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刀裁掉萬人、賣掉公司最驕傲業務!「電子菜鳥」平井一夫憑什麼救活Sony?
大刀裁掉萬人、賣掉公司最驕傲業務!「電子菜鳥」平井一夫憑什麼救活Sony?

今年4月,日本索尼(Sony)公布截至今年3月的2020財年合併財報,凈利潤首次超過1兆日圓。這個成績除了受惠疫情,以及現任執行長吉田憲一郎(KenichiroYoshida)的帶領,或許一部分還得歸功於2019年退休的前執行長平井一夫(KazuoHirai)在內部推動的改革。

索尼社長兼CEO平井一夫與索尼商標。Kazuo_Hirai_and_Sony_logo_201204
Sony社長兼CEO平井一夫。

不到10年前,Sony面臨巨大困境,平井一夫在2012年4月接任執行長時,這家公司已連續4年虧損,2011會計年度顯示淨虧損4566億日圓。當時,企業內部以及股東非常懷疑他的領導能力。平井一夫如何從不被看好,到成為讓公司起死回生的關鍵人物。

曾是三星、LG的墊腳石,年輕員工早已習慣「輸」

平井一夫1984年從國際基督教大學畢業後,同年加入「CBS/Sony」公司(現日本索尼音樂娛樂,SonyMusicEntertainment),一開始從事音樂相關的業務工作,之後協助重建Sony的遊戲事業多年。

直到2011年,平井一夫被任命為執行副總裁,才參與了當時Sony的主要電子業務,他意識到電子事業沒有方向,當時Sony在與三星電子(SamsungElectronics)、LG電子(LGElectronics)的競爭中等同墊底,整個組織都缺乏信心,這讓他感到痛苦。

有一天,一名員工向主管介紹一款新的Sony電視。過程中沒有表現出幹勁,讓平井一夫很震驚。《日經中文網》報導指出,員工一開始就表明,沒有打敗三星與其他競爭對手的意願。儘管有主管認為他的措辭有問題,但員工依舊繼續敷衍地講下去。

平井一夫執掌Sony時,電視事業已連續8年虧損。雖然Sony過去推出一系列讓消費者驚豔的產品,但很明顯,昔日榮光早已不在。而員工缺乏信心的行為,其實只是反映出公司內部文化已經習慣「輸」,而不是贏過別人。

賣出美國總部、裁員約1萬人,平井一夫展現改革決心

但平井一夫並未就此一股腦苛責員工,他選擇認真聽取員工意見,理解對方的想法,這才發現,尤其是年輕的員工,其實都是帶著自豪的心情加入Sony,只是覺得意見無法被公司理解,就算有想法,上級主管也是當成耳邊風,才會變得灰心喪志。

「我發現Sony仍然很有價值。」平井一夫認為,如果要重振公司,必須改善Sony重視的電子業務。

結果他決定先出售Sony在紐約的美國總部,「美國子公司堅決反對出售,但我告訴他們要立刻出售,以此表達我的決心。」接下來,Sony開始一系列改革,包括出售化學品、電池、個人電腦的事業,並裁減約1萬個職位,目的是消減公司的成本。

不讓Sony活在過去的掌聲中!強悍作風一度引發老員工反彈

然而,平井一夫大動作展現出改革Sony的決心,並沒有獲得某些資深員工的認同。當Sony於2014年宣布出售曾讓公司占有強大市場地位的VaioPC業務,平井一夫收到Sony老臣、第一任財務長伊庭保(TamotsuIba)的書面「建議」。

「簡單來說,那些提議就是說『昔日的時光更好』或是『管理階層輕視電子業務,是無法接受的』,還有一項提議要求管理階層下台,包括我。」但平井一夫沒有理會對方的要求。

平井一夫聽取了退休人員的建議,希望Sony能重回過去因為電子事業而受到世界讚譽的時代。事實上,他無意否認Sony過往成就,但當時他認為,這些想法都是「懷舊之情」,Sony若想要活下去,不能再將自身定位為「那個生產隨身聽Walkman的公司」。

Sony Walkman 隨身聽特展.JPG
Sony 在 2000 年以前,曾以 Walkman 系列產品取得巨大成功。
圖/ 圖片來源/Sony

放下銷售目標、重新定義Sony品牌精神

平井一夫上任之初,外界視他為「電子事業的菜鳥」,認定他無法帶領公司。他則持續思考Sony的重組計畫。當時在他眼中,Sony沒有任何使命、價值或願景,也不清楚到底想成為怎樣的公司,「電子、遊戲、電影、音樂與其他單位都脫節了,只是各自朝著自己的方向前進。」他認為有必要重新定義這些單位為何存在,以及如何生存。

他走訪Sony在世界各地的工廠、研究與研發中心,聆聽人們的意見,偶然意會到日語中的「kando」(代表「深深感動」的意思)一詞。事實上,Sony成立之初,共同創辦人井深大(IbukaMasaru)的願景就是創造出讓人們驚呼的產品,期許工廠內部能有自由、開放的思想,工程師能夠將技術提升到最高標準。

平井一夫相信,他可以重新詮釋創辦人賦予Sony的精神。他將Sony的使命解釋為:製造充滿「kando」產品的公司。 其中做法包括,在電視事業中,Sony放棄每年銷售4000萬台的目標,改為追求質量勝過數量,喚起消費者的感情。

平井一夫最樂見的事之一:繼任者不當好好先生

2018年4月,平井一夫將總裁與執行長的職責移交給原為財務長的吉田憲一郎。據悉吉田憲一郎接下工作時告訴平井一夫,「我不會做一個好好先生(yes-man),而是將說出我認為該說的話。」平井一夫說,這就是他所希望的。

一直以來,平井一夫的管理哲學就是 「徵求與我不同的意見」。事實上,他從小就喜歡提出問題,從國外回到日本後,當他舉手發問時,老師還曾說:「這是日本,不是美國。」

平井一夫在2019年正式卸下董事長一職,離開Sony,結束35年的職涯。如今3年過去,吉田憲一郎繼續為公司注入「kando」的意義,他試圖將電子、電影、音樂、遊戲與其他業務互相串聯,發揮最大的價值。

資料來源/Nikkei Asia(1), Nikkei Asia(2), 日經中文網, Tech Crunch

本文授權轉載自:經理人月刊

【延伸閱讀】

1.資遣和解僱差在哪?資遣費和預告期怎麼算?
2.員工打開求職網,你可能是最後一根稻草?LinkedIn 揭露 3 大轉職推力

最新9月號雜誌《2021年台灣網紅生態全解析》馬上購:傳送門
「電子雜誌」輕鬆讀:傳送門

關鍵字: #Sony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為何台灣製造業在「智慧製造」卡關?AWS白皮書點出問題,提供實踐最佳解
為何台灣製造業在「智慧製造」卡關?AWS白皮書點出問題,提供實踐最佳解
2025.08.13 |

全球製造業正處於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從勞動力短缺、供應鏈脆弱,到淨零碳排與數位轉型需求的成長,每一項趨勢都正重新定義產業格局。對此,AWS 發布《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台灣產業韌性與轉型關鍵策略》白皮書,深入剖析製造業在全球地緣政治與市場變化下的挑戰與機會,提供台灣製造業適合的落地策略與最佳實踐方法。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白皮書限時下載

擔心無法回本、缺乏知識技術,台灣升級「智慧製造」卡關中

台灣製造業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同時面臨地緣政治風險、技術門檻高、人才缺口大等多重挑戰。其中在供應鏈韌性方面,壓力更為顯著。根據英國營運持續協會統計,全球近 8 成企業在過去 12 個月曾遭遇供應鏈中斷事件,凸顯全球供應鏈的脆弱,台灣製造業也難以倖免,特別在國際局勢不確定性與在地原料依賴度高的情況下,會進一步放大成本與交期風險。

生成式 AI 應用快速擴展,預計 2025 年台灣企業導入將進入早期大眾階段,並以半導體產業為先導,逐步擴散至其他領域。DIGITIMES 調查顯示,已有 18.1% 的企業採用生成式 AI,並積極用於改善營運效率與產品良率,然而仍有 31.5% 的企業尚未規劃導入,主因包括成本考量、缺乏知識與技術、產業需求不明確,使企業在大規模部署時保持謹慎態度;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發布的《2023 臺灣企業轉型現況及需求調查》也顯示,37% 的企業擔心智慧製造投資報酬率過低,30% 缺乏導入知識與技術,27% 不清楚如何實踐,導致智慧製造推動困難。在電子製造業迫切需要專業人才之際,許多產業面臨預算與數據分析能力不足的窘境。

AWS
圖/ AWS

此外,勞動力老化也是台灣製造業的問題。以國發會數據估算,2030 年台灣 50 歲以上就業人口將達 23.8%,導致技術傳承與產線穩定性受衝擊;同時 2050 年淨零碳排目標,迫使製造業必須進行碳盤查與能源優化;加上雖然 9 成企業已啟動數位化,但多數仍停留在營運系統,生產端 IoT 與 AI 應用不足,數據價值未被充分釋放。上述都恐將成台灣製造業升級的阻礙。

全球製造業大變局,智慧製造成關鍵突破口

根據媒體《DIGITIMES》研究,全球智慧製造市場規模將從 2024 年的 3,212 億美元,快速成長至 2033 年的 1 兆 1,583 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高達 13.7%。在社會和全球趨勢的推動下,不只對台灣的製造業帶來新的壓力和挑戰,同時也催生了產業升級需求。

所幸,隨著智慧製造的 4 大技術日益成熟,替台灣製造業帶來更多可能。目前,IoT 透過連接感測器與生產設備,已實現即時監控與資料收集,並支援預測性維護與生產最佳化。世界製造業基金會報告顯示,IoT 已成企業智慧製造的首要投資項目;此外,智慧製造上,AI 現已被廣泛應用於品質檢測、生產流程優化與預測性維護,企業若結合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與生成式 AI,即能以數據驅動決策,提升生產靈活性並降低成本。

同時,隨著「數位雙生」的發展,企業可藉其進行「虛擬試錯」與「情境模擬」,在導入新技術前,先模擬其對現有產線的影響,或預測潛在風險與資源耗損,避免浪費;另外,在 AI 大規模應用下,數據隱私、安全風險成為顧慮。「主權 AI」確保企業在可信的基礎架構中進行數據分析與模型訓練,降低數據外流風險,並支援在地資料中心部署,以滿足低延遲、高安全需求。企業若在產業升級中,將智慧製造的 4 大技術整合,即能在自家領域有效推進。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白皮書限時下載

加速轉型關鍵夥伴登場!AWS 台北區域重磅上線

AWS 作為全球雲端運算領導者,深耕台灣市場多年,成為製造業升級「智慧製造」的鑰匙之一,提供全方位資料策略、生成式 AI 創新、敏捷性等多種解決方案,協助製造業突破瓶頸。

過往製造業資料分散在 IoT 裝置、舊設備、資料湖、雲端資料庫與內部系統中,缺乏統一結構與命名規則,也受到組織文化與部門隔閡影響,導致難以擴展或有效利用。藉由「AWS 工業資料經緯」框架,能支援多來源數據關聯與脈絡化,可用於分析、AI 模型訓練與數位應用程式開發,讓資料運用最大化。藉由 AWS 的高性價比基礎設施與豐富合作夥伴網路,企業可大規模部署生成式 AI 應用。

製造業期待透過生成式 AI 來加速產品開發、提升營運效率、優化供應鏈並強化客戶體驗。AWS 提供完整 AI / ML 服務,支援模型建置、訓練、推論與部署全流程,助企業快速、安全落實 AI 應用。企業可將專有資料導入基礎模型,進行微調與最佳化應用。

同時,為協助製造業在全球市場中維持高度韌性與營運敏捷性,AWS 已於 2025 年初在台灣設立全新 AWS 台北區域,涵蓋三個可用區,將使企業能就地處理與儲存必須留存於台灣的資料,確保資料主權與合規性,同時降低延遲、提升應變速度。AWS 預期將在台北投入數十億美元於營運、基礎設施與客戶支持,幫助製造業數位轉型。

立即下載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台灣產業韌性與轉型關鍵策略》
掌握產業趨勢、實戰案例與資安關鍵策略,打造下一階段的製造業競爭優勢!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