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半導體(又稱化合物半導體、寬能隙半導體)可說是近期熱門關鍵字,不僅可應用於5G、AIoT與電動車領域,同時也為中國「十四五規劃」發展的重點。根據市場調研機構Yole分析,2024年碳化矽(SiC)功率半導體市場成長30%、氮化鎵(GaN)則有高達70%的成長。
SEMI全球行銷長暨台灣區總裁曹世綸提到,台灣半導體從設計、製造、封裝、設備到材料,擁有完整的生態系,加上台灣過去十年LED的產業基礎(LED基本材料為化合物半導體,只是大多應用在發光而非功率),為第三代半導體發展立下良好基礎。
看好第三代半導體的潛在商機,鴻海也積極佈局相關技術,並以建立電動車產業鏈為首要策略,並且借鏡Silicon-Based供應鏈的經驗,打通上下游的整體生態圈,為台灣半導體與電動車產業創造雙贏策略。
建立EV產業鏈、複製Silicon-Based供應鏈經驗
鴻海科技集團董事長劉揚偉提到,台灣擁有完整的ICT生態鏈,但電動車生態鏈卻相對不是那麼齊全。他認為,台灣掌握第三代半導體的商機,首要條件是先建立電動車產業鏈,有了電動車產業鏈,自然可以帶動相關元件發展。以這樣的想法為基礎,鴻海積極推動MIH電動車開放平台,期能藉此平台建立台灣電動車生態鏈,並由半導體產業鏈供應電動車所需的方案。
此外,從整車的角度來看,一部電動車約需60顆SiC功率元件,而一片6吋晶圓約莫可生產近500顆SiC元件,也就是說一片6吋晶圓供應相當於8部電動車,其需求遠大於供應,也是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下一個機會點。若能將Silicon-Based供應鏈成功複製到SiC供應鏈,相信台灣將有機會創造另一個護國神山。
超前布署SiC,鴻海買下6吋晶圓廠
劉揚偉談到,目前電動車產業有三大痛點需要解決,包含電動車充電時間過長、電池續航力不足,以及售價高於燃油車等問題,而這些挑戰與功率元件的設計開發息息相關。
綜觀電動車成本結構,30~40%費用在電池,另外30%的成本支出為半導體,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與功率元件相關。劉揚偉認為,解決電動車痛點的關鍵就在SiC,日前鴻海買下旺宏6吋晶圓廠,目的就是鎖定研發SiC技術,並且進行小量生產。雖說旺宏6吋廠非SiC的晶圓廠,但透過該公司新的投資,可以將此晶圓廠轉換成SiC設計。
再搭配鴻海福山的8吋廠,以及透過策略合作可運用的馬來西亞SilTerra8吋廠,總體來看鴻海擁有一座6吋廠、兩座8吋廠。鴻海強調,這些晶圓廠都將瞄準功率、射頻(RF)和影像感測器(CIS)等應用,期能透過這些產能的準備,讓電動車的客戶不再有產能困擾。
劉揚偉也透露,鴻海現已與多家世界級半導體公司展開討論,未來會在適當時機宣布半導體領域相關合作案。除了產業面布局,該公司亦戮力於前瞻技術研發,2020年6月鴻海成立的半導體研究所,就將寬能隙半導體列為主要研究項目之一,期能透過產學研的合作,再創下一個等同於矽半導體的產業榮景。
【熱門焦點】
AI創作可以申請專利權嗎?美國法院拒絕:資格「只保留給人類」
「遊戲禁令」後終於等到週末!中國青少年湧入王者榮耀,伺服器被塞爆
責任編輯:錢玉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