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yson打了一個史上最貴的水漂?花超過200億元,造了輛自己都嫌貴的電動車
Dyson打了一個史上最貴的水漂?花超過200億元,造了輛自己都嫌貴的電動車

如果給你21萬美元(約台幣573萬元),你會把哪台車列入你的清單之中?

可能是保時捷911,可能是賓士AMG GT,也可能是Land Rover(荒原路華),甚至加點錢上個邁巴赫也不是不可能。甚至還可以拿著這些錢歸隱田居了。

James Dyson
圖/ driving

但,倘若拿這些錢去買一輛「Dyson」,那你會不會覺得我腦子裡的螺絲鬆了?

「在較低的銷量下,我們不得不把它的售價定為21萬美元。」

詹姆斯·戴森爵士(Sir James Dyson)在他的新書《發明:詹姆斯戴森的一生(James Dyson Invention:A Life)》摘錄中披露了戴森造車的曲折。

其實,按照Dyson公司一貫的策略,21萬美元相當的保守,分攤各項研發成本,加上一定的利潤,想要公司良性發展的話,代號N526的高端電動車最終售價肯定要超過21萬美元。

在量產之前預估到21萬美元售價之後,詹姆斯·戴森意識到「以這個價格買車的人太少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傳統車企也開始涉及電動車產業,相比做戴森的造車新勢力,財大氣粗的傳統車企可以通過燃油車的利潤來反哺新能源,從而壓低價格搶占市場。

如此,想要獲得市場的青睞,顯然N526 21萬美元的售價太高。而壓低價格,每輛車都會虧損賠錢,正面硬打價格戰,顯然會讓整個Dyson集團陷入風險之中。

這是詹姆斯·戴森爵士不願看到,也不願讓自己親手所建立的帝國處於飄搖之中。最終,在N526量產之前,權衡利弊之後,及時止損,終止了智慧電動車項目。

或者,簡單說,Dyson智慧電動車無法市場化。

7億美元造一輛車的水準如何?

Dyson
圖/ Dyson

「幸運的是,我們能夠承受7億美元的成本並生存下來。」(約台幣210億元)

目前Dyson只生產出了一輛N526原型車,它的成本約是7億美元。由於Dyson並非是上市企業,所以換句話說,這7億美元也算是詹姆斯爵士自掏腰包。

精緻、優雅、整潔是N526的關鍵詞。

N526整車與荒原路華差不多大,是一輛七座的SUV。但配置了氣壓懸吊的N526車身更低,在每小時50英里(80公里)的速度時,車身下降以獲得更低的重心和減小阻力。而遇到溝道時,也會有著更高的離地間隙,從而獲得更好的通過性。

16英尺(約4.8公尺)長的N526,卻配置了一套24英寸的超大輪轂和配套輪胎,來減小滾動阻力和提供更好的通過性。另外,選擇24吋實則也是為了更有辨識度。

傳統車企中,七人座SUV往往會妥協最後一排座椅的舒適性。但在戴森爵士這裡,每一排座椅都符合人體工學。且沒有了傳動軸之後N526也會提供一個完全平坦的台面。

非常喜歡Eames椅子的詹姆斯,也為N526上設計了7個,並且採用了更多的墊子以確保透氣性。

Eames
圖/ hermanmiller.com

比較類似現在的特斯拉Model 3基本的中控台,N526更進一步直接把所有的交互控制設計在了方向盤中,使得駕駛員可以時刻關注道路。

面對電動車空調系統佔用過多能源消耗的問題上,戴森爵士也有信心能通過Dyson現有的技術來解決,從而達到節省電能的目的。

動力系統上,N526有兩個264馬力的戴森電機,從而讓這台2.87噸的重物獲得百公里4.6秒的加速成績,並且最高時速可以達到 200km/h。

雖然在書中沒有明確的表明N526的續航里程,但此前戴森爵士接受泰晤士報專訪時,曾表示其續航里程可達966km,且「即使在英國寒冷的二月夜裡,在高速路上開著暖氣,也能達到如此的水準」。

N526
圖/ Dyson

如此的自信,其實是歸功於戴森爵士的固態電池。

在造車初期,戴森爵士就沒看上鋰電池,而是一步到位用上固態電池。為此,2015年戴森前後共花費1.05億美元收購固態電池創業公司Sakti3,並準備再投10億美元建設固態電池工廠。

而所謂的「固態電池」,一直到現在也沒有電池廠商給出可行方案,更多的是像特斯拉4680電池一樣,列出了一個時間點,LG新能源的亞洲營銷總經理就透露,「爭取在2026年實現量產全固態電池」,但量產並不等同於商用,因此時間點並不明朗。

2018年2月,英國《金融時報》稱,戴森爵士已經在考慮在N526上用三元鋰電池取代理想中的固態電池。或許唯一能跑起來的N526搭載的就是三元鋰電池。

如此來說,想要像特斯拉一般控制智慧汽車所有產業鏈,直接造車,而非只是參與,固態電池遲遲無法突破,或許才是戴森爵士終止造車的一個技術原因。

7億美元投入,戴森打了個最貴的水漂嗎?

記得在2017年9月,戴森爵士斥資20億英鎊豪言要開始造車之時,全球三大財經商業媒體之一的 FastCampany就認為詹姆斯·戴森爵士很有可能「偷」走馬斯克的電動車鐵王座。

文中一一列舉被詡為「發明天才」的戴森在資歷、財富、設計以及工程上都要優於馬斯克。而且有馬斯克佈道電動車在前,戴森更容易收穫人們對電動車的好感。

在2018年,戴森汽車全球團隊規模來到12,000人,其中工程師和科學家佔了一半,研究範疇涵蓋了電池化學、電機、人工智慧和儲能等等方面,幾乎覆蓋了三電領域。

早在2017年接管了英國皇家空軍在布里斯托爾的培訓基地,佔地517英畝,花費2億英鎊建造了一座技術中心。

Dyson
圖/ Dyson

一年後,戴森還在新加坡建立了電動汽車工廠,理由是「離電池產地近」,還表示「世界動力電池中心在亞洲」。

倘若戴森沒有終止造車項目的話,十有八九會在中國再開一座汽車工廠,位置應該就在中國的福建寧德。

雖然在紙面上來看,7億美元的投入,只換回了一輛N526落地,但在背後,戴森從零到一造了一輛能跑的電動車,而非PPT。

這12,000人的團隊,也分散到了Dyson集團的其他團隊之中,而固態電池項目則被保留。而在造車過程中在電池、機器人、空氣處理、照明等領域的技術累積,也為集團其他項目的突破增加了可能。

另外,在為N526設計內裝時,戴森運用了VR作為主要設計工具,加快了設計團隊的工作效率。

N526
圖/ Dyson

總體來說,戴森明台面上損失的7億美元,造了一輛不能合法上路的 N526原型車,但實際之中,卻給Dyson整個集團帶來了更多的人才,更多的技術儲備。

戴森這波其實不算虧。

造車只能窒息?

其實造車賠錢,算是個公開的秘密。最近,中國造車新勢力「蔚小理」紛紛公開了上季度的財報,在新車交付數不斷攀升的同時,整體依舊處於虧損的狀態。

特斯拉從誕生到現在,在賣車上同樣也是連年虧損,直到去年向飛雅特克萊斯勒出售了12.7億美元的環保監管積分,才讓特斯拉整體業務轉虧為盈。

根據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法律法規,汽車廠商需要銷售一定比例的零排放汽車來賺取環保積分,以免收到監管機構的懲罰。

針對此,中國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就表示,由於積分不達標,2020年長安汽車「平均每輛少賺了4000塊人民幣」。

而造就銷量神話的五菱宏光mini EV接近成本價銷售,實則也是為了賺取環保積分,以平衡燃油車的積分消耗。

如此來說,電動車的售價被傳統車企壓縮的厲害,讓很多造車新勢力難以在賣車上賺取利潤。

另外,一輛車涉及了許多領域,缺一不可,想要組建團隊就要斥資收購,不然就斥資挖人,還要源源不斷地在研發上投入。

Dojo D1.
特斯拉自研晶片Dojo D1。
圖/ TESLA

在前不久剛結束的特斯拉AI日上,特斯拉就公佈了一顆自研晶片Dojo D1,有了它,「Dojo將會是世界上最棒的超級計算機」。

而新晉造車行動的小米,在準備好了1000億備用資金來確保造車項目的推進後,也收購了自動駕駛技術公司深動科技,並初步建立起300人的團隊,準備以智慧生態為切入點正式開啟造車。

早於小米,華為、vivo早就開啟了智慧汽車Inside之路,同樣是以自己擅長的軟體生態切入造車賽道。

無論如何切入,造車都會獲得市場的極大關注,智慧汽車似乎已經被認為是下一個核心賽道,也是一場豪賭。

而如果造車成功,就有可能重新定義品牌,而失敗,則會消耗大量資源,甚至讓品牌逐步隕落。但哪個企業不想豪賭一把呢?

本文授權轉載自:愛范兒 ifanr

【延伸閱讀】

1.誠品「黑卡」門檻要5萬元,一年來人數竟大增6成!如何為VVIP打造尊爵服務?
2.五倍券最快9/22可領、10/8可用、電商外送都OK!數位券優惠暴增,如何使用、領取資格一次看懂

最新9月號雜誌《2021年台灣網紅生態全解析》馬上購:傳送門
「電子雜誌」輕鬆讀:傳送門

責任編輯:傅珮晴、蕭閔云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彰化,是活的!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源創圓,看交通、建設、生活等多方面向,如何從300年中轉譯甦醒,令過去翻頁至今,創建未來!
彰化,是活的!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源創圓,看交通、建設、生活等多方面向,如何從300年中轉譯甦醒,令過去翻頁至今,創建未來!

2025台灣設計展將開展!本次由彰化縣政府建設處 陳昌茂處長與策展人何來香,共同聊聊「圓未來之行」展覽與其背後的城市發展與公共建設,時代帶來了哪些蛻變與機會,彰化的未來,會是什麼模樣?陳昌茂處長談到:「先輕鬆聊聊彰化最為人知的印象吧,許多外地人提到彰化,就是控肉飯與肉圓,美食旅遊確實是大家的共同嗜好,但是否有其他的深度內容,能給大眾重新認識彰化的機會?『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就是一個好契機。

圓未來之行,與城市一起成長:你所知道的彰化,它是什麼?

300年來的發展,彰化的農業與工業在國內甚至國際都佔有舉足輕重的角色,半工又半農的發展成了城市獨有特色,在行政區劃及地方制度的調整下,縣市間的城鄉差距造成了資源上的落差,因此,政府近年於交通、城市規劃與建設上積極推動許多計畫,此次的展覽為的就是讓民眾看見設計中與蛻變進行中的彰化,包含:彰化交流道的農業區解編、國民運動中心興建、規劃與建設八大生活圈轉運站及全國首創的長照衛福大樓等等,從交通、建設面改善實質生活,正是此次展覽核心,透過時代回顧轉譯為當代及未來發展能量,讓彰化充滿地方鮮活的發展魅力。」

策展人何來香說起,『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時間、轉譯、共創為展出主軸,將時間梳理成「過去─現在─未來」,包含:源(回顧記憶與成長記號)、緣(轉譯與生活)、圓(圓未來城市之貌)、合(共創未來),一如處長所說,將300年的背景梳理轉譯,在「交通、建設、生活」呈現,將其佈局為:三個室內展區X一個戶外展區,透過線上互動與實體呈現,讓彰化時代(過去─現在─未來)逐漸活起來,從低調走向鮮活光亮,「現在」,正是未來的縮影與定錨力量。

圖二.jpg
「圓未來之行」兩大重要推手:策展人何來香、彰化縣政府建設處陳昌茂處長。
圖/ 彰化縣政府

四大展區表述「三源一合」:未來可以被共創,一同設計理想的生活模樣

『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共有四大展區,規劃為:源(記憶之源)、緣(轉譯之間)、圓(未來城市)、合(共創未來),同時串接著「時間:過去─現在─未來」的脈絡線,一覽城市的成長姿態。走進展區,開始從「過去」中逐漸甦醒,壓艙石、鐵道枕木等建材文物彷若時光倒流,將觀展者帶回記憶之源,透過佈局中的架構語言,從最微觀的建築元素開始見證曾經,呈現彰化的移居風光;來到「現在」,城市逐漸有了治理與變化,交通疏通了生活與流動,當下的建設創造了更多的「宜居」,像是:「共生共享」,表述著近年的建設成果,如:交通樞紐轉運站、伸港青年住宅、鹿江綠建築,以及老屋改造返鄉青年創業案例等,透過不同形式的交通、城市建設的延伸,以延續更多的綠化、永續、教育與建築示範及全齡照顧與幸福範例城市、共融場域等,舒展著彰化的此刻宜居。
而「未來」正在萌發的可能性,則以情境式劇場呈現城市建設藍圖,置身體驗充滿希望的願景,陪伴居民一起邁向未來。

圖三.jpg
員林市衛生所暨長照社福大樓新建工程拿下第23屆公共工程建築工程類金質獎,建築採全齡化無障礙、節能減碳設計。
圖/ 彰化縣政府

陳昌茂處長與策展人何來香提到,「未來城市」象徵著:綻放、圓滿、快捷與新鮮,展區整體風格呈現現代、乾淨、溫暖的未來感,此區域特別設計一個共創互動環節,以大尺度的城市規劃角度出發,邀請觀展者共同打造屬於彰化的未來城市,透過彰交特定區為城市共創背景,觀展者能透過平板互動,依需求、喜好選定主題類型與建築,如:該區域希望如何發展?公園綠地(共融公園、生態濕地)、產業經濟(百貨商場、研發大樓)、休閒育樂(美術館、圖書館等),民眾意見將由 AI 即時生成建築並影響城市發展指數,進而反思發展過程中經濟建設與生活環境的平衡取捨,最終會將互動成果整理成報告做為縣府施政參考,此區域的未來,將是共創而生的實驗計畫之一。而代表「合」的「戶外串聯區」,則是由在地師生以自然素材共創的「魚的肚子是我們的生活」,延伸探索永續、自然、未來想像及綠色療癒,令「圓未來之行」參與民眾跨域孩童到成人,擁抱接納多齡意見,讓想像活躍充滿新鮮生命力。

彰化的蛻變,是成長留下的獨特印記──未來,由我們共創

有趣的是,『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本次展出地點為:彰化縣立鹿江國際中小學,它不僅是彰化首間公辦的雙語學校,也確定籌設高中部,以接軌國際的教育為目標。當展區中的時間(過去─現在─未來)與交通、建設、生活相互交融與牽連,讓每個時代的彰化,蛻變都因成長而留下獨特印記。從海洋(船運、通商)而生的彰化,在展覽中扣回海洋生態的共創溯源反思。

圖四.jpg
鹿江國際中小學新設高中部,預計117年學年度正式招生。
圖/ 彰化縣政府

陳昌茂處長認為,彰化的發展不必然要同於其他城市,當然也不會是其他城市的翻版,因為彰化有自己的專屬發展模式。期待透過此次展覽與共創,讓民眾與我們一起共同體驗最宜人與舒服的生活輪廓與幸福感受以及發掘彰化未來的無限發展可能;策展人何來香笑著分享,彰化是全球百大幸福城市的銀牌級城市,很期待各地民眾來參觀,重新感受彰化,並與群眾一同共創彰化。延續這樣的願景,彰化縣長王惠美也分享:「縣府其實一直在思考,如何擘劃下一個百年都市發展願景,讓民眾的生活變得更好,外移的人口逐漸回流。這些交通、城市建設的規劃、執行與聆聽大眾意見,都是為了一同探索未來、共同創造大家真正嚮往的生活」。

圖五.jpg
彰化縣長王惠美與縣府團隊積極規劃下一個百年都市發展願景,打造最宜居 幸福的城市。
圖/ 彰化縣政府

採訪・撰文/楊喻婷

【彰化縣政府 廣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