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協會董事長黃志芳語氣肯定的說:「未來移動,跟你我想像的完全不同,交通工具的功能不侷限於移動,可以是娛樂服務的延伸,也是擴展商務的重要場域。」換句話說,光是將燃油車轉換成電動車還不夠,需要進一步整合硬體、軟體、服務與生態,更好的實現零碳排放、綠能潔淨,以及將閒置車輛時間轉換成新的商業服務。「在2035 E-Mobility Taiwan,與會來賓不僅能輕鬆掌握最新電動車趨勢、了解軟硬體最新技術,還能夠跟國際電動車產業鏈夥伴交流,討論未來合作的可能性。」
外貿協會以2035 E-Mobility Taiwan攜手產業夥伴搶進蓬勃發展的未來移動市場
全球節能環保意識抬頭,各國紛紛祭出獎勵電動車發展跟「禁售燃油車」時間表。例如,歐盟執委會(EC)在日前公布的氣候法令草案中規範2035年必須做到零排放,美國拜登簽署行政命令要求美國新車市場得在2030年達到50%電動車銷量的目標,而日本經濟產業省製造產業局則訂出2035年日本全面改售電動車的目標,台灣也不例外,喊出2030年公務車與公車全面電動化、2035年機車全面電動化跟2040年汽車全面電動化目標。
「電動車是實踐未來移動的關鍵第一步,完善的產業鏈發展讓台灣擁有很好的利基,只要能快速回應電池、造車工藝、創新服務三個市場需求,就能搶得先機、擁有市場話語權。」黃志芳解釋,台灣在齒輪、馬達、車用晶片與相關半導體等電動車零組件的表現亮眼,相形之下,電池產業發展較慢,想搶進全球電動房車(Passenger Car)市場,將面臨一場苦戰,建議可以從貨車、公車、工程車等更看重客製化服務的車種著手,以台灣產業擅長的彈性製造能力滿足客戶少量多樣的需求。
其次,台灣產業對造車工藝是陌生的、需要透過系統化手法提升企業對電動車的次系統,如傳動系統、煞車系統、轉向系統跟懸吊系統等,以及系統整合的掌握度,而這,正是外貿協會舉辦2035 E-Mobility Taiwan的原因。「我們期望能透過2035 E-Mobility Taiwan的展覽與論壇,打造一個與國際接軌的平台,讓台灣乃至全球電動車相關產業鏈可以交流、互通。」黃志芳如是說道。
掌握電動車生產製造能力還不夠,需要進一步構思未來移動的可能樣貌。黃志芳表示,為了激發創新點子的產生、活絡新創與大廠的互動,外貿協會攜手時代基金會共同舉辦首屆「2035 E-Mobility Global Demo Day」新創競賽,從來自台灣、以色列、加拿大、美國、英國、韓國、新加坡等國家、總計89家新創團隊選出20家進入決賽,其中有17家向意法半導體、緯創資通、廣達電腦、康舒科技、MIH、中華開發、立富資本等評審委員簡報創新智慧移動提案,從中遴選10家獲勝隊伍,讓其在2035 E-Mobility Taiwan的Future Star Pavilion主題館展出獲勝提案,與企業、投資人深入洽談。
獲勝提案是以電動車解決方案與自駕軟體為主,例如以色列新創團隊Addionics整合人工智慧,推出有助於提升電池性能與安全、優化成本與充電時間的智慧型3D電極(Smart 3D Electrodes),以及加拿大Deeplite以AI技術讓車輛、無人機、感測器等的運算更快更節能。黃志芳表示,「脫穎而出的國際新創皆表示想與台灣企業洽談、合作,顯見台灣在國際智慧移動生態系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業界首創,外貿協會推「電動車產業CEO專班」佈局未來移動新世界
為活絡台灣電動車產業發展,外貿協會除計畫持續舉辦E-Mobility展覽與新創競賽,更於日前推出電動車產業CEO專班,歡迎欲跨足歐美電動車市場的企業主與電動車產業鏈供應商的高階主管報名參加,將由專業顧問一對一傳授切入全球電動車產業供應鏈的實戰秘訣、由國際大廠分享如何成為大廠的供應鏈夥伴、視疫情狀況安排國內產業與國外車廠的實地參訪,以及享受外貿協會提供的永續服務,如商機說明會、海外拓銷諮詢跟電動車產業月報等。
黃志芳表示:「我們規劃每4到6個月開設一個專班,一班最多招募30人,隨著專班數量的增加,一個從台灣出發、鏈結全球的電動車產業生態體系因應而生,讓台灣產業可以更宏觀、主動且精準的佈局電動車市場,打造未來移動新世界。」
2035 E-Mobility Taiwan將在10月20日至22日於台北南港展覽2館登場,展出電動巴士、三電系統、ADAS、IOV、車聯網、人車互動軟體、共享平台與MaaS等應用解決方案,線上展亦同時開放,串聯線上線下展示、洽談、論壇等一系列行銷活動,協助業者拓展商機。
歡迎所有對2035 E-Mobility Taiwan跟電動車產業CEO專班感興趣者,點選連結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