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e越南工廠因疫情缺工、又碰上海運卡關!運動巨頭會重新擁抱中國市場嗎?
Nike越南工廠因疫情缺工、又碰上海運卡關!運動巨頭會重新擁抱中國市場嗎?

Nike正在「肉眼可見」地失去中國市場。

在9月底公佈的新季度財報中,大中華區市場成為了Nike全球銷售額增幅最小的地方,在6月到8月間,Nike在中國區的銷售額僅成長1%(扣除匯率等因素影響後數值)。而僅僅一年前,這裡還是Nike增加速度最快的市場,2020年Nike在大中華區的銷售額成長近51%。

讓Nike雪上加霜的是,2008年開始的工廠搬離中國「計劃」,正在讓Nike陷入「停產泥沼」。

10月4日晚間,越南累計確診病例超過81萬人,而胡志明市以超40萬確診病例成為越南第一大「新冠疫區」。而胡志明市,正是Nike在東南亞最大工廠所在地。

受疫情影響,今年以來越南當地停業或解散的企業已經超過8萬家。 6月開始,越南進入新一輪疫情管控期,Nike在7月宣布越南所有工廠進入「暫停營運」狀態,而暫停狀態持續了近三個月。

「Nike的主要海外生產地越南全國範圍內實行封鎖,導致公司已經在越南損失了10週的生產時間,加上海運時間延長,未來幾個季度公司的庫存將面臨短缺。」在近期的電話會議上,Nike首席財務長馬修·弗蘭德明確表示,越南產能的損失,將對Nike接下來在幾個關鍵的「購物週期」的業績造成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和Nike一起在越南遭遇產能困局的還有Adidas、Under Armour等品牌。自2008年開始,這些品牌開始了一輪「工廠遷徙」,由於貪慕越南更為低廉的人工價格,他們把原本位於中國的工廠遷徙到了越南、馬來西亞、泰國。而在此過程中,越南公開提出了成為新「世界工廠」的目標,並向這些品牌敞開懷抱。而這逐漸構成了過去12年運動鞋服市場的新格局:Nike、Adidas等國際品牌,通過越南的廉價工廠完成生產,然後將產品販賣到中國、美國等關鍵市場。

但疫情正在讓一切重啟。

已經有國際品牌開始撤離越南。誕生於1883年的美國鞋類集團WOLVERINE(旗下品牌有CAT、HUSH PUPPIES)已經開始將產能轉回中國。在今年9月的一次採訪中,WOLVERINE高階主管曾直言基於越南工廠的供應鏈模式「極端不穩定」。

擺在Nike們面前的挑戰其實還有中國本土品牌的強勢崛起。來自李寧和安踏的財報顯示,2021年上半年兩大本土品牌營收較去年同期增加速度分別達到55.5%、65%,而在2020年安踏淨利潤已經超越Adidas中國,而在今年6月安踏市值已經超過Adidas。

Nike的越南「苦旅」

「Nike工廠有望在10月份復工,但恢復產能可能需要長達數月的時間。」在9月24日分析師電話會議上,Nike高階主管對Nike越南產能的復工進度「並不樂觀」。

從2012年下半年至今,越南已經逐漸成為Nike第一大生產基地。來自Nike財報的數據顯示,2019~2020年,Nike的鞋類產品有近50%產自越南工廠,而服裝類產品中的三分之一也產自這裡。

在今年早些時候,知名金融及資訊服務機構S&P Globa已經對Nike的「斷貨」進行了風險預警。在當時的分析報告中,「Nike產能高度集中於越南一地」被視為關鍵風險項。

Nike
圖/ 愛范兒

產能集中度一直是Nike引以為傲的環節之一。在越南,Nike產品的生產,主要通過「代工」模式解決。Nike在越南兩個最重要的供應商分別是來自韓國的Changshin Vietnam,以及來自台灣的寶成。這些代工方的工廠圍繞胡志明市等幾個關鍵區塊分佈,而其最大的工廠在工作高峰期間,能容納近7萬名工人。

集中度並非朝夕之功。越南的政策紅利和廉價工人成為了吸引外資的兩大引擎。

以胡志明市為例,為了吸引Nike的代工廠在此佈局,胡志明市成立了若干紡織服裝類產業園,Nike的代工廠和上下游供貨方都可以入駐於此,而這些產業園會提供稅務方面的優惠。

越南當地一系列「吸引外資」的做法,從2008年開始形成了一股「引資潮」。韓資企業其實是最早在越南市場試水溫的群體之一,2008年之後,在越南建立工廠或設置辦公處的韓資企業超過了4000家。

在這4000多家韓資企業中,不乏服裝鞋類企業。比如Hansae,這家公司曾在越南一口氣建立三家工廠,而它們實際上只是代工方——Hansae先拿到GAP、Nike等歐美品牌的訂單,然後通過越南工廠生產,再由位於韓國的Hansae貿易公司完成銷售。

在進軍越南前,Hansae在印度、尼加拉瓜等地都曾設立了工廠,但從2008年到2012年,Hansae迅速把產能向越南聚集——截至2012年這裡已經成為Hansae韓國之外最大產能基地。

在稅費優惠政策之外,廉價勞動力是吸引這批韓資企業的關鍵。

在越南,女工很願意去外資鞋服類工廠上班,因為這裡的工資比當地一般工廠略高。曾有機構專門調查過越南當地女工的工作興趣,外資電子廠、紡織廠名列前茅。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外資工廠不僅會提供略高於其他工廠的薪水,還會提供相比當地其他工廠更為豐富的福利(如員工食堂等)。

但這些在越南女工眼中的「高薪+福利」對於歐美品牌而言,是明顯的「廉價勞力紅利」:在2012年,韓資企業在越南為單一女工的平均支出,甚至只是韓國本土合法工人的三分之一(韓國本地的非法工作情況除外)。由於越南當地的勞動保障模式和韓國不同,韓資企業甚至會延緩發放工資。而這種「低價且友善的勞力」甚至縱容了一部分韓資企業變本加厲——2018年在越南當地曾發生了「光霖通商」等一系列韓資企業「捲款逃跑」或不按時支付員工薪水、保險的情況。

由「低價勞力」和「稅費補貼」構成的越南產能,早在2010年前後,就已經讓一些國外分析師產生質疑。

值得注意的是,Nike在越南的代工廠以鞋類工廠為主。而和曾經基於中國產能的代工模式相比,越南鞋類代工很難做到「產銷一體」——越南當地市場無法消化巨量產能。來自Nike的財報和公開資訊顯示,越南市場在亞洲範圍內甚至難以進入前五。其實把越南、泰國、馬來西亞三個Nike最大代工基地的市場份額加在一起,也不如大中華區市場帶給Nike的銷量。

因此產生的挑戰是海運。據悉,越南產地不僅供應了中國市場上的Nike鞋類產品,還為北美市場提供了近83%的Nike鞋類份額。在疫情前及海運價格波動可控的週期內,越南的這種代工+海運模式是可行的:極低的用工成本,為Nike的物流貨運開銷提供了成本空間。

但海運成本上漲,已經讓這種模式變得充滿不確定性。

觀光工廠-彪琥04.jpg
圖/ 攝影 / PJ WANG © Shopping Design

今年8月,Nike長方釋放的訊息顯示,從越南出發的海運時間較去年同期延長2倍。由於疫情影響,越南所有港口的工人、貨運司機都需要提供核酸檢測報告,在嚴格的防控措施下,越南全國港口用工人數平均減少近50%。而在幾個核心港口處,通往港口的貨運卡車已經供不應求,據當地統計的數據顯示,只有不足60%的卡車還在正常工作。為了縮短物流時間,部分品牌試圖通過空運解決問題,但空運價格的高企讓這些品牌望而卻步。從越南飛往北美的空運價格在6個月的時間內已經上漲超過一倍。

更大的危機來自於原本讓Nike「嚐到甜頭」的低價勞工。

受疫情影響,越南宣布了「三就地」政策(疫情期間就地防控,比如工人住在工廠裡就地隔離)但這種模式,給越南的代工廠帶來了極大挑戰。值得注意的是,和其他地方的代工廠不同,越南大部分代工廠是沒有員工宿舍的——受到文化和風俗影響,越南女工每天需要按時回家,而不願意在工廠裡住宿(或者上夜班,白天按時回家)。在「三就地」政策下,許多工廠出現了「辭職潮」:在越南當地,出現了數年未有的返鄉潮,眾多原本在胡志明市工作的工人,辭職回鄉。

nder Armour等企業在越南的代工廠均未正常復工,而擺在他們面前的關鍵挑戰是:11月和12月幾個關鍵市場將進入購物旺季。

Nike或失去中國市場

Nike在中國市場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今年「618購物節」期間,Nike銷售額較去年同期下滑24.1%,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同期李寧、安踏分別成長31.8%、38.5%。

Nike高層也意識到「失去中國市場」的危機。在6月電話會議上,Nike高階主管曾30次提到「中國」一詞,其CEO甚至公開表示「Nike是屬於中國的」。但這番示好,並未能阻擋Nike在中國的疲弱勢態:9月底,Nike正式下調全年預期銷售額,而第三季度Nike在中國市場較前期增加速度下降超過10%。

值得注意的是,越南產能困局,可能會讓Nike的成績單更為難看:隨著中國雙十一和歐美聖誕期兩個關鍵購物週期來臨,Nike已經進入了旺季備貨期。

一位超級主播團隊負責人向虎嗅表示,按照慣例十月份開始,主播們就需要開始對Nike、adidas等品牌進行備貨。但據她了解,今年雙十一的情況可能會發生巨大變化「很多主播對Nike和adidas望而卻步,大家不願意在這個時候選擇與這樣的品牌合作。」據她透露,早在今年9月,各大主播團隊已經跟李寧、安踏、鴻星爾克等中國本土品牌積極溝通,「今年雙十一,很可能會是中國本土品牌的里程碑節點。」

某中國運動領頭品牌的營運負責人表示,對於李寧、安踏兩大本土品牌而言,Adidas的優勢已經非常小甚至可以說「即將被徹底超越」,但「理性來看,Nike目前的優勢依然明顯,今年雙十一可能會成為分水嶺。」據這位負責人透露,五大本土品牌都把今年雙十一作為一個關鍵節點,「就算不能超越Nike,也可以進一步分食Nike的市場份額」。值得注意的是,今年618期間,Nike在電商平台上的品類市場份額佔比,已經降至9.5%,這也是Nike這些年來佔比最低的一次。

一位不願具名的分析師表示,發力越南產能,其實讓Nike和Adidas走了彎路。 「從代工能力和產品質量上來說,中國鞋服產能是世界第一位的,目前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印度的代工能力都遠遠比不上中國。」

在這位分析師看來,李寧、安踏等品牌基於中國本土產能的模式,可能會成為這一次「中國本土和國際大牌對決」過程中的關鍵點之一,「品質優勢,是提高客單價的基礎。」

實際上在2008年前後,本土品牌曾遇到過一次相似的機會:由於北京奧運會的影響,當時本土品牌遇到了一個紅利週期,李寧、安踏等品牌的銷量明顯上升,而Nike、adidas等品牌的銷量佔比下降明顯。

但這次空窗期並未讓中國本土品牌取代Nike、Adidas的優勢地位。

NikeNYC_HouseOfInnovation
圖/ Nike

「當時產品本身不行,這是根本;加上傳統渠道模式,本土品牌受限太多;以及當時主力消費者,對本土品牌的認可度有限。」紡織服裝領域分析師田昭認為,越南產能困局和棉花事件,只是為本土品牌帶來了一個新的窗口期,但和2008年相比,本土品牌的變化很大。

「李寧、安踏都在向DTC模式深度轉型。」在田昭看來,2015年的庫存危機和2018年之後直播衝擊,倒是逼這批活下來的本土龍頭企業不斷進化,「李寧、安踏現在對於市場的反應能力,比Nike、Adidas要快得多。」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批龍頭品牌DTC轉型的過程中,「電商化」以及「中國本土化國風」是共性打法。從2018年開始李寧、安踏的電商銷量佔比明顯上升,而在市場快反領域,這些龍頭品牌紛紛走上「中國國風」路線。據某龍頭品牌今年7月向虎嗅透露,目前該品牌的SKU迭代速度已經比疫情前縮短了一倍以上,在進行設計時,該品牌會更大幅度向「本土化審美傾斜」。

而集中電商和「中國國風」,正是Nike在中國市場的關鍵「缺失」。今年4月Nike在電商平台一度銷量下跌近6成,而在「國潮」風口下,Nike尚未推出針對中國市場的新潮熱賣品。相反,在今年5月,Nike聯合韓國藝人權志龍(G-Dragon)推出聯名鞋KWONDO1,並將之視為將在年底發布的重磅產品。值得玩味的是,已經有小紅書和抖音創作者接到「 KWONDO1」相關商品,並開始推薦——據部分創作者透露,KWONDO1被Nike視為可能在中國市場成為熱賣款的產品之一。但權志龍真是打開中國市場的金鑰匙嗎?

眼下,留給Nike的時間並不多。截至9月底,已經有近20%的國外品牌開始把工廠從越南撤離,而Nike方也開始思考新的產能基地,今年8月曾有分析師建議Nike把產能遷回北美。但隨之而來的高額用工成本,是今天的Nike可以承受的嗎?或許,Nike需要做的是重新尊重、理解中國市場,並回歸產品本身。

本文授權轉載自:虎嗅網

【熱門焦點】

1.統一首開300坪大店型!優質生活館與複合店差在哪? 羅智先看準哪塊商機?
2.PX Pay一年嗶出600億元超越街口、Line Pay,全聯林敏雄為何說:電支5年內都是賠錢貨?

最新10月號雜誌《無程式碼時代來了!》馬上購:傳送門
「電子雜誌」輕鬆讀:傳送門

責任編輯:傅珮晴、錢玉紘

關鍵字: #Nike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突破摩爾定律極限!台灣奈微光用矽光子技術打造「會聞的晶片」,開創感測新藍海
突破摩爾定律極限!台灣奈微光用矽光子技術打造「會聞的晶片」,開創感測新藍海

在後摩爾定律時代,台灣奈微光不僅是開發出一款新晶片,更在於證明了創新不必只沿著摩爾定律持續追求製程極限,採取橫向發展同樣能找到市場著力點,台灣奈微光正運用 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製程,打造出全球少見、能「嗅聞」世界的感測平台,這場從臺大實驗室技術啟程的冒險,正讓臺灣半導體產業看見另一條通往未來的道路。

跨足大健康與車用,奈微光用矽光子打造感測新藍圖

台灣奈微光所研發的矽光子感測晶片樣品,針對多波段應用所設計的多樣化解決方案。
台灣奈微光所研發的矽光子感測晶片樣品,針對多波段應用所設計的多樣化解決方案。
圖/ 數位時代

正當全球半導體產業競相投入奈米級製程競賽,追求更小、更快的晶片時,台灣奈微光卻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我們的核心技術就在於光子 IC 設計。」台灣奈微光董事邱俊榮說明,他們所做的是「光的晶片」,與傳統專注於電子電路的 IC 完全不同。

長久以來,市場上若要製造中長波紅外光的光源,普遍會採用化合物半導體。然而,化合物半導體不僅成本高、良率較低,且在光譜調控上存在不少挑戰,台灣奈微光則突破性地利用 CMOS製程,直接從矽基底打造出中長波紅外光光源,顛覆了以往的作法。

邱俊榮強調,這都要歸功於臺灣半導體 CMOS 製程的高度成熟與優異良率,讓台灣奈微光能在成本上取得絕對競爭力,打破中長波紅外光技術高昂的門檻。「我們是透過 CMOS的半導體製程設備,把晶片延伸到矽光子光源與矽光子感測器。」他指出,「這就是台灣奈微光最核心的差異化。」台灣奈微光的矽光子技術,也催生出最具顛覆性的應用──微量氣體的連續偵測。傳統上,偵測微量氣體多依賴大型設備,或是藉由薄膜與電化學感測器,體積龐大、造價不菲,且難以持續監測,必須等待薄膜變化才能得到數據,台灣奈微光則運用中長波紅外光,透過氣體吸收特定波長時產生的能量變化,實現即時且連續的濃度偵測。

在應用面,台灣奈微光鎖定「大健康」與「汽車」兩大領域:希望未來能將這項技術導入智慧衣等穿戴裝置,持續監控呼吸與體內氣體變化,也可應用於電動車市場,偵測鋰電池異常釋放的氣體,為車輛安全嚴格把關。

挑戰摩爾定律侷限橫向創新,打開感測市場新局

台灣奈微光持續以矽光子技術挑戰摩爾定律的侷限,開創感測市場新局,展現臺灣半導體橫向創新的實力與決心。
台灣奈微光持續以矽光子技術挑戰摩爾定律的侷限,開創感測市場新局,展現臺灣半導體橫向創新的實力與決心。
圖/ 數位時代

這項突破性的感測能力,也展現出台灣奈微光對半導體產業發展脈絡的深刻洞察,傳統的半導體產業長期依循摩爾定律,追求單位面積內電晶體數量的極大化,也就是線寬持續縮小、功能不斷堆疊,屬於典型的「縱深式」發展,然而,隨著製程推進至1奈米世代,單台曝光機設備高達4億美元,資本支出急遽膨脹,物理極限與成本效益成為產業面臨的重大挑戰。

台灣奈微光選擇另闢蹊徑,他們將半導體製程的應用「橫向」擴展。邱俊榮指出,即便在傳統 IC 領域中,微米級製程線寬早已鮮少被提及,但在感測器等應用領域依然蘊藏廣大潛力,台灣奈微光正是運用這些「尚未被徹底開發」的微米級製程,結合自家的矽光子技術,開發出光源與感測器晶片,創造全新的應用價值,這意味著,臺灣半導體產業不只在奈米級製程領域具備領先地位,還能進一步將既有資產延伸至更多元的應用場景,而不必一味追逐最先進的製程節點。

「我們不是照著摩爾定律的方向往下挖掘,而是打開另一種可能,只要做一些物理上的調整,就能產生中長波的光源,還能偵測中長波紅外光,甚至在同一顆晶片上就可同時偵測到紫外光。」邱俊榮強調,這正是對半導體生命週期的延伸。他也提到,台灣奈微光的目標並非爭奪市場,而是藉由技術替換,協助既有產品升級、實現價值加值(value-add)。

不過,若要讓這項劃時代的光感測技術真正落地並普及至廣大市場,仍需面對商業化與規模量產的多重挑戰。為了推動晶片功能從單一走向多元,並提升其多波段的精確調控能力,台灣奈微光申請了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所推動的「驅動國內 IC 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稱晶創IC補助計畫),期望加速技術成熟與市場部署。

AI時代新戰局,台灣奈微光技術應用的無限可能

此計畫的核心目標,是讓單一晶片實現「多波段(multi-band)有效控制的微分辨識」。過去,台灣奈微光所開發的晶片多以單一功能為主,而透過晶創 IC 補助計畫的資源,將協助他們推進晶片功能的多元化。

這項技術的挑戰,在於如何精準控制多個光譜的發射。邱俊榮形容,以前的設計就像一次將所有光譜全部釋放,現在則能做到「要A動、BC不動」或「C動、AB不動」等更細膩的調控,要達成這種「誰要動、誰不動」的精準控制,必須增添新的光罩設計與更複雜的驅動機制,雖然這意味著更高的開發成本,但能顯著簡化後端機構,加速產品量產與推向市場的進程。

台灣奈微光預計在2026年6月前完成這項技術開發進入投片階段。儘管從投片到實際市場落地仍需時間,但他們已開始與紡織、電動車鋰電池、半導體廠房氣體偵測等產業客戶溝通布局,力求縮短市場開發週期。同時,在迎接AI的時代,數據品質與廣度更是關鍵。邱俊榮認為,台灣奈微光的矽光子感測技術,能為AI提供更精確、即時與連續的數據。透過晶片同時測量多種身體參數並實現每秒連續偵測,將提供豐富且精準的「身體密碼」數據,不僅能協助AI進行更深入的演算找出過去未能捕捉的變化規律,更將賦能AI在大健康等領域做出巨大貢獻。

目前,台灣奈微光正積極與半導體廠房氣體偵測廠商、大健康品牌客戶及跨產業夥伴合作。展望未來,台灣奈微光不僅要透過晶創IC補助計畫將晶片功能多元化,更將持續深化技術,證明台灣半導體產業不只在極限製程上領先,更能橫向開拓無限的市場潛力,為全球帶來前所未有的感測應用突破。

|企業小檔案|
● 企業名稱:台灣奈微光
● 董事長:張坤昱
● 核心技術:CMOS製程的先進矽光子光源晶片模組與感測晶片模組
● 資本額:新臺幣4.5億元

|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介|
在行政院「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政策架構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透過推動「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實質政策補助,引導業者往AI、高效能運算、車用或新興應用等高值化領域之「16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或「具國際高度信任之優勢、特殊領域」布局,以避開中國大陸在成熟製程之低價競爭,並提升我國IC設計產業價值與國際競爭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