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設計走下「神」壇,走進直線時代、更人性化了?
蘋果設計走下「神」壇,走進直線時代、更人性化了?

沒有哪一家企業的產品介紹頁面比蘋果做得更好了。

以2年前發布的AirPods Pro產品頁為例,當我們進入www.apple.com.cn/airpods-pro的時候,我們只能看到AirPods Pro身處陰影之中,猶抱琵琶半遮面;再當我們滑動螢幕或者滾動滑鼠的時候,光線流轉,它從陰影走出,露出豐腴曲線和全貌。

TOP1推薦【PChome 24h購物】AirPods Pro.jpg
圖/ PChome 24h購物

是什麼造就了這幾秒鐘的精湛細節?

光線,曲面,材質以及工藝。

但AirPods Pro的真實情況並不如圖面上那樣完美,它離完美還差兩點:機身材質並非金屬,機身存在分模線。

EarPods
全球唯一的玫瑰金EarPods。
圖/ 愛范兒

曾經前蘋果首席設計師Jony Ive和其設計師摯友Marc Newson設計過全球僅此一個的玫瑰金EarPods,僅看光影表現,它就是最巧奪天工的耳機。不過鑑於Jony Ive已經從蘋果離職,我們也不可能看到AirPods Pro變成完美版的樣子了。

Jony Ive和Marc Newson一起搭檔設計過最著名的產品莫過於Apple Watch了,其中初代Apple Watch Edition應該就是他們二人理想中的消費電子奢侈品,把曲面,材質以及工藝這幾點做到極致。

Apple Watch7.jpg
圖/ 愛范兒

然而前不久爆料者Jon Prosser表示蘋果將在Apple Watch 7上用上和iPhone 12類似的設計,即會採用更多的直角邊設計。

雖然這個消息並不讓人意外,但也足以讓人感到唏噓,在iPhone、Mac和iPad三大產品線的多款產品都傾向於直角方正設計之後,Apple Watch自然不能免俗,這也意味著Jony Ive和Marc Newson在7年前奠定的Apple Watch設計理念徹底出局。

時過境遷,蘋果設計開始走下「神」壇。

手機殼
iPhone XR 和 Clear Case 透明殼。
圖/ 愛范兒

在iPhone XR這一代,蘋果跟隨它發布了一款Clear Case,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透明殼,售價高達329元人民幣,可以說是神乎其技的是,這款手機保護殼幾乎看不到分模線,有如天生,渾然一體。

類似地,在這個時期,蘋果的iPhone官方矽膠保護殼,也找不到分模線,有著其他廠商保護殼無法比擬的一體性。

然而,到了iPhone 12這一點,因為手機本身設計的原因,加上MagSafe的出現,其手機殼的設計和工藝出現了肉眼可見的變化。

首先就是iPhone 12系列的透明殼出現了為MagSafe設計的白色磁力圈,這這個圈就像模仿外星人活動的「麥田圈」一樣,充滿了人類活動的痕跡,將前幾代可以說是神乎其技的官方透明殼一體性純淨線破壞殆盡。

接著,iPhone 12系列的矽膠殼側邊則出現了明顯的分模線。接二連三的,蘋果在手機殼設計上,屈服於了功能,屈服於了工藝。

這是一件可大可小的事情,往小了說,這些設計不會改變手機殼的保護性能,外觀上也不至於看不下去。大致來說,過往的一些蘋果設計原則,一些關乎於「神性」的東西,正在細微的地方崩塌掉。

最明顯的,就是Seamless(無縫化)。

消費電子產品的精密性,供應鏈多樣性,還有人機互動特性決定了它其實是很難做的渾然天成的。但出於設計、美感、可靠性等等原因,還是有很多廠商追求形式上的一體性,Unibody(一體成形)正是源於這種需求,在一整塊鋁合金板材上進行銑鏜,雕琢出一整塊機身外殼的工藝是其典型表現,而初代MacBook Air就是Unibody(一體成形)的代表作,如今採用類似工藝的產品不計其數,材料也從金屬延伸到了塑膠、陶瓷乃至玻璃。

Seamless(無縫化)像是一體成形的補充,也是蘋果設計的一條暗線。

滑鼠
各種各樣的人體工學滑鼠。
圖/ 愛范兒

市面上99.9%的滑鼠,都會透過一條線來區分左鍵和右鍵,這些滑鼠還會透過各種人體工學理論,打造出符合人類手掌形狀的外形,最終的結果是,那些越好用的滑鼠,往往線條越繁複,形態越扭曲。

但是蘋果在設計滑鼠的時候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管他的左鍵右鍵分割線、管他的人體工學握持手感,我只要形式上的渾然一體。」於是乎,就有了這麼一款點擊感沉重,反應遲緩,握感遲鈍的蘋果巧控滑鼠,但,它真的太精緻了。

還有一點,巧控滑鼠的充電口位於底部,而非視覺可見的前側,這個設計使得它充電的樣子很不人性化。

Magic Mouse
圖/ 愛范兒

類似理念的蘋果配件還有初代Apple Pencil,為了達到圓滾滾滑溜溜的自然形態,蘋果用到了非常複雜的工藝:將元器件集成為內部核心,再將內部核心包裹於金屬筒,然後圍繞金屬筒進行塑膠的注入。也正是如此,想要窺視它的內部構造,就只能破壞性剖開,因此它的可維修性幾乎為0。

New-iPad-Mini-and-supports-Apple-Pencil-03192019_b
圖/ Apple

再來,這樣精妙美觀的設計,也使得它會隨意滾落,以及它充電的樣子依舊很不人性化。

到了Apple Pencil 2上,蘋果在設計上進行了更動,在筆身上做出了一塊平面,以便於吸附於iPad進行無線充電,並且能平穩地放置於桌面上。但它在視覺上的藝術性,也遠不如上一代。不過也要承認,它好用多了,更人性化了。

在一些和使用場景無關緊要的地方,我們更能看出蘋果對於Seamless(無縫化)的追求,以及和其他廠商拉開的距離有多大。

蘋果推出HomePod mini.jpg
蘋果HomePod

HomePod並不算蘋果多麼成功的產品,但是不妨礙它在設計上的過人,尤其是其表面那張天衣無縫的網狀織物,將HomePod或者HomePod mini包裹成渾圓的物件,可以自然融入生活環境之中。

採用類似設計的音箱不勝枚舉,Google Home、Amazon Echo系列、Sony LF-S50G、Libratone Zipp等,但是其中多數在背面都會有縫合的痕跡,或者通過不同材質的拼接來避開編織物的縫合,再加上各種按鍵的存在,絲毫沒有一體性可言。

iPhone 6這一代是iPhone相較於前代銷量成長最為巨大的一代,主要原因就是它變大了,但同時,這一代也是外觀上被吐槽最厲害的一代,為了手機訊號,蘋果在機身背面留下了突兀的「白條」。這種分隔不存在於觸感上,而在於視覺上,也是一種設計屈服於功能。直到iPhone 7這代,蘋果通過減少塑膠材質,調整顏色等方式,大大消除了這種分割感,並且還造出了iPhone機型史上最具質感的iPhone 7亮黑版。

以上種種示例其實為了說明蘋果的一個設計現象:盡可能的做到Seamless(無縫化),無論是這個產品是大還是小,材質是塑膠、金屬、玻璃還是編織物,但有時候也會丟掉一些實用性;總體上,蘋果對於Seamless(無縫化)的實現程度是向前的,且遠超同行的,但礙於技術和工藝,完全的Seamless(無縫化)仍是一種終極目標。

真正讓我對這種蘋果獨有設計現象產生懷疑的,不是Apple Watch 7的傳聞,也不是官方保護殼的設計和工藝退步,而是M1版iMac的出現。

許多部落客在評測這款iMac電腦時,都會提到經典的iMac G3,因為後者的多彩是最顯而易見的,還能冠上傳承之名。

iMac G3
iMac G3。
圖/ flickr

但在我看來,M1版iMac傳承的豈止是iMac G3,連G4和G5以及iMac 2006都一起傳承了。

M1版iMac正面玻璃蓋板神似iMac G4的白色邊框加透明塑膠雙層注入效果;而現在iMac的底座設計,正是起源於iMac G5;螢幕與下巴之間的分割則開始於iMac 2006。

「集大成者」寥寥,但「縫合怪」數不勝數。好在蘋果仍有審美和工藝的基礎,以至於M1版iMac有著平凡的美感,但這種以顏色為主打的好看是速食式的,並不太經得起時間琢磨。

M1版iMac
M1版iMac。
圖/ Apple

在iMac G3以及G3之後的iMac設計中,蘋果基本遵循著至多兩種顏色,至多兩種材質方法論的來設計iMac外觀。坦白說,雖然iMac G3青史留名,但不算設計上的開宗立派,iMac G4才可算如今iMac的開宗立派之作。

如前面所言蘋果一直追求一體成形和無縫化,iMac系列自然也是如此,我們可以看到 iMac不斷變薄的過程,也可以看到iMac背部材質從塑膠換成金屬,側面逐漸消失的過程,在M1版iMac之前,iMac的側邊厚度僅有5mm,遠處看來就是一條線,螢幕面板鑲嵌於一體成形機身之上,非常精密,雖然一黑一銀,但相得益彰,並無衝突之感,這是大概因為玻璃面板的黑與金屬機身的銀是我們認知當中的材質自然本色(事實並非如此,這仍是人類加工後才會出現的顏色)。

但M1版iMac打破了「最多兩種顏色,最多兩種材質」的方法論,呈現出了白色玻璃和彩色玻璃的撞色,以及高飽和度彩色金屬機身疊加低飽和度彩色金屬底座的局面,雖然蘋果很努力地讓低飽和度彩色金屬底座和彩色玻璃保持相近,但由於材質質感差異巨大,所呈現的顏色也有所不同。所以實際上,嚴格上說M1版iMac有4種顏色:1種白色和3種彩色。或許,我們還可以加上螢幕的黑色。

色彩界限之間的分割是完全無法抹除的,再加上本身M1版iMac就捨去了之前的圓潤設計,變得方正,使得它看上去有太多的人為痕跡,簡而言之,它不夠一體,不夠流暢,不夠無縫。

或者說,它在一體成形的無縫設計上所做的工作,雖然充滿細節,但也流於表面:同色系的電源線包裝紙,同色系的鍵盤滑鼠觸控板,同色系的系統主題顏色。這種工作,換其他廠商,也能做到蘋果的八九成。

imac
圖/ 36氪

其他廠商在同時期做不到,或者不敢做的是什麼呢?是前面Apple Pencil、HomePod、巧控滑鼠等等在設計和工藝上的領先,是前代iMac下巴部分為焊接上去但你絲毫看不出,當然還有「垃圾桶」Mac Pro在外觀和內部佈局上的驚世駭俗等等⋯⋯

「曲線屬於上帝,直線屬於人類」這句話已經被建築圈和設計圈說爛,毫無疑問,曲線的加工難度要比直線大,曲面比平面更難處理,所以我們不斷歌頌iOS圓角矩形圖標的曲率連續,還有Apple Park世界最大的一體曲面玻璃。

可以這麼說,曲線時代的蘋果非常有原則,很多地方不夠人性化。而直線時代的蘋果,更人性化,但高高在上的神性少了。

在觀看《異星入境》這部科幻電影的時候,看到外星巨艦抵達城市上空,第一感覺是,這東西,怎麼這麼蘋果?

Arrival異星入境
圖/ 異星入境

無獨有偶,在豆瓣網這張人類運輸機和外星飛船對比的劇照描述中,上傳者用到了「地球的運輸機與外星飛船的對比,技術的差別高下立判,僅從外形上,基本是Nokia E71與iPhone 4的差距」這樣的描述。

在本文中,多次用到渾然天成、天衣無縫、巧奪天工這樣非常不克制的形容詞來形容蘋果設計和工藝,因為在整個消費電子行業,蘋果卻是承擔了最多的探索任務,做出了遠超人類同期水平的作品,這是蘋果設計走上神壇的原因,它為此付出了最多的成本,獲得了最豐厚的回報。

本文授權轉載自:愛范兒

【延伸閱讀】

1.誠品「黑卡」門檻要5萬元,一年來人數竟大增6成!如何為VVIP打造尊爵服務?
2.五倍券最快9/22可領、10/8可用、電商外送都OK!數位券優惠暴增,如何使用、領取資格一次看懂

最新9月號雜誌《2021年台灣網紅生態全解析》馬上購:傳送門
「電子雜誌」輕鬆讀:傳送門

責任編輯:傅珮晴、蕭閔云

關鍵字: #Apple蘋果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面對國際地緣政治的「去風險化」浪潮之下,長期觀察臺灣產業發展趨勢的數位轉型學院院長詹文男建議,臺灣不能再依賴單一的製造能力來換取戰略保障,而是將國家戰略從「製造中心」升級為「技術與系統整合」的樞紐。

在此背景下,金管會、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成立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詹文男觀察該平臺的價值,絕不僅是為資本市場引進活水,更能放大產業附加價值,成為驅動臺灣產業整合的關鍵引擎,打造下一波更多護國群山。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可望創造的三個附加價值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核心宗旨,希望在臺灣本土打造「亞洲的NASDAQ」市場板塊,詹文男認為除了「籌資」的任務之外,其實平臺更可以扮演產業轉型的重要角色,進一步擴大其附加價值,其中可以體現於以下三個面向。

首先是先前美國商務部長提出「美臺晶片產能五五分」的主張,詹文男認為臺灣不能只靠單一「矽盾」作為我國戰略的屏障,也就是調整「重製造、輕解決方案」的現狀,讓製造轉向技術及解決方案的綜合發展,成為我國的新籌碼。隨著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建立,加上精進創新板上市及交易制度,開放當沖交易,提升創新板規模及流動性,都能讓更多具備利基技術的企業有機會進入資本市場。

第二個是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成為「軟硬整合」與「以大帶小」的創新引擎。詹文男指出,臺灣有數家市場領頭的電子硬體製造商代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進一步驅動這類科技業者與新創企業合作,例如以大帶小模式,當新創技術獲得大廠的認可,進而藉助大廠的商業人脈,打進全球大型客戶的供應鏈合作網絡,讓新創開發的技術方案與服務,有更多機會在全球落地。

詹文男認為第三個附加價值,有助於加速中小企業的AI轉型及數位化落地。他觀察臺灣多數中小企業仍處「數位化」階段,加上目前政府積極推動「百工百業用AI」,當越多加入創新板的企業推出類似AI as a Service的解決方案,能讓資源相對不足的中小企業,以較低門檻、不需高成本導入AI解決方案,又為新創企業帶來實際營收。「此模式促使新創和中小企業的Win-Win局面,同時驅動產業朝向AI轉型的助力,」詹文男補充道。

勿為上市而上市!登板企業應具備「全球思維」與「治理韌性」

不過對於渴望進入資本市場的創新經營團隊,詹文男院長也提醒,切忌把「募資作為單一手段,上市視作唯一目標」。詹文男提供企業創辦者幾個思考方向,第一是確立全球市場目標,臺灣可當成實地試驗(Field Try)和建立最佳實踐(Best Practice)的試煉場,但也建議新創在發展初期以全世界市場為目標,募資的規劃也可以從全球市場的角度出發,確保產品應用在國際市場獲得青睞。

第二是提升透明度與公司治理能力。上市後,投資人會高度關心公司治理及獲利能力,若要提升流動性,新創必須加強企業的透明度。因此詹文男院長強調,千萬不要「為上市而上市」,而是要有一個完整的規劃並依據目標按部就班,資本市場會給予相對的回饋。另外他也建議平臺針對上市前的企業,能提供「治理的輔導」,而非僅是「程序上的協助」,協助新創導入更健全管理制度。

建構亞洲NASDAQ的驅動引擎,給平臺的三大策略建議

因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後,迎來創新板交易制度改革、放寬外國企業上市櫃規範、帶動轉板彈性、鼓勵大眾參與等多項舉措。在此基礎之上,詹文男分享三大策略建議,期許平臺日後運作持續成長茁壯。

首先是強化非傳統資訊揭露,提升市場流動性。詹文男觀察創新板企業多處早期發展階段,傳統財報資訊較不足,導致降低投資人進場意願。為了強化流動性,他建議主管機關要求企業揭露更多反映成長性的實質指標,例如使用者數據、研發進度、商轉里程碑或專利成果。透過降低資訊不對稱,以活絡交易量。

第二個建議是建立研究報告體系,深化產業洞察。由於創新板企業的研究報告仍稀少,導致價格難以反映基本面,降低機構投資人的參與意願。詹文男認為平臺可透過獎勵機制、研究補助或資料庫資源的方式,邀請投信、券商或研究機構成立專責團隊,藉由定期提供具產業洞見的研究報告給投資人參考。

第三個方向是促進制度國際化,吸引跨國創新企業來臺上市。詹文男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不僅是鼓勵臺灣企業在地上市,也希望吸引國際創新企業走進來。除了持續制度鬆綁開放,也要讓制度與流程國際化。」他舉例,推動跨境申報文件與流程的全面英語化、提供具預測的審查流程、以及稅務制度透明化,讓臺灣在全球資本競爭持續脫穎而出。

對於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最終期許,詹文男認為其價值可從「募資導向」轉向「品牌導向」。一方面讓全球瞭解臺灣除了半導體之外,還有領先的解決方案,進而建立起全球市場對我國產業的信任;另一方面,強化「說故事」能力,讓登板的企業協助全球打造AI及ESG「雙軸轉型」,進而建立起嶄新的國家形象。透過上述的努力,相信臺灣將能持續造山,確保下一波的護國群山如春筍般持續成長茁壯!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