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爾定律推動技術發展的時代,在空前的晶片短缺危機下,可能即將結束。許多車廠都因晶片不足暫停營運,甚至裁員,預計2021年全球汽車產業將因此損失逾1,100億美元,也使得智慧手機、遊戲機、電腦、智慧電視等3C產品放慢生產腳步。專家擔憂晶片危機恐影響全球從疫情中復甦。
20年前全球有25家生產先進晶片的半導體廠商,然而現在只剩台積電、三星與英特爾(Intel),節節攀升的製造成本使得晶圓廠不斷整併,光是一台極紫外光微影設備(EUV)成本就逾1億美元。不僅製造晶片成本高昂,設計先進晶片也同樣超出許多企業的能力範圍,只有高通、AMD、NVIDIA等少數公司願意為先進製程的設計費用買單,更多公司仍是使用成熟製程的產品。
居高不下的晶片價格牽連科技的發展。固然有5G、自駕技術等仰賴先進製程的技術存在,許多利潤不高的產品無法負擔先進的半導體製程。例如服飾價格沒有太多的調整空間,倘若晶片價格高昂,智慧服裝的發展將大受影響。雖然現代人多穿著聽不懂人話、沒能預報天氣的衣服,對生活來說似乎沒什麼大不了,但這代表著摩爾定律推動技術演進的時代即將終結。
尤其當電動車、智慧家居等產品增加,全球對運算能力的需求進一步攀升,晶片短缺的衝擊還會持續擴大;所幸這次晶片荒令各國開始正視半導體供應鏈的危機,美國已通過500億美元的投資案,歐盟各國也將聯手投資最多500億歐元。雖然短期內這些投資無法修正晶片供應鏈問題,但至少有望改變半導體產業的現況,讓運算能力再次變得親民。
責任編輯:吳佩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