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應徵行政助理開始,鋒魁總經理林千惠18年來從業務助理、副理、經理、副總一路爬升,3年前,更以37歲年紀接下總經理大位,成為半導體業少數的女性當家案例。
這除了可以歸因於林千惠不服輸,愛追根究底性格,鋒魁科技創辦人暨董事長張錦發也是關鍵推手。
張錦發最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人遇到困難,若有心解決就不難」,曾經幫他建廠的營造商跑路,他被迫自己下海瞭解營造工程,採買板模,最後竟意外學會如何蓋房子,工廠也從本來規劃的2層樓一路增蓋至6樓。
他領悟人生「有心就不難」還有許許多多例子,一切得從他創業之路開始說起。
領悟:產品在不同地方會有不同身價
張錦發個性直爽,學習快,一退伍就打算創業,一開始設立金屬加工廠,專接水電行的不鏽鋼箱訂單,直到有一次他發現,賣5000元的箱子送到客戶那裡裝上電子開關,就搖身一變有8~9萬元身價,從此他領悟到「不同地方,同樣的不鏽鋼產值竟然會差如此多」也激勵他轉戰系統產品市場。
2007年他創立鋒魁科技,獲得帆宣跟辛耘支持,成為持股28%的大股東。
初期鋒魁專門替客戶維修已經過保固的真空泵浦,提供關鍵零件更換,後來又跨入自動化設備領域,提供客製化測試或搬運設備等。
鋒魁目前最大客戶是台積電,佔營收高達25%,聯電、力積電、英特爾跟三星也都是鋒魁服務的對象。
真空泵浦是半導體跟光電業關鍵製程設備,這些客戶工廠製程需要嚴苛的環境潔淨度,真空泵浦可以高速率抽氣使工廠空間產生負壓,避免空氣粉塵雜質影響製程,如此半導體才能完成薄膜沉積及乾蝕刻製程,未來隨製程從10奈米向3奈米推進,需要的真空度與潔淨度也更高,真空泵浦量也更大。
張錦發指出,28奈米製程以月產3萬片產能來說,就要2000~2500台真空泵浦,製程越先進,線寬愈窄,密度更高,對真空泵浦機台需求數量就愈高,故3奈米製程要5000台,若推進至2奈米,則勢必要超過7000台以上,由於未來2年全球有29座晶圓廠新建晶圓廠,故真空泵浦需求只會等比級數拉高。
希望台灣有自己的真空泵浦,2022年設南科廠
看好真空泵浦商機將隨半導體需求起飛,張錦發累積20多年維修經驗,3年前決心轉化為內功,自己研發真空泵浦設備,希望取代3大國際真空泵浦設備品牌商(Ebara、Edwards、Kashiyama),透過維修,他掌握各品牌優劣點,自行開發的新機也能補強對手不足,且售價更有經濟力(無關稅及代理商分潤),目前已經手握400台訂單。
2021年鋒魁已推出第三代真空泵浦,機器內的核心零件也已95%自製,從馬達、汽缸、軸心、軟體等等都一手包辦,更訴求高速、綠能、結合AI、售後服務等優勢,期望在半導體設備短缺下,打入供應鏈,目前包括力積電、華邦電、南亞科都是客戶。
由於半導體客戶真空泵浦維修及自動化設備需求雙提昇,今年第4季業績將賺贏前3季度,張錦發樂觀預估2022年底南科新廠將興建完成,該廠年產能1000台,將使鋒魁交貨能力將再翻兩翻,來年續拚成長。
37歲接總經理,靠追根究底拼成績
「我希望台灣能有自己的真空泵浦!」張錦發表示,現在3大真空泵浦來自英國及日本,期望藉由自製研發,解決客戶採購不到國外設備的困擾。
而3年前授命接掌鋒魁營運大權的林千惠,是鋒魁員工編號第四的資深員工,她商科畢業後就加入鋒魁,最初應徵行政助理,後來轉調業務助理,一路靠實力爬到總經理大位,她接總經理那年才37歲,不僅年輕還能面對複雜的工程問題,靠的絕不是運氣。
問她成功之道?林千惠自認是追根究底的人,她回憶有一次,一家真空泵浦客戶來電通知鋒魁的機台燒壞了,她立刻到現場找原因,發現是過濾棉燃燒,但她用打火機跟火槍試,過濾棉都燃燒不起來,因此無法理解為何機台會自燃。
最後她不斷探究,終於發現客戶的工廠空氣中有易致燃的磷,吸到機台內才是引發燃燒主因,排除不是自家機台設計問題,讓公司鬆一口氣,現在林千惠除無法搬動真空泵浦機台,維修技術也難不倒她,從中也能看見張錦發的信仰價值:「有心就不難」。
責任編輯:錢玉紘