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立峰專欄】Low-Code / No-Code時代來臨,寫程式還是人才標配嗎?
【簡立峰專欄】Low-Code / No-Code時代來臨,寫程式還是人才標配嗎?

Low-Code / No-Code(低代碼 / 無代碼)的概念行之有年,早期Excel就是最佳的例子,讓使用者更方便地運用各種試算表,發展至今,更強調的概念是:「不是專業工程師,只要擁有領域知識,也能開發軟體」。

這同時也是程式開發的終極目標,漸漸走向更簡單、更目標導向、更便利的方向,讓所有人都能共同參與。舉例來說,程式語言Python相比於C語言就更加簡單,同一個矩陣要寫的程式碼更少,儘管現在尚未達到完全不需要程式碼的階段,但的確已慢慢精簡化。

現在Low-Code / No-Code工具很大一部份靠拖、拉讓使用者自行打造軟體工具,但缺點也很明顯,就是開發的內容有所限制、彈性不夠。

而Low-Code / No-Code為什麼重要?跟數位轉型帶來的工程師需求有很大的關聯。企業聘請工程師的成本相當高,在找不到合適的人才時,許多中小企業的老闆與員工,必須自行利用數位工具來達成目標。

台灣新創需兼顧GUI、UX,並瞄準單一領域發展

對台灣新創來說,Low-Code / No-Code是可以選擇的創業方向,但從競爭者、市場面來看,台灣在這一塊的優勢並不大。

為讓使用者沒基礎也能上手,需要依靠GUI(Graphical User Interface,圖形化使用者介面)與UX(User Experience,使用者體驗),這都不是台灣傳統軟體開發的強項。

GUI 或UX不夠強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就是生活複雜度不夠——「舉最簡單的例子,開發產品時有沒有考慮過左撇子子?」歐美左撇子用戶其實很多,台灣新創的產品發想上,則常是「我們自己覺得」。

coding 程式碼 打程式 工程師
「低代碼」強調「不是工程師也能開發軟體」的概念,成為企業由下而上的轉型動力,如何才能擁有這樣的工具與能力?
圖/ shutterstock

除了這2個要素之外,也需要非常挑剔的使用者,也就是有企業、用戶願意當白老鼠,給予適當的回饋。台灣在資訊領域上比較像後進者,新創必須要多想想辦法。

Low-Code/No-Code畢竟還是軟體工具,在國外的市場比較大,在台灣更適合鎖定一個領域來進行,像是ERP(企業資源計畫系統)、CRM(顧客關係管理)上的功能。也有許多聊天機器人新創走向視覺化的設計,讓行銷人員只要有基礎的邏輯,就能夠自行開發聊天機器人。

這是一個很好的行銷案例,若要從零開始開發,行銷人員得與工程師來回溝通;但一開始就從行銷人員的角度出發,機器人自己寫、文案自己作,降低了很多時間成本。

另外一個方向,是把技術「服務化」,利用API(應用程式介面)去跟Low-Code / No-Code的平台串接。像語音辨識技術不一定能直接發展成智慧音箱,但利用API串接平台,可以成為服務的一環。

另外要注意的是,把軟體工具做得很友善,並不等於是Low-Code / No-Code,卻是所有SaaS業者都應該前進的方向。

shutterstock_1099756880_saas.jpg
SaaS 最大的特色在於軟體本身並沒有被下載到使用者的硬碟,而是儲存在提供商的雲端或者伺服器。
圖/ Wright Studio via shutterstock

工程師被取代?專注高階內容是對策

在Low-Code / No-Code之前,就有RPA(機器人流程自動化)的存在,在歐美企業早已相當常見,兩者有目的上的差異——RPA非常企業導向,專為企業自動化的需求而生,不見得是一個專業的「工具」。

舉例像下大雪的時候,航空公司利用RPA通知客人機場關閉,讓他們依據所在地距離前往不同的旅館;或是做報表、算薪水,這種人類很容易出錯的工作可以交給RPA;甚至是電商常標錯價,也可以用價格自動檢測系統,讓數字打上去時能自動通知價格合不合理,避免標錯價。

行銷科技(MarTech)是我特別想強調Low-Code / No-Code能發揮作用的領域。現在行銷人員使用的工具都很先進了,這群追著數字跑的工作者,幾乎就是網路時代的業務員,因為只要工具用的好,轉換數字漂亮,營收就會進來。

各個領域的企業,可以鼓勵員工自行使用Low-Code / No-Code工具,有了成就感之後,搭配專業領域的知識,才能由下而上推動企業的轉型。

shutterstock_739241959_IT工程師.jpg
未來寫程式的能力跟英文一樣是標配,但年輕人還需培養DIY精神,工具門檻降低了,最終仍要由人來完成,一切重點都還是學習力。
圖/ shutterstock

台灣企業以製造業為經濟結構主體,雖然常喊缺人才,但在數位轉型的急迫程度上不如他國,員工也都刻苦耐勞習慣了。如果企業永遠有人力可以用,就不會產生適合Low-Code / No-Code的環境,但如果產業不轉型,不讓人才去做更高度複雜的工作,那麼低階服務的自動化也不容易發生。

未來寫程式的基本能力應該跟英文一樣是標配,寫程式不再是資訊科技學生的專利,但同時間,年輕人還需要培養DIY的精神,工具的門檻降低了,最終還是需要由人來完成,一切的重點都還是在學習力。

至於工程師會不會失業?

不會的,當然各行各業不夠強的人都會被淘汰,這是必然的結果。工程師在Low-Code / No-Code的時代,必須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去開發更高階的內容。舉個例子,自排車的出現,讓學開車不用從手排開始了,但工程師就像是手排車駕駛,應該有更敏捷、更高的操控性才是。

最新9月號雜誌《2021年台灣網紅生態全解析》馬上購:傳送門
「電子雜誌」輕鬆讀:傳送門

整理.記錄:陳君毅/責任編輯:吳佩臻、張庭銉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台日半導體新局 全解讀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