-First Communication Cloud」戰略藍圖。為終結工具、數據
圖/ 漸強實驗室

漸強整合三大平台構成「AI All-in-one Solution」,形成一個不停轉動的生態系。從 MAAC 完整剖析全通路數據、一鍵觸發自動化行銷,到 CAAC 即時 360° 洞察顧客需求、一鍵啟動專屬對話,再到 DAAC 即時數據分析轉化為行動,一步步幫助企業決策不再依靠經驗直覺,而是由數據與 AI 驅動的最佳智慧。

AI 落地的最後一哩路

從產品戰略可見,漸強將 AI 的運作理解為一個不斷循環的系統:AI Agents 執行任務-結果沉澱為決策依據-經由大模型判斷方向-再驅動新一輪行動。唯有所有環節緊密相扣,AI 才能真正驅動價值;一旦斷裂,就會退化成孤立的單點工具。

因此在產品工具之後,漸強也提出 AI 顧問服務,將多年實戰經驗濃縮打磨,帶領品牌一步步界定痛點、快速試錯、人機分工、持續優化,協助品牌建立能長期演化的系統,讓技術在導入之後,還能持續成長。

薛覲比喻,漸強作為創新歷程就像是「蓋教堂」,目標使命始終如一,唯隨著時代演進,一次次聚焦解決某個挑戰,逐步將藍圖逐步堆疊實踐。走到 AI 時代的分水嶺,漸強不只給出解方,也盼能拋出更大的思考格局,帶動企業讓 AI 成為決策的核心,讓產品與顧問形成互補生態,陪伴企業從工具導入走向結構轉型;當多數企業仍在試水階段,那些率先建構 AI 驅動的組織,將更快抵達未來。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