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加速實現2025年電動車市佔率10%發展願景,鴻海積極海外設廠布局,董事長劉揚偉12日宣布,除北美與泰國建廠2023年實現量產,已經展開歐洲設廠評估,目前正跟合作夥伴討論中。
鴻海近期布局電動車動作頻頻,無論是在策略聯盟、擴充產能布建,或者相關零組件的技術研發,皆有長足進展。
劉揚偉談到,鴻海與泰國石油公司簽約結盟,目前規劃的商業模式將以整車製造、關鍵零組件與平台製造為主來服務全球與當地車廠,同時也會提供短租式電動車和買斷性服務。
此次的合作將以泰國市場為起點,未來將進軍整個東協市場。鴻海也計畫在泰國設廠,年產能約15萬輛,未來再逐年增加30~50萬輛。
度過缺料危機,國創類比、功率IC效益展現
為達成電動車產業目標,鴻海也朝車用半導體發展,劉揚偉提到,鴻海跟國巨合資的國創半導體,將會提供類比與功率晶片方案,為鴻海客戶挺過缺料危機,預計明年即可看到明顯效益。
劉揚偉也預估,2022年國創半導體營收約20億元,2025年將大幅成長,上看500億元。
國創半導體除能成為鴻海車用客戶的關鍵晶片供貨商,由於車用晶片吃緊,也能協助鴻海打開市場。
以2020年5大車用半導體大廠年營收來看,國創若能做到500億元的規模,雖說還擠不上前5強,但規模也已經接近半個恩智浦(NXP)的營收了!
國創半導體也已與鴻海轉投資的馬來西亞晶圓廠矽佳(SilTerra)談論長期供貨合約。
車用半導體大廠
公司名 | 2020全球車用半導體市占率 | 2020車用半導體銷售額(估) | 主要產品 |
---|---|---|---|
英飛凌(Infineon) | 11.6% | 43.38億美元(約合1301億新台幣) | 驅動IC、IGBT、MCU、車用資安、MOSFET |
恩智浦(NXP) | 10.3% | 38.52億美元(約合1156億新台幣) | MCU、車用處理器、車用資安、乙太網路 |
瑞薩(Renesas) | 7.6% | 28.42億美元(約合853億新台幣) | 車用面板驅動IC、MCU、車用處理器、乙太網路 |
德州儀器(TI) | 6.8% | 25.43億美元(約合763億新台幣) | MCU、車用處理器、驅動IC、MOSFET、電池監控晶片、乙太網路 |
意法半導體(STMicro) | 6.7% | 25.06億美元(約合752億新台幣) | 驅動IC、IGBT、MCU、車用資安、MOSFET、車聯網晶片 |
汽車零組件營收年增40%,明年更旺!
另一方面,鴻海本身汽車零組件的營收也開始露出曙光,劉揚偉談到,今年鴻海在汽車零組件銷售已突破百億台幣,相較於去年成長4成以上,明年成長幅度將更為擴大。鴻海在電動車製造上,不僅限於整車設計,就連鴻海各單位零組件設計製造,皆早已切入汽車相關產業。
劉揚偉談到,鴻海在電動車產業的目標是開創出海口。首先第一步將加強銷售渠道,也就是開發、建立更多營收來源,以及增加區域性合作夥伴,同時在技術方面,也將持續投入EV零組件與軟體開發。
鎖定三電、智慧系統,目標2025年全球EV滲透率5%
在零組件的開發上,鴻海目前鎖定三電與智慧系統領域。劉揚偉指出,這兩個領域已經占整體電動車成本結構的60%,也是體現電動車差異化所在,因此該公司認為,這兩項技術將是未來電動車領域附加價值較高的產品類型。
從市場面來看,劉揚偉指出,2025年全球電動車市場滲透率約20%,市場規模約6,000億美元。按照鴻海兩大關鍵零組件的布局,以及區域合作夥伴的策略聯盟規劃下,相信2025年將有望達到全球電動車5%滲透率目標,以及零組件自製率40%的願景。
為了加速實現2025年的發展願景,鴻海積極海外設廠布局。劉揚偉表示,美國與泰國建廠規畫預計於2023年實現量產,產能約15萬輛,逐年增加30~50萬輛。
綜觀鴻海電動車發展里歷程,預計2023年開始,電動車在營收上會有明顯貢獻,2022年可率先看到鴻海電動巴士的正式銷售,並實際奔馳在台灣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