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臉書風波不斷,先是有吹哨者爆料公司以用戶資料安全換取盈利,緊接著是長達6小時的全球大當機,不僅Facebook、Instagram、WhatsApp頁面無法使用,以Facebook帳號登入的其他應用程式與網站也隨之癱瘓,用戶、廣告主只能對著無法運作的頁面乾瞪眼。
經此事件,許多創作者、廣告主開始重新調整內容發布以及廣告投放平台的比例配置,避免因過度依靠單一平台而導致廣告費用打水漂。
臉書的災難,其他社群媒體的福音
10月5日晚間,Facebook及其旗下社群與即時通訊平台發生長達6小時的全球大癱瘓,不僅造成用戶使用不便,許多透過Facebook、Instagram與消費者交流、互動的創作者與廣告主叫苦連天。
臉書隨後於官方部落格致歉,並解釋此次事件由於路由器配置更動錯誤,導致臉書通訊中斷所致。
此次嚴重的當機事件可說是造福了臉書的競爭對手,當天晚上許多「臉書難民」大批湧入其他社群媒體。根據《Bloomberg》報導,主打隱密性的通訊軟體Telegram用戶數一夕之間暴增7,000萬名,創單日註冊數新高,在美國App Store免費軟體下載排行榜上飆升55位,躍居榜首。
Twitter執行長Jack Dorsey也發布推文,公開支持同樣也主打隱密性的通訊軟體Signal取代臉書旗下的WhatsApp,似乎希望透過此次臉書的故障,喚起更多人重視資訊隱私的議題。
全球大癱瘓後,創作者與廣告主的下一步:全通路策略
使用臉書商業工具的企業數非常龐大,根據官方資料,約有2億家商家使用其免費工具與客戶建立聯繫,活躍廣告商超過1,000萬名,約有80%廣告收入來自中小企業。
影響力攀升得越高,危機發生時所造成的虧損也就越可觀,各家網站對臉書這次大當機的損失估計雖然略有不同,但鉅額的數目都令人瞠目結舌。
美國事實查核網站Snopes預估臉書共損失了7,900萬美元的廣告收入;廣告資訊公司標準媒體指數(Standard Media Index)則指出臉書每小時蒸發54.5萬美元(約新台幣 1,530 萬元),以此次故障時間6小時計算,廣告收益損失突破新台幣9,000萬元。
比起這自家公司廣告收入蒙受虧損,客戶的流失恐怕是臉書最先要處理的危機。據《CNBC》採訪的10位內容創作者與小型商家表示,這次臉書系統癱瘓所造成的損失費用從幾百美元到5,000美元不等,經過此次事件,他們開始積極考慮轉換內容發佈、廣告投放的平台。
「消費者在購物、交流時不會只透過單一應用程式,同樣的道理,品牌不能只依靠單一應用程式做行銷。」廣告科技公司Mediaocean行銷長Aaron Goldman認為,雞蛋不要放在同個籃子裡,全通路(omnichannel)才是該採取的行銷策略,品牌必須要有個集中化管理平台,以連接各種不同的內容發佈、廣告投放管道。
透過與用戶直接聯繫,實際「擁有」這段關係
事實上,對以內容營利的創作者來說,臉書已不是唯一的選擇。今年6月,創作者盈利相關新創公司的投資金額已突破20億美元,「許多人親身經歷後,發現他們只是透過這些平台『租借』與用戶的關係,而不是『擁有』這段關係。」訊息平台Subtext創辦人兼執行長Mike Donoghue認為,Patreon、Cameo、Substack、OnlyFans、Koji等平台讓創作者能夠以更直接的方式與粉絲、訂閱者建立緊密的聯繫,粉絲甚至可以「抖內」支持創作者。
臉書往往會為了擴大觸及用戶群而進行演算法的調整優化,好讓他們能夠蒐集更多用戶數據以進行廣告投放。然而,創作者想要與觀眾建立的是「深厚」又「長久」的關係,而不是蜻蜓點水式的短暫觸及,再加上此次嚴重的當機災難,讓許多創作者另闢新路、經營其他平台,避免未來因過度依賴臉書導致的重大虧損。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未來商務
【延伸閱讀】
1.臉書傳改名!社群平台發展觸頂,轉型靠 VR 裝置開啟元宇宙入口
2.分眾幫品牌畫靶心!精準溝通增加效率,成效提升 30%
責任編輯:吳佩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