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是臉書規避監管的華麗轉身嗎?
元宇宙是臉書規避監管的華麗轉身嗎?

臉書執行長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最近大舉宣布公司改名為Meta,呼應近期非常熱門的元宇宙生態系,包含他們正在發展的擴增實境與虛擬世界相關的業務——創立「臉書情境實驗室(Facebook Reality Labs,FRL)」,同時展示了新建立的平台,試圖要吸引更多年輕族群的用戶。

meta.jpg
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大動作宣布公司改名,未來要朝元宇宙方向發展。
圖/ Mark Zuckerberg fb

元宇宙固然是最近的熱潮,由一系列AR、VR、IoT組成,可能成為未來網路發展的延伸,成為一種新的社群互動模式,建構一個不同於現實的虛擬世界,並有許多新的商業模式在此展開。但是其實這不是新的概念了,早在30年前的科幻小說家、網路創業家就有談到這個概念,後來的虛擬城市(SIM City)、遊戲產業也都一直照著這個計劃在演進,也是將區塊鏈、雲計算等技術的具象化。

然而,對於元宇宙對於近期是否真的能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甚至撼動整個產業結構和人們生活的方式,還是有不少人心存懷疑。前Google執行長、現任美國人工智慧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Eric Schmidt對於元宇宙採保守態度,認為過度數位化對人類社會不一定是好事。

再加上目前相關的硬體、軟體技術皆尚未成熟,也就是說目前還處於很早期的階段,至少還需要數年的發展才能因應元宇宙需要的場域,因此也有人提出元宇宙是包裹著糖衣的的泡沫一說。

Oculus Quest
元宇宙是近期的熱門話題,不少人期待進入這個奇幻世界,但也有人認為過度數位化的生活不是好現象。圖為Meta出產的Oculus Quest頭盔。
圖/ Oculus

不論如何,還是有許多人引頸期盼元宇宙的到來,期待有一個比現實更令人滿意、更可以自主和美好的世界。然而當祖克柏和他的副手們興高采烈闡述著對元宇宙的願景,分享著他們在大規模企業重組和投入百億美元關於元宇宙的投資案,這一切看似臉書華麗的轉身,但是其實另一方面是在規避政府部門對它的監管。

這個猜測並不是空穴來風,早期臉書投資人也跳出來表示,臉書將品牌重塑是要分散公眾對於臉書吹哨者Frances Haugen證詞的注意力。Frances Haugen在上個月向參議院聽證會作證時表示,臉書為了私利而傷害了青少年身心健康、民主政治運作,這龐大的平台儼然淪為國際暴力戰場。

近期臉書不斷被揭發一連串的醜聞,包含前員工爆料、演算法製造對立以及IG對青少年不健康的心理狀態、恣意停權、打壓言論自由、降低觸及率,還有過去在各國大選中假新聞肆虐散播,臉書千篇一律的逃避責任,更別說之前的劍橋分析事件,在未經臉書用戶同意下獲取數千萬用戶的個人數據,並主要用於政治廣告,當然其中也包含台灣的用戶資料。事實上臉書將品牌改名為Meta這個行為只是逃避現實,試圖轉移大眾注意力,並沒有解決大眾對它的疑慮。

從上述臉書所造成的各種風波,再加上這個龐大的社群平台已經逐漸流失老化用戶,年輕用戶數量正大幅下降,甚至單一用戶多帳號的問題,讓臉書所呈現的用戶成長和參與率受到質疑。更重要的是,它藉由販賣用戶資料來獲得廣告投放的商業模式,在個資和隱私保護上更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Zuckerberg 祖克伯 佐克伯.jpg
臉書近期面臨一連串的風波,社會聲譽急遽下降,有人認為祖克柏大動作為公司改名,是希望轉移社會焦點。
圖/ shutterstock

近年來各國已經針對臉書這類利用用戶資料來賺取廣告費進行調查,同時也有涉嫌壟斷市場的反托拉斯的議題(如收購了WhatsApp和Instagram等)。歐洲大國也開始對於大型科技業者開徵數位稅,臉書也是榜上有名。另外,蘋果iOS作業系統也為了因應提升用戶隱私權的保護,在今年四月也推出APP追蹤透明度的功能,規範平台在精準投放廣告前必須先取得用戶的許可。

雖然臉書曾多次表示他們不會使用VR和AR數據或廣告,但他們現在又故態復萌,開始在某些虛擬實境應用程序中投放廣告。虛擬實境和擴增實境是非常親密的媒體形式,採取全沉浸體驗,會捕捉和記錄關於我們聲音、眼球追蹤、身體、運動的數據,可以用來推斷關於我們的各種事物,涉及隱私範疇相當大,並且這些數據對於廣告商來說是非常有價值的。

因此當臉書在今年六月在虛擬實境頭戴裝置測試投放廣告,隨即遭到玩家抗議,首波參與遊戲測試的廠商Blaston也宣布退出測試。除了是因為Blaston本身就是一個付費的遊戲,玩家對於廣告相對排斥外,另外臉書過去對於隱私權、個資的保護不佳的黑歷史,讓大家對於臉書使用VR廣告會有一些疑慮也是可以想像的。

Introducing Oculus Quest 2.jpg
VR/AR是一種沉浸式體驗,相較於網頁上的廣告,更能深入我們的五感。若在VR/AR活動上投放廣告,對於隱私的涉及範圍相當大。

我認為在現今社群媒體已經成為生活一部分無所不在,這些平台不但要自律,更應該要有道德良知,對於資料的使用和用戶隱私保護應該要做到最高盡責原則,政府應該用明確的立法監管這些社群平台,避免他們的權力無限擴張,誰都不希望每次到了選舉的時候,我們的手機上面都氾濫的假新聞,無法可管。政府應該要為AR和VR的未來生活做好準備,透過通過全面的隱私立法,並建立一個數據保護機構來面對新型態的隱私威脅。

歐美國家對於臉書曾採取很多監管措施,包含國會立法與修法、反壟亂訴訟與調查。然而由於AR、VR、元宇宙等新興科技的發展快速,法規監管並不會那麼快速跟上,還是會有監管的空窗期,這也是為什麼業者的自我監管和企業的社會責任是需要不斷被放大檢視。尤其是在臉書大舉進攻元宇宙之際,我們也應該要留意到他們在新的生態系裡面可能涉及的言論與政治問題,因為元宇宙可能代表另一個統治時代的來臨,將臉書的影響力擴展到全新類型的文化、交流和商業的時代。

責任編輯:吳佩臻、陳建鈞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關鍵字: #元宇宙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 70 個帳號到 One hengstyle!恆隆行打造單一入口,實現零阻力體驗、品牌關懷不斷線
從 70 個帳號到 One hengstyle!恆隆行打造單一入口,實現零阻力體驗、品牌關懷不斷線

Omnichat 如何讓對話發揮更多價值?在零售數位轉型浪潮下,顧客跨越線上線下,期待的是不中斷的體驗。但當據點與品牌日益龐雜,服務容易斷線,品牌該如何化解?

走過65年的恆隆行,代理超過29個國際品牌、據點遍布全台,為了突破這道難題,恆隆行打通零阻力的顧客關係路徑,實現品牌關懷。

多品牌、多通路的隱憂——體驗為何斷線?

「過去只要把好產品賣出去就好,但現在顧客期待的不只是商品,而是完整的體驗。」恆隆行長期發展處副總陳思樺指出,恆隆行同時兼具代理、品牌與零售三重角色,若仍停留在以「產品為中心」的模式,隱憂很快浮現。

五年前,恆隆行在全台已有逾70個專櫃,各自經營 LINE 帳號。顧客跨櫃位或跨品牌諮詢時,因難以全面控管,提供風格一致、資訊齊全的回應,是一大挑戰;售後服務需要完整資訊,轉介客服的流程變冗長。

Omnichat
恆隆行長期發展處副總陳思樺指出:「互動紀錄分散在不同帳號與部門,難以回溯完整旅程,也無法沉澱為後續的行銷與服務資產。」
圖/ 數位時代

「顧客明明都是恆隆行的消費者,卻可能在不同櫃位得到不同解答,這就是必須解決的阻力!」陳思樺坦言,互動紀錄分散在不同帳號與部門,難以回溯完整旅程,也無法沉澱為後續的行銷與服務資產。對一個代理29個品牌、橫跨多通路的企業而言,零散不僅削弱體驗,也消耗內部人力。

這些挑戰讓恆隆行意識到,唯有在建立「一致性的品牌信任感」,並確實實踐「無阻力服務」,才能贏得顧客信任。

恆隆行從品牌關懷出發,打造零阻力的流暢服務體驗

帶著這樣的決心,恆隆行在2024年展開整合計畫。最核心、也是最棘手的任務,是將原本分散在各門市的70至80個 LINE 帳號,收斂為單一入口,並以三合一選單架構,滿足顧客在門市消費、線上購物、會員服務,甚至是品味生活的多元需求。

Omnichat
恆隆行透過 LINE 官方帳號單一入口,將客服與門市串聯起來,滿足顧客在門市消費、線上購物、會員服務以及提升生活品味的多元需求。
圖/ 恆隆行

透過 LINE 官方帳號單一入口,客服與門市首次真正串聯起來。當顧客有維修需求時,櫃位人員能即時將案件指派至後勤單位,免去層層等待;顧客掃描 QR Code 綁定熟悉的銷售人員後,即使離開門市,也能持續獲得建議與售後協助。現在,無論是客服維修或門市選物顧問,都能透過這個入口實現服務——從獲客、購買、售後保固到清潔耗材加購,任何階段都能延續一致體驗。

「顧客不只是收到推播,而是能延續自己的旅程,甚至和服務人員建立起信任連結,這就是品牌關懷。」陳思樺表示,這套架構也讓數據真正發揮作用。透過 Omnichat 與 91APP 串接,恆隆行得以整合瀏覽紀錄、點擊行為與線上線下購買紀錄等第一方數據,優化行銷推播,避免過度打擾,並累積更完整的洞察。

更重要的是,透過單一帳號的整合,成功打造出一個兼容多品牌、多銷售通路、多行銷管道的 LINE 官方帳號,在各品牌仍能保有個性化的溝通語氣與內容之際,仍統合進「One hengstyle」會員體系。換句話說,不論消費者來自直營門市、外部通路,或線上電商購買,最終都會成為 One hengstyle 會員,持續接受個人化服務。

恆隆行
恆隆行顧客掃描門市 QR Code 綁定銷售人員後,即使離開門市,也能持續透過LINE官方帳號獲得後續建議與售後協助,打造暖心OMO服務。
圖/ 恆隆行

除了打通任督二脈,對外要無阻力,對內也要滑順。系統架構要保持彈性,能符合恆隆行內部跨部門協作。以前客服沒有系統可以評估,現在則可利用跨部門報表功能,幫助第一線人員即時掌握進線數與處理時長,讓服務品質有跡可循。

Omnichat 如何讓對話發揮更多價值?

隨著系統上線,成效很快浮現。數據顯示,恆隆行直營門市顧客中,每三人就有一人持續在線互動,顯示他們不再是「買完就走」,而是因服務價值留下來。隨著好友數持續成長,恆隆行官方帳號的封鎖率穩定維持在 31% 以下,遠低於零售品牌平均 65%。更重要的是,LINE 官方帳號帶來的轉換率比整體平均高出35%,每月新增線下綁定超過5,000筆,逐步累積成跨品牌應用的基礎。

這些成果不僅改善了顧客體驗,也提升了內部效率。陳思樺表示:「對外,顧客的問題能更快解決、售後不中斷;對內,櫃位人員負擔減輕、效率更高,這就是我們想實現的零阻力!」她補充,為深化品牌關懷,恆隆行持續優化服務腳本,確保顧客在不同場景中都能延續信任。「我們要的不是短期的 fancy campaign,而是長期的對話與陪伴。」

未來,恆隆行除了以第一方數據為核心,持續為各品牌打造專屬體驗,把洞察應用到服務腳本與行銷策略,後台報表也將強化分流與品質監控,讓內外流程更順暢。同時,也期待與 Omnichat 探索 AI 應用,例如將電話需求無縫轉接至 LINE、讓自動化回覆更具人味等,把「零阻力服務」推向更多場景。

Omnichat 台灣總經理翁忻閎回顧過往經驗指出:「很多單位一開始並不理解為什麼要改變,我們就透過 workshop 與教育訓練,協助內部釐清痛點、建立共識。」但他也強調,成功的關鍵不只在技術,而是企業轉型的決心以及統合方向的能力。「品牌要先想清楚,究竟希望帶給顧客什麼樣的一致體驗?內部目標是否對齊?」

他認為,唯有基礎建設完善、方向一致,OMO 才能真正落地,而 AI 等新技術也才能在這些基礎上發揮價值。恆隆行的轉型便是一例:將分散的服務觸點收斂為單一旅程,最終轉化為零阻力的品牌關懷。當顧客在任何節點都能感受到信任與連結時,零售商才真正掌握了主動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