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是數位烏托邦?還是將為網路世界帶來大麻煩?
元宇宙是數位烏托邦?還是將為網路世界帶來大麻煩?

自從Roblox將「Metaverse」寫滿自己的招股書,Facebook宣布要成為一家元宇宙公司,元宇宙已經被寄託了下一代網路的厚望,大批科技公司爭相高舉「元宇宙」的旗幟吶喊,生怕自己被定義成「古典網路公司」。

儘管沒多少人能說清楚元宇宙是什麼,但網路對這種瘋狂和興奮應該不陌生。只是我們無法區分,這是共享經濟、社區團購那般令人窒息的夢想,還是當年賈伯斯掏出第一代iPhone時遭遇的嘲笑。

5151152799_af50f993bd_o.jpg
賈伯斯發表第一代iPhone。

既然如此,那不如讓我們先放下科幻電影的望遠鏡,來看看最近幾個和元宇宙似乎毫不相關的熱門事件,我認為這裡面卻隱藏著元宇宙最重要的事情。

同樣火爆卻有點讓人看不懂的NFT,NBA球星Curry花了18萬美元買了一個NFT頭像,王家衛也發布了首個NFT電影作品;騰訊宣布放棄了獨家音樂版權,網易雲端音樂裡下架的歌單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來;未成年人迎來了史上最嚴防沉迷措施,開始組團「租帳號」、「買帳號」,帳號是你的,但進入遊戲的權限不是你的;韓國成為全球首個通過立法限制蘋果、Google等科技巨頭在應用商店抽成的國家,蘋果依然拒絕《堡壘之夜》重新在韓國App Store上架。

這幾個新聞背後都指向了一件事——數位內容和服務的所有權,儘管很多人也根本不在乎。可如果我們願意相信《一級玩家》這樣的元宇宙藍圖,這就是一個不能忽略的問題,甚至比AR、VR這些和元宇宙看起來強關聯的技術更重要。

我不懷疑我們最終能建構一個在五感上媲美現實世界的虛擬宇宙,涉及到的技術幾乎都已經有了雛形,就像支撐今天網路的技術大多在幾十年前已經出現,我們已經邁過了從0到1的階段。

然而是否建構一個足夠逼真的虛擬世界後,我們就擁有了元宇宙呢?我們在上一篇文章中藉助劉慈欣的小說描繪了元宇宙的景象。

很快,網路上連接的將不是電腦而是大腦。接下來順理成章的是,人的記憶、意識和全部人格將能夠上載到計算器和網路中,人類有可能生活在虛擬世界中——虛擬世界,你想想,在那裡的人什麼都可以做,想要什麼就有什麼,像上帝一樣。在那裡,一個人可以擁有整個星球!

這樣的元宇宙,與其說是下一代網路,不如說是是一個和現實平行的世界,一種全新的社會形態。

那麼,元宇宙就從一個技術問題變成了社會問題。

就這樣進入元宇宙,網路只會越來越糟糕

假設技術已經可以讓我們馬上進入《一級玩家》裡的綠洲世界,並成為一種新物種,那麼我們真的能在那裡永享「至福樂土」的快樂嗎?

在這樣的網路世界,馬斯洛需求最底層的生理基礎已經不存在,我們可以輕而易舉獲得物質帶來的快樂, 可是網路的本質並沒有改變,它只是更大更立體,大到真正全方位覆蓋我們的生活。

Ready Player One一級玩家.jpg
電影《一級玩家》劇照。
圖/ 電影《一級玩家》劇照

我們在獲得倍增的多巴胺同時,網路的負面效應也將以最大的程度被放大。

防沉迷限制、被大數據佔便宜、帳號被刪除,這些網路的中遇到問題儘管令很多人不爽,但都不至於對我們生活帶來太大的影響,因為現實生活和虛擬世界還有一條清晰的界線。

可當虛擬世界裡就是我們全部的生活,就完全不是一回事了。想像一下,地產開發商可以規定你每天只能出門三小時,零售商可以隨時沒收你的私人物品,也別擔心飯店的針孔攝影機了,你每一寸肌膚的觸感都會上傳到伺服器。

當祖克柏宣布Facebook要轉型為元宇宙公司,就引發了不少關於數據隱私的擔憂,西英格蘭大學的VR專家Verity McIntosh表示, Facebook在VR和AR方面投入如此之大的部分原因是,當用戶在這些平台上進行交互時,可用數據的細長比基於螢幕的媒體高一個量級。

這不僅僅是關於我點擊的位置和我選擇分享的內容數據,而是關於我選擇去哪裡、我如何站立、我關注哪裡的時間最長、我身體移動和對某些刺激做出反應的微妙方式的數據。 這是通往一個人潛意識的直接途徑,這些數據對資產階級來說是金子般的寶藏。

鑑於過去Facebook在隱私保護的問題,這樣擔憂並不過分。而這只是網路中心化帶來的其中一個問題,正如全球資訊網發明者Tim Berners-Lee所說,現在的網路已經背離他當初 「自由開放」 的初衷。

網路服務讓我們享受到前所未有的便捷,前提是我們放棄了數據的所有權。即便是我們付費訂閱的音樂和電子書,甚至是聊天記錄和朋友圈,我們並不真正擁有,一旦伺服器關閉,或者網路公司調整業務,這些就可能不復存在。

根據用戶協議,用戶創造的數據,其實是屬於網路公司的私有財產。

最近有一部叫《脫稿玩家》的電影,主角Guy是遊戲中一個NPC(非玩家角色),當他的意識覺醒影響到遊戲發行,遊戲擁有者像上帝一般通過各種方式要殺掉他,甚至不惜毀掉伺服器,最後Guy的倖存只是因為遊戲擁有者的放過。

《脫稿玩家》和《一級玩家》的結局類似,最後綠洲世界成為數位烏托邦,都是因為遊戲擁有者從唯利是圖的商人變成了善良的主角。

「經濟學的基本公理就是人類的唯利是圖。」——《三體Ⅱ》

然而元宇宙可能會成為真正跨越地理界限的線上社會,當這個世界存在一個可以操縱一切的上帝,人類的希望是否只能寄望於上帝仁慈?

前幾年有一篇洗版文章《網路完蛋了,已經。》,講的是網路中心化帶來的種種問題。當時看到這個標題覺得有點危言聳聽,不過當網路要朝著元宇宙的方向發展,甚至可能要比作者預想中的更加糟糕。

一項報告顯示約42%的網站由五家公司託付管理,67%雲端服務由Google、亞馬遜、微軟等四家公司控制,我們常用的網路服務也基本集中在幾家巨頭,我們已經將這些公司視為網路的水、電、瓦斯,在元宇宙裡就是一個個數位王國。

shutterstock_1044043474_cloud system.jpg
圖/ metamorworks via shutterstock

我們真的能指望元宇宙所帶來的下一代網路能帶給我們更好的體驗嗎?

成為數位烏托邦,有一個比真實更重要的前提

雖然元宇宙概念的炒作層出不窮,但幸運的是,我們遷入元宇宙的時間或許不會比人類移民火星更早,還有機會一邊發展建構逼真虛擬世界的技術,一邊修復網路面臨的問題。

目前大多給自己冠以「元宇宙」的網路平台可能連0.1版本都算不上,這不只是受限於硬體技術,仔細想想,我們無法真正將一個虛擬世界當做真實生活的原因真的是因為它不夠逼真嗎?

原因可能是我們必須在現實世界中謀生,線下匯集我們的各種社會關係,大多數人最重要的資產,如房子、車子,都只在現實中流通。而在網路,我們甚至連一首歌一本書都不能擁有。

如果元宇宙是一個和現實世界平行的線上的社會,那麼這些東西必然要在虛擬世界一一對應。我們至少需要一套可以在一切虛擬世界通用的「網路身份證」,以及可以在現實和虛擬世界流通的經濟體系。

同時元宇宙將重塑社會結構,現實世界的很多產業在虛擬世界可能完全消失,並誕生更多新的經濟活動。科幻作家陳楸帆認為元宇宙會帶來新的價值體系,不能延用原有的貨幣。

在中國作家陳楸帆的科幻小說《AI2041》中,他設想了一種新的貨幣單位,可以關聯愛、歸屬感等需求金字塔上層的需求。

這或許過於遙遠了,回到現實,最起碼得讓我們在網路擁有自己的數位資產吧。現在熱門的NFT的就在做這件事,遺憾的是目前NFT像比特幣一樣,逐漸演變成一種投機炒作的物件,人們關心的是一個頭像一張圖片能賣出多少天價。

但NFT本身的技術對於數位資產意義重大,NFT是儲存在區塊鏈上的數據單位,具有唯一且不可替代的特性,每一份NFT所代表的數位資產都具備獨特的價值。

簡而言之,NFT可以證明某個數位內容是屬於你的,並且讓你的數位資產可以像現實世界一樣流通、交易、變現。

除了NFT,另一個建構元宇宙經濟體系的關鍵應用可能是DeFi,(Decentralized Finance,去中心化金融),也被稱為「虛擬華爾街」。

顧名思義,DeFi是為加密貨幣建構的金融體系,實現用戶間點對點的交易,但是利用區塊鏈的智慧合約渠道銀行等第三方機構,實現用戶間點對點的交易,所有流程都由於代碼自動執行。

不過DeFi也存在風險,前段時間有駭客利用智慧合約的漏洞盜取了價值6.1億美元的加密貨幣,可也正是因為區塊鏈的不可篡改性,駭客盜取後也難以隱秘地轉移資產,DeFi依然可有望建設元宇宙中金融系統的基礎設施。

shutterstock_1625966278_Defi.jpg
圖/ BestForBest via shutterstock

無論是NFT還是DeFi,都是以去中心化的技術確定了我們對數位資產的擁有權,並推動這些資產的流傳和交易,在基於這些技術的平台也看到了另一種有別於Roblox的元宇宙雛形。

比如單日收入一度超過《王者榮耀》的NFT遊戲Axie Infinity,這款遊戲和傳統遊戲最大的區別在於採用了「邊玩邊賺」(Play-to-Earn)的模式,遊戲中的寵物Axie 、虛擬房地產、裝備道具都會成為玩家的真正擁有的資產,可以交易和提現。

這款遊戲在菲律賓特別熱門,據報導不少玩家在Axie Infinity獲得的收入已經超過了當地平均收入。Axie Infinity在8月交易量達到10億美金,也成為以太坊有史以來最高成交量。

同時遊戲內的也採用了去中心化的治理模式,Axie Infinity向玩家發行一種治理代幣,用以投票決定社區資源庫裡面的分配方式,甚至的遊戲未來的走向。

一個叫做YGG(Yield Guild Games)正在菲律賓給玩家提供創辦資產加入Axie Infinity,按照他們的設想,是透過這種方式創造有史以來最大的虛擬世界經濟體。

一種觀點認為以太坊就是一個沒有酷炫介面的元宇宙,而區塊鏈則是像HTTP之於網路一樣的基礎協議。

區塊鏈的技術特點的確具備這樣的潛質,但也有不少潛在風險。過去依賴一些值得信任的第三方機構來作為服務的仲介,比如大型的網路公司。區塊鏈能以去中心化的形式繞過中間商,前提是區塊鏈本身的公信力得到保障,程式碼不會出錯。

這些問題並不能很快解決,區塊鏈的價值也並未得到廣泛認同,但它的確是一個綠洲世界的重要前提,假設元宇宙遙不可及,起碼可以讓網路更好,想想我們一開始期待元宇宙究竟是為什麼。

web 3.0和元宇宙,誰才是網路的未來

如果真的把元宇宙當網路未來的方向,而非提升股價和估值的華麗衣裳。那麼與其不切實際地畫餅,不如真的想想如何改善眼前的網路,否則就像前文提到的,元宇宙只會成為網路負面影響的放大器。

NFT、DeFi所帶來的的去中心化應用、數位資產所有權、提升效率降低成本,這些在元宇宙流行之前人們曾以另外一個詞概括——web 3.0。

這個詞現在很少有人提起,web 3.0希望讓網路回到最初的自由開放、去中心化,將用戶數據以分佈式儲存的方式記錄在不同的伺服器,不再集中在個別科技公司的中心化伺服器上。

為此Tim Berners-Lee還創立了一家致力於推動網路去中心化的公司Inrupt,並推出了中心化的網路平台「Solid」,但目前這個平台的商業化進展依舊緩慢。

Tim Berners-Lee
Tim Berners-Lee.
圖/ 愛范兒

其中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就是所謂去中心化的web 3.0,用戶在前台使用時不會感到什麼不同。去中心化的數據儲存是在後台運行,對於習慣以數據換取便利的用戶,很難有改變的動力。

由於去中心化應用並不普及,開發者往往還需要花費更多經歷開發各種底層技術和工具,將大大延長開發的時間,在講究快速迭代的網路時代顯得格格不入。

從這個角度看,元宇宙的出現或許能成為一個契機。一個樂觀一點的預期是,元宇宙沒有淪為過度炒作的又一個網路概念,而是一步步接近我們的生活,人們也將越來越能意識到去中心化對於網路的概念,是一步步接近我們的生活,人們也將意識到去中心化對於網路的意義。

在元宇宙經歷一些重大演算法倫理問題後,「困於元宇宙」的人們組織起去中心化的力量揭竿而起,虛擬人類文明翻開新的一頁。

否則,我們還是不要對元宇宙有太多期望,更不要說讓它和現實世界平行,甚至取而代之。

本文授權轉載自:愛范兒

【延伸閱讀】

  1. 日本禁供酒,「獺祭」卻再創營收新高!清酒廠旭酒造如何用AI釀酒?
  2. 五倍券如何變十倍?各家銀行大推數位綁定優惠,攻略懶人包一次看

最新9月號雜誌《2021年台灣網紅生態全解析》馬上購:傳送門
「電子雜誌」輕鬆讀:傳送門

責任編輯:傅珮晴、蕭閔云

關鍵字: #NFT #元宇宙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醫院到工廠,從2B到2C:北醫、光寶、AWS、希達數位以實戰經驗分享碳揭露與AI淨零新路徑
從醫院到工廠,從2B到2C:北醫、光寶、AWS、希達數位以實戰經驗分享碳揭露與AI淨零新路徑

氣候變遷不只是環境議題,而是攸關國際經貿的新政治語言,隨著碳定價時代來臨,去碳化能力將重新改寫全球供應鏈秩序,而這意味著:能源轉型不再只是政府的任務,是每一家企業的必修課。
在這波變局中,光是做好組織碳盤查仍不足夠,領先企業不僅開始管理產品碳足跡、更以AI數據治理提升供應鏈碳管理,例如,光寶科技因應客戶的脫碳淨零路徑積極建立碳足跡資料庫,並號召供應鏈夥伴參與,全面揭露產品碳足跡;以及台北醫學大學攜手希達數位等夥伴取得碳足跡數據與建立標準化的碳排計算方式,更好計算醫療器材設備的碳足跡。
換言之,碳不是被動記錄的數字,而是驅動新價值的槓桿,誰能把減碳轉化為市場優勢,就能在淨零新賽局中掌握主導權。對此,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進一步解釋:「台灣不僅是全球AI硬體重鎮,也積極開發AI應用服務,其中又以「AI驅動的碳排管理」最受矚目,因為,碳排數據龐大、變化快速,單靠人工根本無法處理,唯有借助AI才能即時解析、快速決策,讓永續不只是口號,而是可以落地的營運模式。」
「為實踐台灣2050淨零轉型,透過兩大–科技研發跟氣候法治–治理基礎,以及四個–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與社會轉型–轉型策略推動12個關鍵戰略,如發展風電/光電、氫能、前瞻能源等,目標是以削減碳排跟碳匯抵減達成淨零目標。」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如是說道。

2.JPG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重申減碳的急迫性,並分享:「唯有借助AI才能即時解析、快速決策,讓永續不只是口號,而是可以落地的營運模式。」
圖/ 數位時代

醫療減碳進入關鍵期,AI驅動供應鏈碳足跡管理成顯學

根據國際健康無害組織(HCWH)的統計,全球醫療部門的碳排放量約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 4.4%,這個比例相當於514座燃煤電廠年碳排的總和,其中,超過七成的碳排放來自於醫療的供應鏈(範疇三),例如藥品、器械設備的製造與運輸,以及相關廢棄物的處理,意味著醫療機構光是做好範疇一與範疇二的碳排管理還不夠,必須以供應鏈碳排管理的概念驅動低碳醫療。
「低碳醫療是全球關注的議題,但是,受到三個迷失–推動低碳醫療的成本高、需要更多數據才能展開行動、醫護人員太忙很難參與其中–影響,醫療機構的腳步不一而同,但從統計數據來看,低碳醫療僅需針對藥品、耗材、能源、運輸這些主要排放來源進行改善,即可看到顯著成效。」新加坡國立大學永續醫學中心主任暨教授Nick Watts以英國NHS為例說明,該單位已在2019年的基準下減少61%碳排等,只要從投資能源效率、數位化照護、預防醫療、在地化照護等面向切入、持續前行,即可看到成效。

3.JPG
圖/ 數位時代

台北醫學大學校長吳麥斯表示:「我們的醫療使命是『不傷害』:不僅要治病救人,也要減少對地球的傷害。」再加上環境部於今(2025)年初公告擴大碳盤查適用對象,自明(2026)年起,全國23家經衛生福利部評鑑為醫學中心之醫療機構必須每年定期揭露其溫室氣體排放盤查結果,因此,攜手希達數位等夥伴,透過收攏支氣管鏡、血液透析、核磁共振、雙和醫院健康檢查與冠狀動脈血管攝影等流程的碳排數據資料建立醫療碳排放因子資料庫,之後將進一步擴大到產品碳足跡計算,建立運輸與廢棄物數據庫,目標是在2028年完成三家醫院–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台北市立萬芳醫院–的碳足跡全面揭露。「我們的期許是讓AI驅動的碳足跡管理平台處理繁瑣的碳排數據蒐集、分析等工作,讓醫護人員可以專注於人性化照護服務。」
協助台北醫學大學進行減碳行動的新加坡商希達數位有限公司執行長Torrent Chin表示:「產品的生命週期是固定的:原料、製造、運輸、使用與回收,碳排相對容易蒐集、分析與計算,醫療服務的碳排則沒有明確終點,需要進一步考量耗材、儀器與能源,對於商業模式也著重在服務的教育、旅遊與金融等產業來說,極具參考價值。」

4.JPG
醫療實戰對談,邀請各界重磅貴賓一同交流。左起:數位時代總編輯王志仁、新加坡國立大學永續醫學中心主任暨教授Nick Watts、台北醫學大學校長吳麥斯、新加坡商希達數位有限公司執行長Torrent Chin。
圖/ 數位時代
6.jpg
圖/ 數位時代

製造業淨零突圍的關鍵:從產品碳足跡到循環設計

光寶科技總經理邱森彬表示,商業模式使然,光寶科技的產品碳足跡有90%來自生產製造使用的原料,想要更好落實產品碳排,必須從原物料著手,為了加速產品碳足跡管理,成立希達數位,以巨量數據分析、人工智慧等科學化、系統化的方式著手。「根據統計,我們有1,800萬產品碳足跡活動、19萬個物料,以及3,300個產品系列的資料要處理,若是由外部顧問給予協助,需要100個顧問、花費3年的時間才能完成,但在希達數位的產品輔助下,僅15個顧問、6個月的時間就完成全產品碳足跡揭露,成為全球第一家完成全產品碳足跡揭露的電子製造業。」

7.jpg
圖/ 數位時代

完成全產品碳足跡揭露後,光寶科技發現:每年必須刪減8%二氧化碳量才能在2050年達成淨零碳排,83%二氧化碳來自消費性電子產品跟能源管理,為了更好服務品牌客戶,必須在2030年實踐50%減碳目標,以及19萬個物料中,包材碳排最高,必須即刻行動以高效減碳。「做好全產品碳足跡,我們才可以更精準地推動產品脫碳策略,並且鼓勵供應商一起跳脫框架、共同開發低碳材料。」邱森彬如是說道。
對此,Amazon Web Services(AWS)台灣暨香港企業銷售暨策略方案副總經理謝佳男表示:「產品碳足跡只是第一步,不僅能讓我們知道碳排熱點並採取行動,如降低包材碳排等,更重要的是,可以在產品規劃與設計之初就預測可能的產品碳足跡並予以優化,更好實踐永續營運。」

8.JPG
產業實戰第二場,則邀請到光寶科技總經理邱森彬與AWS台灣暨香港企業銷售暨策略方案副總經理謝佳男,提及從產品碳足跡到循環設計,將為製造業綠色轉型的關鍵。
圖/ 數位時代
10.jpg
圖/ 數位時代

戴爾科技集團永續服務資深總監Bobby Mon Raother表示,該公司自2008年即開始使用再生材料,並在2021年提出Concept Luna,將以循環設計–從設計階段就考慮可修復性、可升級性、材料回收、減少浪費–的概念,如模組化設計、可維修面板、使用再生材料,以及智慧感測與遙測等,藉此延長PC等產品壽命、降低環境衝擊。「在產品碳足跡方面,我們將持續從製造、運輸、能源使用與報廢管理等四個面向切入,積極減少每個階段的碳排放量。」

11.jpg
戴爾科技集團永續服務資深總監Bobby Mon Raother延續製造業對談的內容,分享Dell如何製造、運輸、能源使用與報廢管理等四個面向切入,積極減少每個階段的碳排放量。
圖/ 數位時代

自2005年開始提供永續顧問服務的施耐德電機日本永續事業部ESG數位轉型負責人呂勁毅進一步分享協助世界500強客戶實踐淨零轉型的心得:「除了要擬定策略、採用數位工具、蒐集與分析數據,更重要的是透過治理手法與相關活動加速整個進程,發揮數位與淨零雙軸轉型綜效。」
總的來說,無論是醫療或製造業,淨零已不再只是企業的選修課,而是決定競爭力的新指標,唯有做到產品碳足跡全揭露,同時,結合AI數據治理、循環設計與數位轉型,才能在碳定價與供應鏈重塑的時代突圍,將減碳壓力轉化為成長動能。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