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振宇五金以80元掛牌上櫃!導入數位化打破傳統印象,打造「五金界7-11」
【圖解】振宇五金以80元掛牌上櫃!導入數位化打破傳統印象,打造「五金界7-11」
2021.10.06 | 新零售

10月6日更新:振宇五金掛牌上櫃

國內首間開架式連鎖五金賣場振宇五金今(6日)以承銷價80元掛牌上櫃,瞄準國內800億元的五金市場商機,全台已開設59家直營門市,今年第四季將在北部及南部陸續展店,並深入社區進行修繕教學服務,未來每年展店6~8家 目標2026年達100家店。

受惠於近年老屋翻修及DIY風氣盛行,振宇五金8月營收為新台幣1.51億元,年成長12.94%,1至8月累積營收為新台幣11.46億元,年增9.23%,營運穩健成長。

以下為8月27日全文報導

從台中起家的五金通路品牌振宇五金,為全台第一家開架式、自助式五金賣場,最快將在今年掛牌上櫃。目標從今年58家門市,到2026年增至100家,北部、南部將成為展店重心,總經理洪國展表示,「如同便利超商取代柑仔店,振宇五金目標成為五金界7-11。」

定位為專業五金賣場,4成客群為水電師傅

振宇五金成立於2008年,為結合專業電動工作、各式手工具商品的複合式五金連鎖通路,其前身為聯達五金批發,累積了超過30年的五金銷售經驗,其中40%客群為專業水電師傅,60%為一般喜好DIY的族群。銷售商品近5成為水電油漆類,還有各式工具、居家園藝、建築土木類,另外也發展高性價比的ALD自有品牌商品。

振宇五金
振宇五金成立於2008年,為結合專業電動工作、各式手工具商品的複合式五金連鎖通路,其前身為五金批發。
圖/ 振宇五金Facebook

振宇五金門市為100~150坪中店型規模、全台共58家,門市分佈來看,中部佔7成、北部2成、南部1成。為因應未來展店需求,目前北部倉儲物流中心已設立、南部倉儲物流中心正尋找中,目標每年展店增加10%。

打造振宇五金連鎖通路的點子,來自董事長曾善多年前到日本旅遊的經驗,「我看到日本街道整齊,就連五金行也很整齊,深深感受到為什麼台灣沒有?就思考把日本五金超市模式帶回台灣。」

振宇五金董事長曾善
33年前振宇五金董事長曾善到日本旅遊,看見日本整齊明亮的五金行,讓她動念在台打造現代化的五金門市。
圖/ 振宇五金

曾善提到,最早在台中大墩路開了第一家店,後來就有很多五金師傅幫忙找點,直到台中門市飽和後,才往苗栗以北、嘉義以南拓點, 「未來希望振宇五金可以遍佈全台368個鄉鎮,當站穩台灣市場後,才會考慮出海 。」

補足傳統五金行缺口,門市積極導入數位化

振宇五金觀察,2020年台灣五金零售市場規模達803億元,但是傳統五金行店數卻逐年衰退,看準台灣屋齡老化、DIY風氣盛行,近年許多五金連鎖通路應運而生,「振宇五金要補足傳統五金行的缺口,」洪國展說,

不同於國內多數五金賣場採用傳統手抄點貨,洪國展上任後將通路導入數位化、標準化管理,為公司打造自動補貨系統,原先需耗時3小時的點貨過程,縮短只需3秒,當廠商進貨後,隔天就能配貨至門市。

隨著消費習慣改變,振宇五金加速通路虛實整合,除了實體門市,線上管道包含官網購物車、PChome商店家;也和外送平台展開合作,並經營LINE@群組服務,消費者可即時諮詢居家修繕相關問題。目前振宇五金會員數達37萬8千人。

由於主要服務專業師傅,振宇五金還提供師傅轉介服務,協助媒合消費者修繕需求。並持續走入社區,每季針對特定門市舉辦修繕課程講座,打造「社區修繕中心」的品牌形象。

跟寶家、特力屋差在哪?

相較高知名度的特力屋、寶雅旗下連鎖通路品牌寶家,甚至是24小時營業的小北百貨,振宇五金有何不同?

寶家在去年轉型為居家用品店,滿足顧客對家的需求,販售家庭五金、3C家電及食品量販,客群以一般家庭客為主,品項數約5萬件,與小北百貨類似;特力屋商品以家庭DIY為主,近年逐步發展社區店,搶攻居家裝修需求,社區店品項數達8,000件。

特力屋社區店-2
特力屋商品以家庭DIY為主,近年來逐步發展社區店,搶攻居家裝修需求。
圖/ 特力集團提供

振宇五金則定位為專業五金賣場,品項數約1.3萬件,滿足專業師傅即時、便利採購,同時振宇五金也致力培育現場銷售人員具備五金專業知識,協助解決消費者的疑難雜症。

可以觀察到,在疫情期間,民眾待在家裡的時間變長,帶動了居家修繕、裝修需求,振宇五金看準時機,擴大營運規模,朝向資本市場發展。

責任編輯:錢玉紘

最新8月號雜誌《區塊鏈上的金融新世界》馬上購:傳送門
「電子雜誌」輕鬆讀:傳送門

關鍵字: #零售業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突破摩爾定律極限!台灣奈微光用矽光子技術打造「會聞的晶片」,開創感測新藍海
突破摩爾定律極限!台灣奈微光用矽光子技術打造「會聞的晶片」,開創感測新藍海

在後摩爾定律時代,台灣奈微光不僅是開發出一款新晶片,更在於證明了創新不必只沿著摩爾定律持續追求製程極限,採取橫向發展同樣能找到市場著力點,台灣奈微光正運用 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製程,打造出全球少見、能「嗅聞」世界的感測平台,這場從臺大實驗室技術啟程的冒險,正讓臺灣半導體產業看見另一條通往未來的道路。

跨足大健康與車用,奈微光用矽光子打造感測新藍圖

台灣奈微光所研發的矽光子感測晶片樣品,針對多波段應用所設計的多樣化解決方案。
台灣奈微光所研發的矽光子感測晶片樣品,針對多波段應用所設計的多樣化解決方案。
圖/ 數位時代

正當全球半導體產業競相投入奈米級製程競賽,追求更小、更快的晶片時,台灣奈微光卻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我們的核心技術就在於光子 IC 設計。」台灣奈微光董事邱俊榮說明,他們所做的是「光的晶片」,與傳統專注於電子電路的 IC 完全不同。

長久以來,市場上若要製造中長波紅外光的光源,普遍會採用化合物半導體。然而,化合物半導體不僅成本高、良率較低,且在光譜調控上存在不少挑戰,台灣奈微光則突破性地利用 CMOS製程,直接從矽基底打造出中長波紅外光光源,顛覆了以往的作法。

邱俊榮強調,這都要歸功於臺灣半導體 CMOS 製程的高度成熟與優異良率,讓台灣奈微光能在成本上取得絕對競爭力,打破中長波紅外光技術高昂的門檻。「我們是透過 CMOS的半導體製程設備,把晶片延伸到矽光子光源與矽光子感測器。」他指出,「這就是台灣奈微光最核心的差異化。」台灣奈微光的矽光子技術,也催生出最具顛覆性的應用──微量氣體的連續偵測。傳統上,偵測微量氣體多依賴大型設備,或是藉由薄膜與電化學感測器,體積龐大、造價不菲,且難以持續監測,必須等待薄膜變化才能得到數據,台灣奈微光則運用中長波紅外光,透過氣體吸收特定波長時產生的能量變化,實現即時且連續的濃度偵測。

在應用面,台灣奈微光鎖定「大健康」與「汽車」兩大領域:希望未來能將這項技術導入智慧衣等穿戴裝置,持續監控呼吸與體內氣體變化,也可應用於電動車市場,偵測鋰電池異常釋放的氣體,為車輛安全嚴格把關。

挑戰摩爾定律侷限橫向創新,打開感測市場新局

台灣奈微光持續以矽光子技術挑戰摩爾定律的侷限,開創感測市場新局,展現臺灣半導體橫向創新的實力與決心。
台灣奈微光持續以矽光子技術挑戰摩爾定律的侷限,開創感測市場新局,展現臺灣半導體橫向創新的實力與決心。
圖/ 數位時代

這項突破性的感測能力,也展現出台灣奈微光對半導體產業發展脈絡的深刻洞察,傳統的半導體產業長期依循摩爾定律,追求單位面積內電晶體數量的極大化,也就是線寬持續縮小、功能不斷堆疊,屬於典型的「縱深式」發展,然而,隨著製程推進至1奈米世代,單台曝光機設備高達4億美元,資本支出急遽膨脹,物理極限與成本效益成為產業面臨的重大挑戰。

台灣奈微光選擇另闢蹊徑,他們將半導體製程的應用「橫向」擴展。邱俊榮指出,即便在傳統 IC 領域中,微米級製程線寬早已鮮少被提及,但在感測器等應用領域依然蘊藏廣大潛力,台灣奈微光正是運用這些「尚未被徹底開發」的微米級製程,結合自家的矽光子技術,開發出光源與感測器晶片,創造全新的應用價值,這意味著,臺灣半導體產業不只在奈米級製程領域具備領先地位,還能進一步將既有資產延伸至更多元的應用場景,而不必一味追逐最先進的製程節點。

「我們不是照著摩爾定律的方向往下挖掘,而是打開另一種可能,只要做一些物理上的調整,就能產生中長波的光源,還能偵測中長波紅外光,甚至在同一顆晶片上就可同時偵測到紫外光。」邱俊榮強調,這正是對半導體生命週期的延伸。他也提到,台灣奈微光的目標並非爭奪市場,而是藉由技術替換,協助既有產品升級、實現價值加值(value-add)。

不過,若要讓這項劃時代的光感測技術真正落地並普及至廣大市場,仍需面對商業化與規模量產的多重挑戰。為了推動晶片功能從單一走向多元,並提升其多波段的精確調控能力,台灣奈微光申請了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所推動的「驅動國內 IC 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稱晶創IC補助計畫),期望加速技術成熟與市場部署。

AI時代新戰局,台灣奈微光技術應用的無限可能

此計畫的核心目標,是讓單一晶片實現「多波段(multi-band)有效控制的微分辨識」。過去,台灣奈微光所開發的晶片多以單一功能為主,而透過晶創 IC 補助計畫的資源,將協助他們推進晶片功能的多元化。

這項技術的挑戰,在於如何精準控制多個光譜的發射。邱俊榮形容,以前的設計就像一次將所有光譜全部釋放,現在則能做到「要A動、BC不動」或「C動、AB不動」等更細膩的調控,要達成這種「誰要動、誰不動」的精準控制,必須增添新的光罩設計與更複雜的驅動機制,雖然這意味著更高的開發成本,但能顯著簡化後端機構,加速產品量產與推向市場的進程。

台灣奈微光預計在2026年6月前完成這項技術開發進入投片階段。儘管從投片到實際市場落地仍需時間,但他們已開始與紡織、電動車鋰電池、半導體廠房氣體偵測等產業客戶溝通布局,力求縮短市場開發週期。同時,在迎接AI的時代,數據品質與廣度更是關鍵。邱俊榮認為,台灣奈微光的矽光子感測技術,能為AI提供更精確、即時與連續的數據。透過晶片同時測量多種身體參數並實現每秒連續偵測,將提供豐富且精準的「身體密碼」數據,不僅能協助AI進行更深入的演算找出過去未能捕捉的變化規律,更將賦能AI在大健康等領域做出巨大貢獻。

目前,台灣奈微光正積極與半導體廠房氣體偵測廠商、大健康品牌客戶及跨產業夥伴合作。展望未來,台灣奈微光不僅要透過晶創IC補助計畫將晶片功能多元化,更將持續深化技術,證明台灣半導體產業不只在極限製程上領先,更能橫向開拓無限的市場潛力,為全球帶來前所未有的感測應用突破。

|企業小檔案|
● 企業名稱:台灣奈微光
● 董事長:張坤昱
● 核心技術:CMOS製程的先進矽光子光源晶片模組與感測晶片模組
● 資本額:新臺幣4.5億元

|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介|
在行政院「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政策架構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透過推動「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實質政策補助,引導業者往AI、高效能運算、車用或新興應用等高值化領域之「16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或「具國際高度信任之優勢、特殊領域」布局,以避開中國大陸在成熟製程之低價競爭,並提升我國IC設計產業價值與國際競爭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